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畫家在長期的繪畫探索中,逐漸從藝術實踐中形成了對客觀事物獨到的認識,并以其獨特的審美在中國畫藝術上進行藝術表現,從而產生了一種創作個性,最終形成了中國畫的藝術風格。中國畫家不以形似為追求,而更重視對對象的全面觀察,然后提煉概括,再加以藝術化加工,并融進自己的思想感情。中國畫的風格經過兩千多年的演變,形成了中國畫獨特的形式美,取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
關鍵詞:中國畫;風格;中華文化;中國繪畫史;繪畫鑒賞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形成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而中國畫藝術是中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畫藝術的形成和發展也歷經了漫長的歲月。經過歷代中國畫家的不懈求索和辛勤耕耘,中國畫以其獨特的繪畫形式、觀察方式和表現技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魅力,以一套完整的藝術體系和強烈而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在世界繪畫史上獨樹一幟。而中國畫家在長期的繪畫探索中,逐漸從藝術實踐中形成了對客觀事物獨到的認識,并以其獨特的審美在中國畫藝術上進行藝術表現,從而產生了一種創作個性,最終形成了中國畫的藝術風格。
一、中國畫家的情感與中國畫的風格
繪畫是畫家將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事物經過藝術思維進行加工后在紙上表達出來的藝術化再現的形象,是畫家主觀和客觀相統一的產物。畫家認識世界,一般都遵循著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再到認識循環往復的認識過程。在中國畫千百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畫家在觀察、研究和深入分析社會生活的各種形態各種規律的同時,還必須研究藝術化表現這種精神層面的形式。在分析研究繪畫藝術的普遍規律的同時,還要研究繪畫藝術的特殊規律,在客觀形象的基礎上,觀察、思考并掌握運用形象思維進行藝術創作的繪畫表現技法,從而藝術地再現所表現的對象。所以,繪畫作品是客觀形象通過畫家在腦中進行藝術處理后的再現,這種藝術處理既有對感性思維進行抽象的概括,進而經過推理、判斷,得出畫家特有的理念,又有對生動的現實生活進行典型化的提煉,從而創造出全新的藝術形象以及鮮明的藝術個性。“在中國畫創作過程中,其素材元素,不僅有自然元素,還有豐富的社會元素和理念,正是創作素材的豐富與完善,才使得整個繪畫活動實現了成熟發展。” [1] 由于畫家個人的觀察方法、個性特點、思想傾向以及藝術思維等方面的差異,在對繪畫形象的藝術表現上,必然存在著各自的特點及差異,這種差異便形成了中國畫家的藝術風格。
中國畫家的風格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藝術探索過程。在中國畫家漫長的藝術探索和藝術實踐過程中,除了對各種藝術營養的兼收并蓄之外,更要堅持一種藝術的獨立性。越是堅持自己獨立的創作個性,其繪畫風格就會越加鮮明。中國繪畫界有一句流傳了千年的名言為“畫如其人”,指的就是畫家各不相同的藝術風格。畫家個人的藝術風格是一個整體的概念,即畫家個人整體的繪畫藝術風貌,它集中體現了畫家的藝術技巧、文化修養、性格氣質、思維習慣、個人經歷以及興趣愛好等方面。“因為畫家在生活中的親身經歷、耳濡目染,都悄悄地滲透到他的心靈,熔鑄進性格里,復合在氣度中。”[2]風格又是形式與內容有機統一后的產物,而在內容基本一致的情況下,風格又表現為畫家的藝術手段和性格氣質等方面的個性差異。
繪畫藝術創作是帶有強烈的個人感情色彩的思維過程,中國畫的創作也有著強烈的個性化藝術特色。縱觀世界藝術史,雖然中西方繪畫的創作均需來源于體驗生活,但雙方在觀察事物和認識對象的方法手段上卻各不相同。創作來源于社會生活,但中國畫家不以形似為追求,而更重視對對象的全面觀察,然后提煉概括,再加以藝術化加工,在外形的基礎上追求內在的神情的表現。中國畫在寫實表現的基礎上帶有一定的抽象性質,其追求“以形寫神”“借景抒情”的藝術手法,又兼有“詩情畫意”的藝術表現,“借景”和“寫形”只是手段,“寫神”和“抒情”才是目的,是融進了畫家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表現,是一種“寫意”的創作手法,“寫”就是繪畫、表現、傾訴的意思,而“意”即畫家的情感、意趣、意象等意思,“寫意”就是作者抒發自己的情感,表達繪畫的意象,表現畫面的意境,傳達對象的精神等中國畫的審美情趣。“中國畫風格的形成有其獨特的因素,使其在美學上達到‘形與‘神的統一。‘形的目的是‘神,‘神的基礎是‘形,即以‘形傳‘神,立‘意為‘象,哲學、文學、繪畫三者結合在一起。”[3]因“神”“情”并不是具象的內容,所以中國畫帶有抽象的性質,然而這種抽象是建立在客觀對象的具象基礎之上的,與純主觀的抽象主義完全不同,表達了中國畫家不滿足于只表現客觀對象的外觀準確性,而是追求客觀對象以及畫面的意境乃至繪畫造型技法等因素所綜合形成的“神似”的藝術形象。在創作中,中國畫家經過自己的藝術思維的提煉,加入作者主觀的情感情緒,成為既來源于客觀對象,又表達出畫家自己的審美情感的藝術形象,達到“形神意象”的境界。這種帶有畫家情感的抽象繪畫手法是畫家個人風格的重要體現,這種體現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可能只以一種面目來表現。人的精神世界是豐富多彩的,畫家的風格也各種各樣,多姿多彩,因而在長期的創作過程中,畫家風格也常常會進行轉換,甚至產生風格完全不同的作品。
