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承富,朱妍妍,舒謀玉,鮑金云,楊智,王鑫
(金寨縣人民醫院 藥劑科,安徽 金寨 237300)
當今,胃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無明顯下降,每一年約70 萬人死于胃癌,由于其起病隱匿,早期癥狀易被忽略,很多患者確診時已達胃癌晚期,存在不同程度的轉移,早期診斷和治療比較困難[1-2]。安徽金寨為山區,因其交通不便等因素使得當地人愛吃腌制食品,與其他地區相比胃癌發生率較高。目前,胃癌患者的治療主要是手術、放療、化療、中醫藥等,我國對術后轉移的晚期胃癌患者主要實施化療進行治療[3-4]。那么,怎樣才能提高臨床療效,減少化療期間骨髓抑制、血細胞指數異常等毒副作用,已成為臨床亟待解決問題。本文選用藥物利用評價(DUR)和藥物利用評估(DUE)對我院胃癌化療患者用藥情況進行統計,以期為胃癌患者臨床用藥提供依據。
1.1 一般資料。收集2017 年1 月1 日至2018 年12 月31 日我院34 例胃癌化療患者的臨床病歷資料,男27 例,女7 例;年齡46-79 歲,平均(64.77±8.20)歲;腫瘤類型包括賁門癌6 例,胃竇癌8 例,胃體癌4 例,其他16 例;對34 例患者的治療藥物、治療過程監測等相關信息進行統計分析。納入標準:①確診為胃惡性腫瘤;②簽署知情同意書;③接收化療治療的患者排除標準:①未進行胃惡性腫瘤根治術患者;②轉院或自動離院患者;③術后未接收化療的患者。
1.2 方法。根據WHO 提出限定日劑量(DDD)作為測量藥物利用的單位,根據《新編藥物學》17 版及藥物說明書標注的主要適應劑量確定各藥物的DDD 值。DUI 為指標評價胃癌化療患者藥物利用的合理性,計算公式:總DDD 數(DDDs)=總用藥量/該藥的DDD 值,DUI=DDDs/實際總用藥天。DUI>1 表明醫師日處方量超過常規用量,DUI<1 表明醫師日處方量低于常規用量。DUE 可從治療過程監測、血細胞指數異常及臨床治療結果等進行評價。
2.1 治療方式與用量。2017 年1 月1 日至2018 年12 月31 日我院34 例胃癌化療患者主要以聯合用藥為主要治療方案,其中奧沙利鉑聯合替吉奧/卡培他濱的使用頻率最高,僅1 例根據患者具體情況改用奧沙利鉑單藥化療,具體結果詳見表1。

表1 治療方案(n,%)
2.2 DUI 統計。我院34 例胃癌化療患者治療藥物共有19 種藥物,DUI 具體統計結果詳見表2。

表2 胃癌化療患者治療藥物的DUI 統計
2.3 DUE 統計。我院34 例胃癌化療患者DUE 從治療過程監測、血細胞指標異常及臨床治療結果等方面進行評估,具體結果詳見表3。

表3 我院34 例胃癌化療患者治療藥物的DUE 統計(n,%)
3.1 DUR 統計分析。我院聯合用藥是多數胃癌患者的主要治療方式,其中奧沙利鉑的使用頻次最多。表2 顯示,對34例胃癌患者使用的19 種藥物進行DUR 分析,6 種藥物的醫師日處方量超過常規用量;2 種藥物的醫師日處方量為常規用量,11 種藥物的醫師日處方量低于常規用量。本文通過DUR 研究藥物的消耗程度、消耗結構及其發展趨勢,發現在化療藥物的選擇和用量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臨床醫生用藥除根據說明書的推薦量外,還需要充分考慮患者疾病的進行情況、病變情況、患者耐受情況、治療進展及經濟方面等因素,以期更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5]。
3.2 DUE 統計分析。由于抗腫瘤藥物多易發生肝、腎臟功能損害,骨髓抑制,白細胞水平下降,患者體內電解質水平紊亂等不良反應,因此,化療患者必須監測肝腎功能、血常規、電解質等,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適當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本文DUE 綜合分析,發現我院胃癌化療患者臨床用藥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需對臨床用藥進行必要的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