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畢國棟 韓旭
摘 ?要: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經棚鎮創新農牧業合作方式,整合重組經棚鎮原有的7個專業合作社成立了“經棚鎮農牧業聯合社”,在全區率先推出了農牧業“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服務模式,搭建起農牧業服務綜合平臺,對內蒙古深化農村牧區經營管理體制改革具有重要示范和啟示意義。
關鍵詞: 農牧業合作方式 ? “三位一體”
一、創新農牧業合作方式的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實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分”得較為徹底,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統”得卻不夠,突出表現在組織化程度低,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全國各地都在積極探索解決這一問題的新途徑。2005年,浙江省瑞安市將農業部門指導專業生產、供銷社開展購銷服務、信用社提供金融服務三項職能統籌起來,推行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改革,為農業生產經營提供全產業鏈綜合服務,對于健全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帶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起到良好作用,深受當地群眾歡迎,得到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的重視和支持。近些年,江蘇、浙江、廣東、山東、河北等地的實踐成效也進一步證明 “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是我國農村經營體制改革的方向。2014年全國供銷合作社總社成立6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在全國范圍內把“三位一體”綜合合作體系建立起來,目的是為農民提供有效的生產生活服務的綜合平臺。2015年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強調要把供銷合作社系統打造成為與農民聯結更緊密、為農服務功能更完備、市場化運行更高效的合作經濟組織體系,成為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生力軍和綜合平臺,成為黨和政府密切聯系農民群眾的橋梁紐帶。但受制于“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涉及多個部門職能統籌問題,全國各地實踐情況看,沒有完全達到“綜合合作”的理想效果,只在生產、供銷、信用的某一方面深化合作,生產、供銷、信用三項服務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一體化”。2018年,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經棚鎮黨委政府借鑒學習國內外農牧業生產經營服務的先進經驗,在基礎條件較好的經棚鎮創新性地推出“三位一體”綜合合作(以下簡稱“三位一體”),將農牧業生產、供銷、信用三項服務真正統籌融合起來,有效地促進了農業集中集約集聚發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得以有機銜接。
二、綜合合作的做法和效果
2018年初,經棚鎮推行“三位一體”綜合合作。以原有7個專業合作社為基礎,整合組建“經棚鎮農業發展合作聯合會”,聯合會面向入社農戶開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服務。生產方面,聯合會統一指導專業合作社開展生產,為會員提供土地托管、統耕統收、技術指導、信息對接等服務。供銷方面,聯合會自辦超市,開展自產農畜產品銷售、農用物資和日常生活用品供應、農畜產品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服務。信用方面,聯合會吸納會員資金,開展會員內部資金互助業務,會員以100元/股的方式入股,最低只需繳納100元便可享受資金互助信貸服務,解決生產資金短缺和銀行借貸難等問題。“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模式啟動運行兩年來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農業生產效益明顯提高
目前,聯合會已吸納經棚鎮90%的農戶為會員,為5800個農戶代耕代收農作物10.4萬畝,復耕棄耕土地2.3萬畝,統一調配機械手247名、農機具274臺套,全鎮的農業綜合機械化率提高到75%以上,累計為農民降低生產成本425萬元,耕地畝均綜合增收95元,農戶戶均節本增收3800元。一些農業大戶通過聯合會機耕隊大型機械一條龍服務,500畝地能節省3萬多元的生產成本。聯合會優質低價買進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925噸,為722個農戶銷售農副產品2200余噸,配送生活用品100多個品類600余車次,累計為農民節約生產資料支出260萬元、生活消費支出30萬元,農畜產品通過聯合會超市平臺銷售價格普遍提高20%以上。聯合會吸納資金互助業務入股農戶近千戶,吸納股金220余萬元,發放內部互助金融貸款170萬元,為83個種養專業戶在棚圈建設、機具購置等方面提供了急需資金周轉服務。“三位一體”綜合合作讓老百姓得到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得到越來越多農戶的支持和信任。
