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翠翠 胡桂英
摘 要:作文教學應從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角度出發,讓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樂于在作文中盡情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獨特感受,寫出一篇篇文筆優美、生動真切的好文章。
關鍵詞:閱讀;修改;評價
對于小學作文來說,一篇作文布置下去,好多同學都在那兒抓耳撓腮,不知如何下筆。這足以表明,對于小學生來說,寫作文是一件多么艱難的事,他們又是多么害怕作文。然而,寫作能力是一種重要的語文能力,不寫不行。那怎樣進行作文教學才能讓學生不認為寫作文是一種苦事、難事,能夠文通句達地寫出較好的習作呢?
首先,讓學生喜歡作文。只有讓學生喜歡上寫作文,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寫作難的問題。要想讓學生喜歡作文,就應在作文教學中解放思想,沖破舊觀念,讓學生異想天開,讓學生自由表達,讓學生在作文的天地里自由采集素材。
小學語文大綱作文提出的要求是:能把自己的見聞、感受、想象寫下來,練習寫簡單的記敘文、讀書筆記、日記。教師在教學生作文時,不要過重強調文體,讓學生自己選擇,不管寫成什么文體,能寫好文章就行;更不能強調什么寫作章法,不要要求學生在某一篇作文中用比喻等手法,這樣不利于激發學生的想象,因為他們想出來,寫出來的文章不一定合乎寫作章法,但內容、感受卻是真真切切、感人至深的,我們不能因這篇文章的章法不合于要求而加以否定。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喜歡作文。
其次,寫作的素材來源于生活,只有通過觀察生活,寫出來的內容才充實。讓學生多觀察。
《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讓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因此,在平時的習作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積累各方面的素材,讓學生自己準備一個豐富、龐大的“素材庫”。這樣,學生在習作時便不會感到無話可說,自然會下筆千言,有感而發,從而“樂于書面表達”愉快地習作。我在日常教學中便做了一些探索。
1. 學生可以將課堂上獲得的信息,同學或者自己的精彩發言,課堂上發生的點點滴滴記錄在本上作為自己的感悟。
2. 學生可以記錄家庭生活場景,如親友團聚、學做家務活以及和父母相處中獲得的所感所知。
3. 學生還可以記錄社會生活中的見聞,上學放學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以及校園風采,也可以描繪校園四季景象,各類校園活動場景,以及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各種感人事件等。
再次,閱讀與寫作結合。
閱讀和寫作,吸收和表達,一個是進,從外到內,一個是出,從內到外。他還指出實際上寫作基于閱讀。老師教得好,學生讀得好,才寫得好。
1. 在閱讀教學中滲透積累語言的指導閱讀和寫作是個互逆的過程。閱讀是理解吸收,寫作是理解表達。只有吸收得充分,表達才更加有力。因此,“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基于這一認識,在閱讀教學中,要依照大綱的要求,在閱讀訓練中滲透積累語言的指導。學生的語言庫存量越豐富,思維的領域就越廣闊,說話或寫作文時就有更大的靈活性,可以隨時做出恰當的選擇,準確地調用詞句,從而組合出生動、形象而又具有美感的話語來。
課堂閱讀教學是指導學生學會積累語言的“主戰場”,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多方面指導學生獲得豐富的語言,掌握積累的方法,指導多讀多背,采用多種形式多讀名篇課文,精彩的部分還要多品讀,直到能背誦下來,讓課文中的語言文字盡可能多地印在學生的腦海里。指導摘錄詞句,要求學生配備一本摘錄本,指導學生把課文的好詞好句錄到本子里,做到筆記、腦記相結合。
指導讀讀寫寫,三年級語文教材在講讀課文后的練習題中,列出十幾個需要掌握的詞語,或幾個精美的詞句,并提出讀讀寫寫的要求。教師應安排時間讓學生熟讀、抄寫,最好能默寫下來。摘錄在本子里的詞句也要求多讀熟記。
2. 在閱讀教學中滲透練習作文的指導葉圣陶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寫作技巧。”因此,在閱讀訓練中要滲透作文練習指導。根據教材特點,精心選擇讀寫結合點,給學生提供有效借鑒的對象和創造的依據,及時讓學生進行模仿和創造性運用練習,從而使語言運用練習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而不是孤立的,效果才是顯著的。
最后,對寫好的文章要善于修改。
人的認識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多次反復才能比較正確或接近正確。學生的作文也一樣。要堅持學生的一次作文多次修改法。因為反復修改對學生來說是一種認識和寫作上的提高。
俗話說: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只有灑下辛勤的汗水,才會有豐碩的成果。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一部分,而作文教學應從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角度出發,貼近學生實際,尋找適合學生的作文途徑,讓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樂于在作文中盡情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獨特感受,寫出一篇篇文筆優美、生動真切的好文章。這是一項重要而有挑戰性的教學任務,需要教師不斷探索、實踐、創新。
作者簡介:
尹翠翠,胡桂英,山東省濰坊市,安丘市官莊鎮官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