布萊恩·登頓 索米尼·森古普塔 俞月圓

過去百年間,印度各地降下暴雨的天數有所增長,暴雨之間的干旱期也拉長了。
在印度人的日常生活與民間傳說中,季風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從古代梵語詩歌到寶萊塢電影,都有它的身影;千百萬農民依靠雨季的降水滋潤自己的田地,收成多寡俱系于此;雨季決定了我們能吃什么;甚至有的音樂也以它為主題。如今,氣候變化已經打亂了季風的節律,使季節性降雨來得更集中,更難預測。
在連年干旱中苦苦掙扎的農民法基爾·穆罕默德緊盯著一片玉米地。害蟲肆虐,雨水又來得太遲,地里的玉米已經盡毀。這一年的雨季格外來勢洶洶。孟買的裁縫拉杰什里·恰范住在公寓底層,洪水漫入家中,她還得一次次地清理淤泥。在洪水泛濫的班加羅爾,曾經可以容納雨水的湖泊如今被塑料制品和污水堵塞。人們抽取地下水的速度超過了自然更新的速度。
無論什么水,畢竟都是水,人們只能因地制宜。在印度東部平原一座干涸的小村莊里,人們聚在一條淺而臭的溪流旁,因為這就是全部的水了。在德里,一條圣河的水面已被工業廢水帶來的有毒泡沫覆蓋,但人們仍在河中禮拜。在金奈,廚房的水龍頭已經幾個月沒有流出過水了。一聽到運水車開來的聲音,婦女們就快速跑下樓,腋下夾著五顏六色的塑料壺。

如今的降水比以往更難捉摸了。沒人知道雨什么時候開始下,什么時候才會停。2019年,印度經歷了一個世紀以來降水最多的九月,超過1600人死于洪災。直到十月,傳統的收獲季到來時,仍有部分地區浸泡在洪水中。更糟糕的是,極端暴雨現象愈來愈常見,降水量也越來越大。過去百年間,降下暴雨的天數有所增長,暴雨之間的干旱期也拉長了,規律而穩定、能夠準時滋潤土地的降水則越來越少見。對于水資源主要依靠降水補給的印度來說,這無異于一場災難。

工業污水帶來的泡沫從亞穆納河中的朝圣者身邊漂過。
在印度中部的貧困地帶(西起馬哈拉施特拉邦,東至孟加拉灣),問題尤為嚴重。近期一篇科學論文顯示,過去70年里,該地區的極端降雨事件增加了3倍,年總降水量卻明顯下降。這篇論文的作者之一、馬里蘭大學的大氣科學家拉古·穆爾圖古德說:“全球變暖已摧毀了傳統意義上的雨季?!钡强茖W家很快指出,氣候變化并不是造成印度水患的唯一罪人:人們幾十年來的貪得無厭與管理上的失誤負有更大的責任。能夠幫助阻擋雨水的森林持續被砍伐,開發商獲準將小溪和湖泊填平鋪路,政府補貼鼓勵過度開采地下水。
對印度人民來說,未來兇多吉少。據世界銀行預測,到2050年,降雨失序和氣溫上升“將壓低這個國家半數人口的生活水平”。

雨季結束后馬哈拉施特拉邦一處干涸的水庫

2.雨季降水將貧困地帶的水井填滿,但到了十月,井水又所剩無幾。

雨水爽約會加劇許多其他問題: 2 0 1 9年,蟲害與旱災共同肆虐馬哈拉施特拉邦,毀掉了地里的小米與玉米。

北方邦村民收起干燥的芥菜桿,用作柴火。

北方邦69歲的農民說, 他的綿羊總生病,需要醫治。

這里曾是新德里的一條小溪,如今河床已被污水和垃圾覆蓋。
位于印度西部的馬拉斯沃德地區因夏季酷熱而聞名。這一地區幾乎沒有河流穿過,這意味著當地人幾乎完全依靠雨季降水來填滿水井,滋潤種植棉花的黑色土壤。馬拉斯沃德提供了一部活生生的反面教材,讓我們看到本與氣候變化無關的政府決策如何在氣候變化的大時代里釀出影響深遠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