(二)農業集約化經營穩步推進
生產合作帶動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向統耕統播統防統收轉變,農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推動當地產業結構調整,更加適應大市場對規模化生產經營的要求。一些農民在看到生產合作的效果后主動流轉土地、復耕撂荒地,解決了土地碎片化問題的同時,盤活了農村耕地。在聯合會的引領下,經棚鎮慶國村統一生產的耕地已經達到1萬多畝,村委會通過聯合會向聯合黨委提出需求,爭取到5000畝灌溉引水項目,明年將帶領農民集中發展甜菜產業,打造一村一品。很多空殼專業合作社發展趨向規范,有效地將農民組織起來,原來是村里組織合作社生產找市場,現在是聯合會找到市場組織合作社搞生產,小農戶與大市場精準對接。聯合會根據鎮里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并結合市場需求謀劃村級產業發展規劃,為村兩委提供必要支持,解決了村級產業發展缺思路、缺政策、缺資金的問題。
(三)農牧民生活條件顯著改善
聯合會選聘村里有熱心、有公心的群眾擔任聯絡員,負責統計上報農民生產資料和生活用品需求。聯合會根據農民需求,以“流動車”的形式將化肥農藥產品和米面糧油等生活用品直接送到農戶家中,農民在家門口就能得到快遞一般的服務,節約生活成本10%以上。同時,農民也可以將自產的小笨雞、山野菜等土特產通過聯合會超市免費代售,銷售價格比之前高出15%以上。聯合會還主動與北京華聯等大型超市對接,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保證農產品有銷路、不愁賣。目前,聯合會已為5種當地主要農畜產品申報注冊了地理標志商標,農畜產品附加值能再提高5%左右。
(四)鄉村治理能力得到加強
聯合會建立之初就走人才驅動路線,面向社會招聘了24名返鄉創業青年和畢業大學生,聯合會對他們進行了多種形式的專業化培訓后安排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服務主要工作崗位上,使他們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先進經驗,開展工作得心應手,也為農村吸納和儲備了后備人才。下一步,聯合會將結合村里的發展需求,逐步下派這些年輕骨干力量到村里任職,為基層帶去新理念、新技術。這些年,城鎮化發展讓越來越多的年輕出村進城,農村勞動力越來越少,剩余勞動力年齡整體偏大,未來農村土地“誰來種”的問題越發明顯,很多農民都感覺自己干不動了,擔心今后自己的土地沒人管、沒收成。聯合會生產合作較好地排解了他們的擔憂,這也是當地農民自愿加入聯合會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經棚鎮慶國村,人口很多但最年輕的勞動力也在45歲以上,用傳統生產方式從事現代農業生產越來越吃力,有了聯合會的組織引領,農民自愿加入聯合會托管土地進行統一生產經營,使農村土地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五)帶動了農民穩定增收
聯合會機耕隊為農民開展從種到收全程專業化服務,每畝地節省30元的生產費用。擁有機械的農戶機耕任務翻了一倍,也同樣實現了增收。聯合會資金互助社為農民提供利率比銀行低的信貸服務,只需村里開具相關證明、三戶聯保即可使用5萬元以下、且符合生產周期的周轉資金。聯合會實行“封閉式”的內部資金互助管理模式一旦發生借錢不還等違規行為,聯合會通過截留違規會員代銷的農產品或流轉其托管的土地等方式回收資金,保證資金鏈的穩定性和安全性。聯合會規模化經營進一步解放了勞動生產力,經棚鎮永勝村加入聯合會的農戶每戶平均省下了1.2個勞動力,從事二三產業每年至少增加工資性收入7000元。此外,聯合會還參與扶貧,每年為每個建檔立卡貧困戶免費提供500元的必要生活用品,并承接一些聯合黨委指導下的幫扶任務,在助力脫貧攻堅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三、啟示與建議
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經棚鎮“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是黨對農村工作領導的生動實踐,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在農村發展富有強大生命力,具有可操作和可復制性,為農村走組織化、市場化發展之路提供了先進示范和重要啟示。
(一)“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舉措
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加強農民合作社規范化建設,積極發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赤峰市經棚鎮“三位一體”綜合合作不同于其他地區之處在于遵循“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的內在邏輯,實現了生產、供銷、信用三項合作的相互融合、相互支撐。發展“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發展壯大合作經濟;有利于促進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力和水平,實現農業節本增效。