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屏山縣堅持黨建引領,設立“彝族糾紛調解委員會”(以下簡稱“彝調委”),走出了一條彝區治理新路徑。
建好“三個一”機制,讓調解工作“有章可循”。搭建一個平臺。在彝族鄉成立“彝調委”,作為當地特設的民間調解組織,在鄉黨委統一領導下開展工作。建好一套規章。制定《彝族調解委員會工作實施方案》,明確“彝調委”主要負責彝族矛盾糾紛預防、調解。落實一批政策。出臺“彝調委”考核方案,按照“以獎代補”原則,每年給予“彝調委”一定工作經費,保障工作正常開展。創新“三化”路徑,讓調解工作“有技可施”。民情監測動態化。建立黨支部與“彝調委”聯動機制、彝區群眾訴求動態收集機制。問題調解親民化。在調解過程中,雙方各選代表進行協商,由“彝調委”出面將協商結果告知被調解雙方,確保問題解決公平公正公開。監督管理規范化。充分發揮“彝調委”監督功能,加強對彝族群眾的監督與管理,有效維護彝區穩定。注重“三共”協同,讓調解工作“有力有序”。與法治宣傳共進。深入彝區宣講法律法規,引導彝區群眾樹立法治意識。與村民自治共融。在《村規民約》中明確彝族婚喪嫁娶、人情支出等相關規定,推動村民自治更契合民意、更有成效。與區域聯動共抓。在彝族鄉鎮開展聯合治理活動,跨鄉聯動人才力量,解決服務糾紛難題。(中共屏山縣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