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雅可

今年2月,省政府批準31個縣(市)退出貧困縣,其中包括阿壩州的壤塘、黑水、阿壩3個縣。至此,阿壩州13個貧困縣(市)全部脫貧摘帽。
如今,行走在阿壩大地,處處生機勃勃。
理縣,桃坪鎮佳山村村民在家門口發展生態果園,種上了甜櫻桃、青紅脆李、紅富士蘋果三大“致富果”;古爾溝鎮的丘地村,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蘊以及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的嘉絨風情,留住了天南地北的游人,村民過上“吃旅游飯”的殷實日子。
壤塘,在海拔4000米的上杜柯鄉到南木達鎮之間,修筑了一條總長近40公里的“尚藍天路”,這條路不僅是當地2000余名農牧民的出行路,更是他們奔向新生活的產業路、脫貧路、致富路。
阿壩縣,在教育均衡和教育扶貧的助推下,農牧區的孩子也能享受到與城市孩子同樣的素質教育,一些看似觸不可及的夢想,卻能成為孩子們的希望之光。
九寨溝,景區人氣逐漸旺起來,搞旅游的人們有了新盼頭。重建一新的九寨溝小學,讓孩子們有更寬廣、更安全的空間學習、玩耍、生活……這片曾在地震中“受傷”的土地,正努力縫合“傷口”,逐漸恢復昔日的美麗與熱鬧。
汶川,非遺扶貧已經成為常態,羌繡、制茶、根雕、羌香、羌陶、羌麻,不同的文化元素,不同的時代印記,在廣袤的農村大地被賦予使命與意義:以非遺的魅力與生命力,發揮脫貧攻堅中的“扶志”“扶智”作用。
……
在阿壩州這片原始自然景觀與古老民族文化交匯之地,每一個人、每一條路、每一座村、每一處景都鐫刻著脫貧攻堅的蝶變印記,川西高原的美好風光里,更孕育著鄉村振興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美好前景。(責編/蔣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