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瑋
寬闊整潔的公路通村入戶,錯落有致的小洋樓前花團錦簇,蔥郁繁茂的柑橘林生機盎然……從“相對貧困村”到富裕村,短短幾年,蒲江縣壽安街道呂石橋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條艱苦的脫貧攻堅路上,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那就是呂石橋村黨委書記白蓉華。
干凈的白襯衫,利落的短發,今年43歲的白蓉華依然有股女強人的干練。此前,白蓉華和丈夫攜手創業,與朋友合伙經營一家商品包裝公司,還把市場拓展到了樂山和溫州。“你見過大世面,給村里帶回點新鮮的理念吧。”2012年,事業有成的白蓉華接到了村干部的電話。“作為一名黨員、村里的一分子,家鄉建設需要我,我就應該出份力,要富一起富。”帶著這份情懷,白蓉華卸下了“女老板”的身份,毅然回鄉。
2015年,呂石橋村被列為成都市第三批第二輪的“相對貧困村”。為什么別的村能讓村民們賺得盆滿缽滿,咱們村就不行?白蓉華分析,過去的呂石橋村沒有主導產業,大多種植油菜、水稻等傳統農作物或傳統的臍橙、椪柑等柑橘品種,且分布零散不成規模,村里老百姓的思維也跟不上外界變化。當年10月,在白蓉華的帶領下,呂石橋村先后成立了蒲江縣眾鑫柑柚專業合作社和蒲江縣廣濟勞務專業合作社,并著手建設柑柚儲存庫和1000噸氣調保鮮庫。
但是,地從哪里來?資金從哪里來?群眾配不配合?這三個問題直接擺在了村“兩委”干部面前。白蓉華說服家人,將自己的房子作擔保,并且拿出經商多年的積蓄,加上個人借貸,終于湊齊了啟動資金。眾人努力之下,2016年11月,由眾鑫柑柚專合社帶頭修建的一座儲存量達1000噸的氣調保鮮庫在呂石橋村域內拔地而起,當年12月便開始正式運營。
2018年6月13日,眾鑫柑柚專合社迎來了首次分紅,來自全村的152戶入股社員領到了首批分紅款20萬元。如今,眾鑫柑柚專合社總資產達2000多萬元,年銷售量達1.5萬噸,實現年營銷額9000余萬元,為本村及周邊村提供了700余個工作崗位,將“扶貧輸血”變為“自主造血”。“我是因病致貧,在村‘兩委幫扶下,開始在專合社務工,如今我不僅每月有2000多元的固定收入,每年還能領到分紅,日子越過越好。”村民呂光祥說。
今年疫情發生時,恰逢蒲江耙耙柑上市,白蓉華帶領村干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2月初以來,他們嚴格落實人員登記、體溫監測、消毒清洗、佩戴口罩、分離就餐等要求,科學、規范、有序組織恢復了眾鑫柑柚專合社復工復產,先后向各地市場發出柑橘等蒲江農產品1800余噸,解了果農們的燃眉之急。“做好疫情防控是首要任務,搶抓時間確保蒲江農產品銷售也是群眾的迫切需求。很高興,在我們所有人的努力下,柑橘銷售沒有受到任何影響。”白蓉華說。
近年來,呂石橋村始終堅持黨建引領,積極創新發展思路,充分整合各類社會資源,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團結帶領全村黨員群眾奮力推進脫貧攻堅,用一雙雙勤勞的手拼出了一條致富路。2019年,呂石橋村人均年收入達到24862元。對于未來,白蓉華也充滿信心:“接下來,我們還將以更加開放的思維,探索發展新道路,創造更多途徑讓村民增收致富!”(作者單位/蒲江縣融媒體中心)(責編/馮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