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冀平
摘 ?要:信用體系建設是新時期黨的重要戰略部署,按照國家明確的建設目標,寧夏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取得一定成效,制定了規劃制度,設置了組織機構,明確了相關職能,搭建了信用平臺,信用信息歸集共享功能凸顯,信用應用逐步展開,與國家平臺實現了信息互聯共享,具備了信息征集、共享和信息服務功能。但現階段,寧夏信用立法工作推進較慢,信用工作人員保障不足,服務機構發展緩慢,信用服務市場化程度低。要促進寧夏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快推進,需在制度建設、機構完善、人員保障、數據征集、服務機構發展等多方面著手。
關鍵詞:信用 信用體系 信用信息 ?信用應用
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基礎,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的迫切需要。
一、寧夏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現狀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非常重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先后制定并發布了一系列信用相關的政策法規,為全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提供依據和政策保障,為全區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創造條件。
(一)成立領導機構,加強組織保障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十分重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逐步完善領導機構。2005年11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了建設“信用寧夏”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自治區金融辦,正式開展寧夏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2012年領導小組辦公室調整至自治區發改委,并且明確了牽頭制定總體實施方案和起草規章制度,組織社會信用體系平臺建設的職能。2016年,在自治區發改委信息中心加掛“寧夏社會信用服務中心”的牌子,履行全區社會信用體系平臺建設、管理、運行、維護及服務的職能。機構的設置、職能的明確為寧夏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統籌協調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制定政策規章,強化規劃指導
結合實際,寧夏2012年印發了《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全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目標,并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工作措施。2015年,自治區又出臺了《寧夏回族自治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2015年—2020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暫行辦法》《關于在行政管理事項中使用信用記錄和信用報告的實施意見》等相關文件,確定了進一步加強寧夏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目標、思路和方法。隨后,自治區結合不同的建設階段,相繼出臺了有關信用信息的歸集共享及應用的管理辦法或指導意見,保障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順利推進。
(三)推進“以用促建”,加快信用平臺建設
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基礎設施,是保障信用信息歸集、共享、應用的條件。通過前期調研,寧夏于2015年啟動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一期項目,接入市場監管、人社、稅務等12個重點部門的信用數據。2016年,啟動二期項目,在一期基礎上,新建成33個區級部門采集點和4個地市的信用系統,形成了上聯國家、下達市縣、橫連區級部門的信用信息征集共享體系,同時搭建了面向政府用戶的信用共享工作平臺。目前,信用建設重點是拓展信用應用,促進信用惠民便企,聚焦重點領域專項治理,推動信用體系建設向縱深發展。
(四)強化歸集共享,開展信用應用
信用信息歸集共享功能凸現。截止去年底,寧夏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累計歸集自治區級42個部門及5市信用信息3470萬條,“信用中國(寧夏)”門戶網站累計訪問量552萬人次,采集發布新聞、動態信息3.04萬條;向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共享紅黑名單信息10.37萬條。向自治區市場監管廳共享數據33萬條。信用信息的應用逐步展開。實現信用信息共享平臺與“我的寧夏”APP的對接。完成48個備忘錄的梳理工作,已將聯合獎懲備忘錄措施配置至政務大廳系統。在寧夏行政審批與公共服務系統和自治區發改委OA平臺中接入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在政務審批事項中、公務員和事業單位招聘用人、招投標領域、政府投資項目資金審批環節、部門評先選優等事項中引入了信用信息核查。截止去年底,寧夏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已累計為各部門提供了1954家企業和6443名自然人的信用信息查詢,共有42個數據源單位累計在系統中自行查詢3279次。同時,為企業提供信用修復服務,依據國家規定,共修復884家企業共1150條行政處罰信息。
(五)緊抓培訓宣傳,提升信用意識
在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寧夏回族自治區十分重視培訓宣傳工作。每年召開全區的信用工作培訓,針對涉及到的45家數據源單位和5個地市工作人員進行業務培訓,同時對領導小組成員單位開展了相關培訓工作,積極組織區市工作人員參加全國范圍的信用觀摩評比工作,加大信用服務專業人才培養力度。借助寧夏召開中阿博覽會及60大慶成果展機會,展示寧夏信用體系建設成果,通過寧夏日報、銀川日報等主要媒體宣傳信用工作。通過不同層級、不同媒介,采用不同宣傳方式,面對多種受眾群體宣傳信用,提升廣大民眾的信用意識。
二、寧夏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面臨的問題
