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云


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各級黨委政府形成了不少攻堅絕招——這,也是脫貧攻堅的一大成果。現在,貧困帽子雖然摘掉了,但攻堅經驗仍可應用,攻堅成果仍可擴大,那種無堅不摧的攻堅勁頭仍應得到保持。
今年2月,隨著省政府宣布29個縣(區)脫貧退出,嵐皋退出貧困縣序列,全縣脫貧攻堅由此進入成果鞏固、排查清零的收官階段。面對這場硬仗的最后一戰,嵐皋建立基層黨建引領脫貧攻堅成果鞏固“五個三”機制,緊盯最需要提升的短板聚力補強,為決勝收官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
“三加四亮”,黨員干部始終站在最前沿
“十三五”后,全縣3萬余名貧困群眾搬進縣城、集鎮。針對搬遷群眾遇到的遷出地、遷入地“兩頭管、兩難管”問題,黨組織在每個安置點亮出旗幟,幫助群眾融入新家、克服水土不服。
推動黨組織“全覆蓋”,每個小區都有“主事人”。12個鎮詳細摸排安置點上的黨員底數,健全黨組織設置,動員搬遷入住黨員轉接組織關系,8個村(社區)黨支部升格為黨總支,14個安置小區采取單獨或聯合的方式成立黨支部,其余108個安置點黨員掛靠鄰近村(社區)黨組織管理,讓基層黨組織始終站在扶貧搬遷安置工作最前沿。
構建“三加”治理體系,支部牽頭下好“一盤棋”。發揮安置小區黨支部的核心作用,建立“黨支部+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黨群服務中心”的協同治理體系,300戶以上小區成立業主委員會或黨員群眾代表會,聘請物業公司服務、建立搬遷群眾微信聯系群、成立治安巡邏志愿服務隊,新建成8個小區“黨群服務中心”。民主鎮明珠社區安置小區“黨群服務中心”1450平方米,設立就業推薦、貧困救助申請等21種服務。年初以來,全縣搬遷群眾省外有組織返崗2342人,新就業9074人,1戶至少有1人就業。
開展“四亮”共建活動,同心建設和諧“新家園”。聚焦縣城安置小區住戶多、管理難的實際,組織機關單位到社區和安置小區亮項目、社會組織亮身份、機關黨員亮服務、小區黨員亮職責,239個單位認領共建項目,建立社區工廠13個,解決搬遷群眾就近就業700余人,37個文體社團到小區文藝匯演,26個志愿服務組織義診義剪,年初每天近200名機關黨員到小區協助疫情防控。在城關鎮西窯安置小區,共建單位新建了社區工廠、老人日間照料中心、四點鐘課堂,將最需要的服務送到了群眾手中。
“三引三解”,強壯村級集體經濟
立足村集體經濟基礎差、動力弱的現實,嵐皋將支部建設與其緊密結合,創建農村”紅旗黨支部”71個,依托黨建資源為集體經濟組織筑牢力量支撐、提供制度激勵。
抓“先鋒引領”,解決“不愿千”難題。95個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實現“三職合一”,561名村“兩委”成員擔任集體經濟組織理事、監事,做到“有人干”;出臺集體經濟組織管理人員激勵性補助政策,當年經營收益達到5萬元以上、能有序有效化解債務的村集體經濟組織,允許“提取年經營收益10%、總額不超過10萬元的資金補助管理人員”,充分釋放了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活力,讓人愿意干、有奔頭。
抓“示范引領”,解決“不會干”難題。全縣以“紅旗黨支部”為主體,啟動建設36個省級集體經濟示范村,整合1.68億元財政資金支持108個村集體經濟發展,今年3月在全市率先組織村(社區)黨支部書記“村集體經濟建設”專題培訓。各鎮以“紅旗黨支部”為核心,跨村聯建相鄰的薄弱村、產業趨同村,運用聯合成立經營實體、入股共同經營等方式,分別建立1個村集體經濟聯建共同體,確保集體經濟強村“吃得夠”,弱村“吃得上”。
抓“導向引領”,解決“不敢干”難題。修訂完善《黨政干部容錯糾錯實施辦法》,將“為促進產業發展、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等出現一定失誤或偏差的”納入“容錯糾錯”范疇;發文對應予“容錯糾錯”的范圍、情形專門明確,村集體經濟組織經過審慎考察調研、民主決策程序、依法依規經營后,因無法預料的市場風險、不可抵御的自然災害及其他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村集體資金、資產損失,不作負面評價,包容無意過錯,化解鎮村干部后顧之憂,鼓勵其放開手腳、大膽創業。