二、中國繪畫史中風格的演變
中國畫起源于原始先民們為表達樸素的生活狀態和簡單理想而創作的巖畫,進入封建社會后逐漸發展成為封建政治和宗教服務的工具。中國畫的風格可以上溯到殷商時期的青銅時代,殷周青銅器的造型風格就是裝飾化藝術。當時還沒有真正的畫家,鑄造青銅器的能工巧匠仔細觀察自然界的各種形象,掌握了這些形象的變化規律,巧妙地將其變化規律進行圖案化和樣式化的處理,創造出各種藝術圖案的表現程式,形成了裝飾化的藝術風格。秦漢時期,中國畫的風格進一步發展,追求雄渾粗獷,以意傳神,流傳至今的秦漢畫像石、畫像磚和馬踏匈奴等雕像莫不如此。南北朝時期,中國繪畫中的繪畫素材與繪畫技法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繪畫理論也逐漸完善,開始重視形神兼備、以形寫神的繪畫風格。南朝的繪畫理論家謝赫首先提出了中國繪畫的“六法”之宗旨:“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4]成為后世中國畫創作和鑒賞的標準,對中國畫在后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隋唐時代是中國傳統繪畫的第一個高潮。唐朝在政治、經濟和文化各方面都繁榮昌盛,中國繪畫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繪畫更注重刻畫對象的精神氣質,注重點睛傳神,繪畫題材也有所拓展,中國畫中的山水、花鳥、人物畫三大題材內容基本成形。統治階層也非常重視繪畫文化,成立了宮廷畫院,繪畫理論與繪畫技法形成了完備的體系,使中國繪畫得到了極大發展,尤其是山水畫,分出了水墨山水和青綠山水兩大體系,產生了南北繪畫特點迥異的地域性繪畫風格,以詩人畫家王維為代表的文人畫開始萌芽。發展到宋朝,中國繪畫主流逐漸以社會風俗為題材,畫家們擺脫了為政治和宗教服務的束縛,而更接近大自然、接近生活。山水畫的發展進入高潮,構圖雄奇,用筆豪放。花鳥畫則趨于細致嚴謹,具有裝飾意味。文人畫成為新的繪畫潮流,其畫風注重抒發畫家的主觀情感,率真自然,與畫院的嚴謹寫實的風格交相輝映,相映成趣。
元朝時期,中國繪畫的技法技巧和審美體系已經完全成熟,追求畫面氣韻生動,注重情感表達。畫家提倡以書法的筆意入畫,漸漸成為重氣韻、輕格律的繪畫風格。文人畫風格逐漸成為畫壇主流,一些體現文人風骨的梅蘭竹菊“四君子”和松竹梅“歲寒三友”等題材的文人畫風格大為流行。明清時期,中國繪畫更是大量涌現個性強烈的畫家,如明四家和清朝揚州八怪等,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各種流派,文人水墨畫風格成為主流。近現代的中國繪畫推陳出新,吸收了優秀的傳統繪畫藝術,又借鑒西方繪畫的藝術表現手法,形成了多元化的發展格局,流派眾多,風格多變,形成了長安畫派、海上畫派等。
中國繪畫經過漫長的發展,植根于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基礎,汲取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智慧,形成了極高的文化價值,而中國畫家在各自的時代、地域、習俗、師承等基礎上探索中國畫的藝術表現手法,把自己的全部修養、氣質和心靈融會于筆端,形成了各自豐富多彩的繪畫風格。“不同時期,不同人群的審美觀促使藝術觀念的變化,導致藝術技法的轉變,形成一個新的創作思想,從而給觀眾帶來全新的感官刺激,使新的藝術風格魅力與觀者的溝通達到震撼人心的效果。”[5]中國繪畫從而成就了高深的藝術傳統,使中國畫以獨特的藝術風格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中國畫總體上形成了以線條為主、點和塊面為輔的造型藝術風格,并以毛筆蘸水墨在吸水性極佳的宣紙上進行繪畫,形成豐富的墨韻暈染變化,顯示了中國畫獨特而奇妙的藝術性。而中國畫的用色要求淡雅、單純,更是自然界真實色彩所不及的。中國畫的另一個非常高明的藝術風格,即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所謂“四絕”,使中國繪畫成為一種繪畫、文學、書法、篆刻等藝術的綜合體,形成了中國畫風格獨特的形式美,取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
參考文獻:
[1]王夢,李左彬.中國畫風格中的禪茶意境[J].福建茶葉,2017(3):255.
[2]李慧敏.生活、個性、風格:淺談中國畫風格的形成[J].新聞世界,2010(4):153.
[3]王嵋.中國哲學對中國畫風格形成的深遠影響之探討[J].美術教育研究,2016(1):11.
[4]周積寅.中國歷代畫論[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817.
[5]杜躍華.中國畫的創新與風格[J].東方藝術,2004(3):113.
作者簡介:
張曉春,蘇州市職業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碩士,高級工藝美術師。研究方向:設計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