通過幾年努力,寧夏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速前行,成效顯著,信用信息歸集數量不斷增大,信用信息應用逐步展開,民眾信用意識得到提升。但從整體看,與東部發達地區的信用體系建設水平還存在一定差距。
(一)信用立法滯后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實踐
信用制度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核心,而信用制度的核心是信用立法。現階段,各地積極開展信用立法工作,目前已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省區市出臺或正在研究出臺地方信用法規,已有26部法律、28部行政法規中包含信用條款。寧夏信用立法工作還未啟動,相關的法律法規滯后,迫切需要加快信用立法進程,促進和規范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保駕護航。
(二)組織保障力度亟需加強
目前,在信用信息體系建設中,大多數地方和部門沒有專門信用機構設置,也沒有專職人員,僅僅依靠牽頭部門人員兼職從事信用工作,配備力量嚴重不足。特別是地市,基本沒有完備的機構和專職人員,既要統籌全市的信用工作,又要指導區縣的信用建設,工作任務較重,人員嚴重不足,因而信用工作的開展較為滯后。
(三)信用工作重視程度有待提高
對信用體系建設在認識上不充分、不統一,影響信用體系建設的進程及成果。在信用平臺建設過程中,部分部門和地區對信用體系建設工作認識不足,重視不夠。未將信用體系建設放到足夠重要的位置,沒有明確工作目標和工作責任,到考核時才倉促應付。存在著對考核內容重視有余而具體業務進展關注不足的現象。面對具體考核任務的內容,推動較為積極,但對考核以外的工作內容則配合不主動,推動不積極,導致信用體系建設工作進展不夠理想。
(四)信用數據歸集的量和質亟需提升
很多部門的信用工作停留在考核達標的要求上,只是按考核任務推送數據,而不重視數據的質量。2018年全年數據源部門提供有效數據745.86萬條,清洗比對合格430.2萬條,清洗比對合格率僅為57.68%。有些部門只共享的是一些基礎數據,對其部門核心數據保留,不予共享,嚴重影響了信用工作的開展效果和信用服務的推廣。
(五)服務機構少,市場活躍度不高
社會信用應用創新主要取決于信用服務市場的發達程度。在現代經濟活動中,信用服務組織承擔著信用的征集、評估、服務、咨詢等功能,在彌補信息不對稱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各地信用服務機構發展迅速,而寧夏僅有1家信用服務機構,且其業務范圍不大,服務水平不高,與其他地區信用服務市場差距較大。
三、寧夏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建議
(一)加快信用立法進程,規范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
以國家信用相關制度為藍本,借鑒發達地區先進經驗,制定符合寧夏回族自治區實際的信用管理制度、實施辦法、操作細則及相關條例,構建科學的社會信用體系。一是加快立法工作進度,深入論證立法涉及的重點難點問題,深入開展信用立法研究,加快出臺信用建設地方性法規。二是構建完善信用管理制度,做到從信用信息指導目錄的制定、信用信息數據的征集、信用產品的開發使用、信用服務的提供都有規章可循,有制度可依。三是規范制度推行的流程,將專家論證、公眾參與、合法性審查等作為相關制度推行的必經程序,引入聽證制度,及時公布聽證意見及采納情況和理由,真正做到公共決策有公眾參與。
(二)建立健全組織機構,確保建設順利展開
信用體系建設不是一項臨時性工作,信用服務的提供是長期性的,為保障信用工作順利開展,需搭建從區級到市級的信用工作機構,專人專崗專責,及時解決信用工作問題,積極主動挖掘信用工作亮點,保障信用建設順利推進。一是從機構的健全上保障信用工作的順利開展。可考慮在發改委增設處室,主要執行信用信息的管理、信用相關制度的研究、信用服務的應用等職能;在寧夏社會信用服務中心增加科室,履行信用信息報送、信用環境建設、信用系統維護等職能。二是從人員數量和質量上保障信用建設。在發改委和信用服務中心增加人員編制,使其專職于信用體系建設,提升信用建設的管理水平和執行能力;為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的后期系統維護提供支撐;通過到國家信息中心及其他省市調研交流、接受專業機構系統培訓等方式,提高現有人員的業務能力和專業技能。
(三)擴大數據采集范圍,提高數據共享效率
繼續擴大數據征集范圍,縱向延伸到縣(區)及鄉鎮部門的數據,橫向擴充到社會機構及互聯網數據。進一步提升數據傳輸的智能化,提高數據共享效率。優化數據采集工具,收集不同類型的數據,豐富信用信息數據庫,為應用提供豐富、可靠的信息資源支撐。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將現有信用數據進行整合分析,構建大數據監管分析模型,對信用數據加載并進行匯總、統計、監測、分析,發現數據潛在的規律,找出數據之間的關聯關系,及時掌握信用主體經營行為、規律與特征,主動發現違法違規現象,提高政府科學決策和風險預判能力。
(四)培育信用市場主體,完善信用服務系統
依托平臺建設,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培育本區域內信用服務機構。采用云計算服務模式,開發面向信用管理部門和各政府部門提供包括基礎信用應用、專項信用應用、第三方服務機構監管等信用應用服務系統,推動信用服務市場的發展。以特定信用產品的使用助推區域內信用服務習慣和機制的形成。利用平臺資源,設計在政府采購、招投標、申請政府扶持資金等領域使用的信用產品,通過政府推動及使用信用產品,提升大眾信用產品的使用需求,擴大信用產品的市場范圍,從而促進信用服務質量的提高。
(五)創新宣傳手段,確保信用意識的普及和提高
從宣傳硬件、方式、媒介等方面夯實宣傳的基礎,提高宣傳的效果。一是優化宣傳硬件設施。改進寧夏社會信用服務中心宣傳硬件設施,采用先進的顯示設備,提高系統的培訓、平臺的演示、宣傳資料的播放等效果。二是創新宣傳工作方式。通過宣傳視頻、公益廣告、平面廣告、漫畫、專刊、宣傳畫冊等方式,進一步加大信用工作對內對外的宣傳力度,提高信用主體信用意識。三是構筑宣傳承載平臺。借助中阿博覽會大平臺,采用專題論壇、系統展示等形式,同時還可以借助電視臺、廣播、網絡、專刊印制、社區服務等傳播媒介,擴大信用宣傳范圍,提高宣傳效果,推動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打造守信用、講誠信的社會氛圍。
參考文獻:
[1]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Z].中國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2]寧夏回族自治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2015年—2020年)[Z].中國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3]吳晶妹.未來中國征信: 三大數據體系[J].征信,2013,(1).
[4]中國城市信用狀況監測評價報告.[Z]2019國家信息中心中國經濟信息網.
(作者系寧夏發展改革委信息中心主任 )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