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波 李洋
摘 ?要:目前,全國上下都在堅決落實中央做好疫情防控、全力以赴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這場特殊戰役的要求。與此同時,各地也在積極探索運用新渠道新形式新手段,抓緊抓實防疫期間招商引資和對外合作發展工作。如何做到“兩手抓、兩不誤”,是擺在內蒙古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
關鍵詞:招商引資 ?對外合作
本次疫情對全國餐飲住宿、文化娛樂、商貿、交通物流等服務行業都產生了較大沖擊,而中小企業是內蒙古服務行業的中堅力量和重要就業載體,疫情影響將會傳導至社會家庭單元,社會消費將受到較為嚴重的負面影響,預計2020年,內蒙古內需拉動經濟增長將后繼乏力。加之內蒙古當前存在的財政收入持續下滑、地方債不斷攀升、杠桿率居高不下、三四線城市房地產泡沫等問題,以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途徑也較難取得新突破。因此,內蒙古必須從潛力最大的對外合作方面開辟新的路徑,通過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和加快對外合作步伐,從國內外市場上尋找新機會,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一、加強涉企溝通聯系,實現精準合作目標
當前形勢下,內蒙古各級政府部門要通過政府官網、新聞宣傳等持續發布信息,將自治區疫情防控措施、成效等第一時間告知國內外客商,讓企業家及時了解情況,穩定投資預期。積極利用線上服務,進一步充實完善招商手冊、招商地圖、投資機會清單等,圍繞企業家關心的事項,主動整理、提供相關信息資訊,使企業家堅定在內蒙古投資展業的信心。
針對目前口岸對內蒙古產業發展帶動力不足、商品集散地作用不明顯、國外對我國經濟合作政策變化頻繁等問題,內蒙古要進一步發揮中蒙俄三國合作機制對促進經濟合作方面的作用,結合國家和自治區統籌安排,充分體現盟市或旗縣等地方經濟發展訴求,做好點線面的全面對接,形成全面對外合作的新局面。把包頭和俄羅斯新西伯利亞對接起來,整合兩地在機械設備制造方面的優勢,形成技術與經驗共享合作機制。在俄羅斯外貝加爾邊疆區和通遼、赤峰、巴彥淖爾市等農牧業基礎較好的地區,建立現代農牧業合作發展機制,借中俄兩國相互準入農產品清單不斷擴大的契機來擴大區域農牧業合作,通過以上合作形式推動區域合作的整體發展。
二、對標先進發展模式,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對標先進地區和城市發展模式,尋找自身發展的標桿。目前內蒙古需要在國際上尋找氣候、產業基礎和國家政策定位與自身條件類似的地區,借鑒其發展模式和成功經驗。粵港澳大灣區對標日本灣區,長三角地區對標德國魯爾區,都是通過對標國際樣板,利用自身的獨特優勢來集聚技術、資本和人才,跳出區域桎梏實現國際區域合作。對標的另一層含義是對接世界一流企業和總部經濟,特別是區塊鏈和人工智能在現代企業的運用等方面。
因此,內蒙古要對標先進地區,做好現代型企業發展這篇文章,從而擴大實體經濟的發展,實現經濟的實質性增長。自治區需要通過制定綜合性的方案,將申請和建設自貿區、發展泛口岸經濟、保稅區和物流園區開發、高新技術園區建設協調統一,整合納入“十四五”規劃的開放方案之中,從內生動力上下功夫。同時輔之以“新基建”,將數字基礎設施和傳統基礎設施相結合,打造服務外向型經濟的營商環境,通過自身優勢競爭國際貨物、要素、資本和人才集散中心地位,為現代外向型企業創造最佳環境。自治區也要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優勢,探索對標創新發展之路。通過各種優惠政策大力引進世界先進企業落戶內蒙古;著力構建開放型產業體系,依托大企業、實施大項目、構建大集群,為自治區注入強大發展動力。吸納更多的海外和港澳臺企業進駐內蒙古投資興業。
三、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做好智力招商文章