建議內蒙古自治區支持發展“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確定在赤峰市克什克騰旗先行試點,組織農牧、供銷、金融、民政、工商等部門開展專題研究,結合部門職能加大政策指導和監督力度,及時研究解決試點推進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并在具體政策實施、資金安排、項目建設、人才培養、技術服務等方面適當給予支持。加強效果評估,組織專家學者團隊對經棚鎮“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成效進行綜合評價,做好理論研究和實踐創新,推動“三位一體”綜合合作可持續發展。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因需而建發展“三位一體”綜合合作,學習借鑒克什克騰旗經棚鎮經驗,總結提煉帶有普遍性、規律性的經驗成果,推動“三位一體”在全區各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二)人才引領是推動“三農”發展的關鍵支撐
經棚鎮“三位一體”綜合合作之所以能夠成功落地,人才引領起到關鍵性的作用。經棚鎮黨委政府擁有一支符合“一懂兩愛”要求的“三農”工作隊伍。當地黨政領導干部和村兩委干部長期扎根農村,具有扎實的農村工作經驗和先進的工作理念,了解農業生產特點,能夠把握農業發展動態和趨勢,善于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并贏得農民的信任和支持,對農村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和動力,這是“三位一體”在經棚鎮落地的基礎性保障。同時,當地具備“一懂兩愛”的能人,能夠大公無私地帶領農民發展致富并作出突出貢獻。像經棚鎮聯合會負責人曹國利就是典型代表,從在全國最先創辦專業合作社,到主動走出農村廣泛學習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江浙、山東等地的現代農民合作經濟發展經驗,再到爭取當地支持創建聯合會,一直在專注做農村工作。
鄉村振興既要有“一懂兩愛”的“三農”工作隊伍,也要靠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農民”。建議內蒙古自治區加快農村人才隊伍建設。一是加強農村干部隊伍的培養、配備、管理、使用,健全培養鍛煉制度,選派優秀干部到縣鄉掛職任職、到村擔任第一書記,注重提拔使用實績優秀的農村工作干部。選優配強村黨組織書記,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二是進一步完善返鄉創業優惠政策,為返鄉農民工、有著農村生長背景的知識青年,以及在外致富的“能人”提供返鄉創業資金扶持,“點對點”幫助解決困難,形成“幫助一人、帶動一片”的創業局面,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現代職業農民隊伍,造就更多鄉土人才。三是積極培養發展農村黨員,把有政治頭腦、有創業思路、有工作能力、懂科學技術、懂經營管理的返鄉農民工、種養能手、致富能人、農民經紀人、復員軍人、回鄉學生中的優秀分子發展成黨員,提高農村組織力,發揮出強大的示范帶動作用。
(三)規范發展的農民合作組織是推動“三農”工作的重要載體
赤峰市經棚鎮“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的最大亮點就在于通過創建聯合會將農民有效地組織在一起,在農村形成了以農民為主體,有規模、有效益的合作經濟組織,實現各類資源要素的集中集約集聚和科學合理分配,贏得了會員的一致認可和歡迎。但從政策、監管等角度看,聯合會這一新型農民合作組織在運行過程中還有很多地方有待進一步研究論證。比如,會員資金互助還缺少法律層面或其他方面的有效監督,風險防控還不完全成熟,未來資金量擴大以后是否能夠正規運作,是否會對農村信用合作體系造成沖擊還有待進一步觀察研究。再比如,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通過聯合會平臺流通,未來流通量大以后是否會形成區域壟斷行為,是否會弱化或替代基層供銷社系統也有待進一步觀察研究。
發展新型農民合作組織是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關鍵手段,但新型農民合作組織的發展目前需要給予進一步引導和規范,特別是在政策上給予積極指導,強化對新型農民合作組織的有效監督,讓各類新型農民合作組織始終“姓農、為農、務農”。建議內蒙古自治區支持各地規范發展新型農民合作組織。一是深化農村領域“放管服”改革,分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即下定決心簡政放權,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又集中精力強化監管,把該管的事切實管住管好。二是以聯合更緊、合作更實、融合更深為方向,著眼“橫向集中化、縱向一體化”,加快發展大合作、大服務、大產業,完善以產權為紐帶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三是給予新型農民合作組織政策傾斜,支持各類新型農民合作組織實體化運作,承接黨委政府委托服務,適當放手開展各類涉農經營活動。四是高度重視規范發展農村合作金融,支持在法律法規允許范圍內開展農村資金互助,同時要堅決防治農村非法集資等行為。五是注重做實農民專業合作社,黨委主導由村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帶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規范現存各類專業合作社產權結構和分配機制,將農村專業合作社打造成兼具生產、供銷、信用功能的小微合作經濟組織,在農村構建起多種形式的服務綜合平臺。
(作者單位:內蒙古研究室)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