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奇怪怪

因為疫情,很多人擁有了不用干活、學習的超長假期。而人一旦閑了,就容易好奇心旺盛。他們終于對天天都見的《新聞聯播》下手了,生出無數個問號:
為什么《新聞聯播》主播是一男一女?為什么總是女左男右?為什么他們的臉好像越來越大了?為什么要播收拾稿子的畫面?為什么女主持都是短頭發?……
這些問題乍看讓人十臉懵比,但仔細想想,好像確實都是事實。
那,到底為什么?
自1978年1月1日開播,《新聞聯播》至今已經42年了。最開始,新聞播報都是播音員配音,并沒有出鏡主持。直到1979年底,《新聞聯播》才有了第一位面對觀眾的出鏡主持——趙忠祥。
在趙忠祥出鏡后長達九年的時間里,《新聞聯播》一直都是一位主播播完全場。除了趙忠祥外,還有女主播盧靜,1983年,盧靜開始主播《新聞聯播》,因為嘗試了微笑播報風格,與以往《新聞聯播》的嚴肅不同,還引發了爭議,但微笑主播現在仍在沿用,海霞就是最著名的例子。
1988年,《新聞聯播》終于出現了我們現在司空見慣的一男一女兩位主播搭檔播報新聞的模式。至于為什么是一男一女而不是兩個男的或者兩個女的,可能是因為:
審美上來說,一男一女更能讓人保持新鮮感和精力集中。如果兩位是同性主播,穿著打扮類似、播報風格類似、音色類似,容易讓人產生審美疲勞。一女一男就不一樣了,風格多少會存在些差別。
對受眾來說,按照同性相斥異性相吸原理,男女主播搭配可以吸引盡可能多的人,讓《新聞聯播》擁有更廣泛的群眾基礎。
第三點,男女一塊兒播,多平等啊。
確定男女搭檔播了,下一個問題就是怎么坐,男左女右還是女左男右?
這并不是個小問題。作為禮儀之邦,中國人向來對座位十分看重,光不同場合與不同人分座都能搞出一門學問。
左邊很尊貴,比如虛左以待,但右邊同樣也很尊貴,如無出其右。只是有的朝代尊左,有的朝代又貴右。
在男女性別上,有一個傳統習俗——男左女右,意為男尊女卑。當今社會這個成語已經褪去了原始意義,僅作為一個習慣存在。
《新聞聯播》出現男女搭檔播新聞時,也曾有過男左女右的畫面。
但絕大多數時候,尤其是現在,女左男右才是慣例。
業內人士說,原因非常簡單,因為臺標。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央視的臺標就在左上角顯示,女主播身高相較男主播矮一些,坐在臺標下方正合適,既不會被臺標擋住也不會影響臺標露出。
而《新聞聯播》的主播打扮,都出奇一致——清一色的西裝短頭發。穿西裝沒什么好奇怪的,因為場合很正式,男性短頭發也不奇怪,因為男性平常的形象也那樣。但女主播為什么也是短頭發?
從早期的盧靜、邢質斌、李瑞英等,到我們比較熟悉的海霞、歐陽夏丹,這些人全都是短頭發,或者戴的假發。
因為《新聞聯播》是嚴肅的時政新聞,主播也得貼合節目形象,何況這是個國家型的時政新聞節目,主播還代表了國家形象,一向被稱為“國臉”。
所以主播必須得干練、精神、莊重,短發顯然更合適。
一個bug是,《新聞聯播》從主播的發型到座位都全方位貫徹了嚴肅嚴謹,為什么最后反倒把主播收拾稿子的畫面放出來了?
最后15秒時,有時候主播已經收拾過幾秒稿子了,連導播名字都要顯示完了,有時候又剛開始收拾。
收拾稿子的畫面的確不太正式,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保持了《新聞聯播》時長的嚴謹。
《新聞聯播》固定的播放時長是30分鐘(一般情況是這樣,有時候因為突發情況會加時間),晚上7點開始,全國電視臺同時轉播。
正是因為全國其他電視臺會轉播,所以每天的《新聞聯播》必須精準控制時長。要是提前播完了,其他電視臺可能會出現空檔,后面廣告不能無縫銜接,中間空出來的時間可都是錢啊。要是超時播放,又會侵占原定節目的時間,那客戶和電視臺不得虧死……
但往往新聞播報又不可能每次精確到播完正好卡在29分39秒,所以就用收拾稿子的畫面來填了。從主播播完新聞到《新聞聯播》結束,這段時間都可以用收拾稿子的畫面搞定,如果差得長就多放幾秒,差得短就少放幾秒。這樣就能相對精準地控制節目的總時長了。這被叫做“松緊帶”。
趙銘摘自微信公眾號“壹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