內蒙古要通過科技創新、體制創新、文化創新,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經濟體系的目標。建立跨境人才網絡,與世界一流科研機構、大學建立密切的合作聯系,用全球頂尖智力支持來推動內蒙古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國外很多科研機構都是將世界各國的頂尖人才聚集到一起,高薪支持其創新設計,創造了較高的商業價值。目前,內蒙古仍存在科研院所學術成果轉化率偏低、自然科學成果轉化資金短缺、轉化動力不足等問題。很多企業和科研機構都存在通過項目及課題套取科研經費的現象,項目很難實現商業化,科研成果落地轉化率極低,人力物力財力浪費巨大,但科研推動經濟的效果不明顯。
內蒙古要對接世界一流科研院所、大學,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讓科學技術和成果轉化形成有效整體,促進發明創造轉化為商業價值。這就需要從人力資源要素集聚上下功夫,大幅增加投入,制定嚴格的考核標準和目標,通過各種形式吸納國際高端人才和團隊,從根本上解決內蒙古的技術創新困境,為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原動力。
四、打造多元化融資手段,實現資本可持續發展
世界很多國家都擁有發展充分且相對成熟、低層次的場外市場,它們是高層次的主板市場和創業板市場發展的源泉和退出的渠道。我們需要向歐美學習,依靠現代金融和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驅動實體經濟發展。無論是央企還是民企都應該借助跨國資本市場,降低融資成本和投資風險,而上市公司作為項目投融資載體更要優先考慮。內蒙古有實力的企業要以政府投融資平臺為依托,通過境外及境內融資渠道,發行人民幣或外幣債券、股權投資基金以募集資金,積極引入央企作為戰略性股東,輔以境內外民營企業股東,利用國際金融中心設立基金,引入世界級的金融投資人才和基金管理機制,形成資本的可持續運作模式,打造一流的資本市場,為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
內蒙古要發掘和應用新的跨境金融手段,將傳統的債權融資轉變為股權融資,即按照現代企業治理方式構建恰當的股東結構和管理層,通過引入市場化民營經濟的混合所有制(PPP),實現國有和民營各自發揮優勢,風險共擔。在本地區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可以利用跨境資本服務優勢,協助自治區政府構建“跨境產能合作基金”,對合作項目前景進行市場化評估,積極引入國際化、多元化的財務投資者,不完全依賴中國資本,實現多贏。同時,可以成立地方合作基金。合作基金可以由自治區政府的國有獨資投資公司設立,以向對外投資的本地投資者作為融資服務對象,該類基金可以充分發揮對俄地方投資合作助推器的作用,服務于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
五、完善招商長效機制,營造優質投資環境
強化招商工作的超前謀劃,確保商機不失、工作加力。利用特殊時期苦練“內功”,深入分析疫情可能帶來的影響,特別是針對企業投資、人才流動、資金投向等新趨勢、新變化提前研判和調整,為精準有效開展招商引資、招才引智,促進經濟恢復性增長做好更充分的準備。要進一步完善招商引資工作機制,明確工作責任,加強自治區級頂層設計,充分發揮市旗縣區及基層招商引資的主觀能動作用。同時要發揮招商引資聯席會議作用,完善領導聯系重點項目機制。要在國際規則的框架下加強與國外企業合作,摒棄政績觀,以成本與收益兼顧的思維來考慮合作利弊,建立項目跟進機制,細化政策協調協同機制。另外,傳統上內蒙古并不屬于外向型經濟,并不以擴大對外依存度為目的,而是在國際規則下提高開放質量。不管是工業園區還是企業合作,都要建立在技術創新的基礎上,運用現代金融手段來捭闔各種對外項目,讓項目有可持續發展的空間,為內蒙古帶來持久的稅收和就業。招商引資的過程也是“招管理團隊”“招理念”的過程,只有前期扎實工作,抓好招商隊伍培訓,打造一支在招商領域真正能戰斗的隊伍,后續的長久收益才能得到保障。
(作者單位:中俄蒙合作研究院)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