“三問三答”,下足“繡花”功夫
聚焦脫貧攻堅政策落實、項目推進,創新推行群眾出題、干部答卷“三問三答”機制,確保好事辦好、實事做實。
領導干部到點當面問、當面答,瞠進深水查魚情。32名縣級領導干部和23名鎮黨政主要領導,每年到村組院落、安置小區、項目工地召開“群眾問、干部答”現場會,群眾圍繞就業、就醫、上學等提意見,領導干部當面做解答,面對面承諾解決時限,累計召開答題會360余場(次),解決問題520余條。
基層組織在線網上問、網上答,網絡會客零距離。各鎮黨委以鎮或村為單位,建立聯系服務群眾微信群,每周確定1名負責同志在群內值班、1名干部長期值守,通過鍵對鍵進行群眾問、干部答。去年以來,共計網上回應群眾咨詢3500余人次,收集群眾反饋問題1200余條,網下代辦便民事項1130條。
代表委員提前問、職能部門集中答,直面問題交答卷。圍繞各縣級部門履職盡責情況,每年組織“兩代表一委員”提前收集問題,職能部門集中回答辦理結果,11名縣委常委向全委會匯報分管工作進展和全市排名,各鎮和部門向“兩代表一委員”述職,縣發改局等6個經濟部門面對面接受問政打分;主題教育期間,各級代表委員提意見建議65條,20個部門牽頭辦理整改到位。
“三聯三助”,發動聯合作戰
緊扣機關黨建在資源、平臺上的優勢,全縣機關、農村、社區黨支部進行聯建共建,通過聯合開展黨建工作助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基層治理。168名黨員領導干部到村社區建立黨支部工作聯系點,134個機關企事業單位黨支部一對一或多對一聯系125個農村黨支部、11個社區黨組織,每年共同開展“六個一”活動,即以厚植新民風、培育身邊典型為主題,組織一場樹新風、培正氣聯誼活動;根據農村產業建設、社區和諧建設需要,每個機關支部認領一個共建項目,幫助找資金、搞服務;圍繞“抓黨建助脫貧、促振興、強治理”主題,機關到村(社區)開展一次深度調研,幫助提供智力支持;聚焦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結對支部聯合組織一次講黨課活動;“七一”前后,共同召開一場組織生活會,通報機關包聯村(社區)的工作情況,查找整改存在的問題,共同組織一場重溫入黨誓詞、入黨志愿書的“政治生日”,同步強化黨員宗旨意識、提升黨性修養。各機關黨支部每年累計到村(社區)開展聯誼活動150余場、上黨課230余場,化解矛盾糾紛1000余起,為群眾辦實事好事1500余件,今年新落實魔芋種植1.1萬畝,茶園管護4.2萬畝。
“三單三考”,層層傳導壓力
緊盯基層黨建“上緊下松”痼疾,縣委推行責任、任務、問題“三張清單”管理方式,對標“清單”考核黨委(黨組)書記、分管領導、專職組工干部三類責任主體,推動黨建責任扛牢壓實。
建立“三張清單”,全方位壓實黨建責任。根據黨委(黨組)書記、分管黨建領導、班子成員和專(兼)職組織員承擔的不同職責,制定標準清晰、任務具體、檢查方便的責任清單,細化固定為15項具體工作;每月下發一份“任務清單”,每項任務都明確誰來完成、什么時間完成、完成到什么程度,重點任務時間按旬確定;每半年檢查各鎮和部門基層黨建落實情況,對照15項具體工作、每月“任務清單”評定分數、查找問題,形成“問題清單”,當面反饋給各單位立行立改。
考核三類責任主體,結果掛鉤干部選任。綜合各單位“三張清單”落實和黨委書記抓黨建述職評議考核成績,形成黨建工作總體評價,評價結果與黨委(黨組)書記個人年度考核評優、分管領導選用調整掛鉤;每年開展組工干部業務競賽,依據競賽成績,結合單位黨建總體評價,擇優納入后備干部。今年以來,7名鎮黨委書記晉升為四級調研員、一名提拔為副縣級領導,8名副書記晉升職級、3名提拔重用,22名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鎮干部獲得提拔,16名組工干部納入后備干部、1人提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