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薇
“開江縣嚴家社區689戶,共2621人,貧困戶62戶。村民勞動技能培訓愿望強烈……”翻開達州市就業服務管理局就業指導科科長李青隆的筆記本,里面詳細記載了他每一次走訪調研的細節。
這些點點滴滴的記錄,一筆一畫的勾勒,不僅是李青隆為貧困村規劃設計的就業扶貧“戰略圖”,更是一名扶貧干部向貧困群眾交出的“答卷”。
雖然不能記住每一個曾經幫扶過的貧困戶的姓名,但談起就業扶貧工作,李青隆信心堅定:“有事干才能斷窮根,就業扶貧這條路,我會一直走下去。”
? 精準服務 務工就業有保障
“廠里本來計劃2月5日復工,受疫情影響復工時間一再推遲,春節后我一直滯留在家,沒有收入,心里慌得很。現在好了,專車已經送我到舟山市去上班了。”坐在去往浙江省舟山市的復工專車上,宣漢縣塔河鎮石峽村六組建檔立卡貧困戶符勝權通過微信把這一好消息告訴了之前一起務工的工友們。
今年46歲的符勝權在赴舟山市就業之前,一直在廣東省某工地上打零工,日曬雨淋,賺錢不多,還時刻擔心工頭跑路拿不到錢。在宣漢縣調研貧困戶就業情況的李青隆知情后,記下了符勝權的“心事”,并承諾一有機會就給他推薦合適的新工作。
在當地就業局的積極推進下,舟山市和宣漢縣勞務協作暨就業扶貧招聘會在宣漢縣南壩鎮召開,李青隆安排符勝權前往南壩鎮參加了招聘會,并在招聘會上和浙江舟山岱美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達成就業協議,成為該公司的一名員工。
“我現在每月能拿到5000多元的工資,每年春節回家路費全額報銷,青隆大哥,太感謝你了,幫我找到了適合的工作,提前祝你端午安康!”今年端午節前,在接到李青隆的回訪電話時,符勝權樂呵呵地說。
李青隆2015年到達州市就業服務管理局工作,從一開始的理不清頭緒,到現在對就業扶貧工作了如指掌,他只用了五年時間。
“李青隆踏實肯干,是單位的骨干。今年在企業有序復工復產之后,他就積極對接浙江、上海等地,了解當地的疫情防控情況和企業用工情況,收集復工復產信息。那段時間,他經常工作到夜里12點。”達州市就業服務管理局局長李興海說。
? 搭建平臺 家門口就業不發愁
“精準扶貧就是要為貧困戶精準提供服務。有很多貧困戶因為要照顧老人或者小孩,無法去外面務工,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想辦法讓他們在家門口就業。”李青隆說,這幾年,只要有時間,他就會去建在鎮、村的“就業扶貧車間”里看看,了解貧困戶就業情況。
開江宏達電子廠將廠房建在開江縣講治鎮光明寺村,廠里起初的目的是為了方便招工,也便于當地群眾就近就業。但運行了一段時間后,負責人陳忠平發現,當地大部分群眾都到縣城務工了,村里人少,招工反而有困難,這下陳忠平又犯了難。
李青隆了解這一情況后,積極與開江縣就業局對接,協助解決了廠房選址和搬遷問題。2018年,廠房便改遷到了任市鎮。
2018年底,在李青隆的建議下,開江宏達電子廠還建設了“就業扶貧車間”,有二十名貧困群眾在此就業。陳忠平說:“公司每招納一名貧困群眾,就會得到政府的一定補貼,創業貸款還由政府貼息,貧困群眾受益,企業也得到了實惠。”
“現在我每個月工資2000多元,再干些農活補貼家用,日子好過多了。”講治鎮光明寺村村民陳開毅在“就業扶貧車間”有了穩定工作后,成功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在家門口就業,既解決了工作難題,又照顧了家庭,還不影響莊稼種植。”陳開毅說。
“我將政策宣傳給了企業,企業建設扶貧車間,不僅自身得到了政策支持,幫助企業發展,對于促進貧困戶就業也有幫助,一舉兩得。”為提升就業扶貧質效,李青隆從搭建平臺入手,協調各方資源,推動當地以建設就業扶貧基地、就業扶貧示范村、標準化“就業扶貧車間”為載體,促進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
? 技能先行 提升致富本領
6月5日,在開江縣甘棠鎮嚴家社區平輝獼猴桃基地,李青隆了解到村民柏占祥打算給獼猴桃疏枝,但又不太懂疏枝技術。隨后,他對接當地農業部門,安排農技員入戶為當地村民講解傳授種植技術。
“我兒子在廣東打工,家里就剩下我們老兩口。村上成立了獼猴桃基地,我想著身體還行,就過來幫幫忙打零工,但又不是很懂技術,多虧了農技員免費給我們培訓。”柏占祥說。
產業發展技術先行,為提高貧困家庭勞動力就業技能,李青隆深入宣傳貫徹就業扶貧政策和舉措,結合貧困家庭勞動力就業需求,積極對接各級勞務培訓基地、定點培訓機構,為貧困勞動力開展就業技能專班培訓,推動貧困家庭勞動力實現高質量就業。
2019年,在李青隆的宣傳引導和積極協調下,開江宏達電子廠啟動了“技能培訓提升工程”,村民可以分期分批到總廠開展免費技能培訓。任市鎮響水灘村村民廖德春,在技能培訓后,很快學會了計算器原件拼接技能,她對努力干好車間工作充滿信心。
李青隆在走訪中了解到,開江縣永興鎮柳家坪村一組貧困戶譚金平缺技術,就業困難。李青隆推薦他參加果樹種植就業扶貧培訓班,學習果樹種植技能,培訓結業后還推薦他到開江縣生茂源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就業,月薪2000元。譚金平滿意地說:“就業扶貧政策幫助我免費學習技能,實現了穩定就業,我很感激。”(責編/陳賢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