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征峰 張志遠
他是十幾載初心不改,始終堅守在采煤一線的煤礦漢子;他是大學生采煤班班長、陜北礦業公司2019年度“勞動模范”;他把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全部傾注在千尺井下,用汗水和智慧譜寫出了一曲動人的青春之歌。
自2008年大學畢業后,張瑞鋒沒有像大多數80后那樣選擇大城市,而是來到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的張家峁公司,在荒漠中用奮斗追逐青春夢想。初到礦山,他被分配到綜采一隊成為了一名液壓支架工,從此便與煤礦結下了不解之緣。
第一次下井,面對井下一套套龐大的機電設備,一切都是那么陌生:采煤機、皮帶、液壓支架從來沒有見過,更不用說檢修設備,但他骨子里的那種“釘子”精神,使他很快全身心地投入到專業知識的學習上。為了盡快掌握采煤工藝和技術,他用心觀察,邊學邊干邊琢磨,白天虛心向有經驗的老師傅和設備廠家請教學習,做好詳細的記錄,晚上加班加點的查資料、看圖紙。
張瑞鋒有個習慣,每次下井都要帶上一個小本子和一支筆,遇到不懂的問題就記在本子上,升井后和同事們共同研究討論并做好記錄。不僅如此,他還把設備的主要技術參數、圖紙等進行整理打印,反復學習研究。短短一年時間,張瑞鋒搜集整理了37種現場設備常見故障及處理方法,并匯編成冊供大家參考。在學中干,在干中學,他不僅提高了自己的理論水平,也慢慢地掌握了綜采設備的維護技能。
擔任大學生采煤班班長以來,他每天總是第一個到達工作面,排查安全隱患,查看現場的工程質量。既然有人奉獻城市,就一定要有人守望礦山。在他的帶動下,全班人員都按照自己的崗位分工,規范操作設備,嚴格執行現場交接班制度,為生產構筑了一道堅實的安全屏障。
2019年8月,該公司15209工作面回采期間,采煤機突然發出巨大的異響,隨即由于故障停機,嚴重影響正常生產。凌晨兩點多,張瑞鋒接到隊值班室電話,他將還在發高燒的兒子安頓好,立馬換好入井服趕赴現場。到達故障現場后,他憑借自己總結出的“一看、二摸、三聽”的檢修工作法,并根據多年的現場操作經驗,迅速找到了故障原因,經過近六個小時的排查處理,采煤機終于恢復了正常運行,看著汗水夾雜著煤黑從他的臉頰直直的往下流,工友們看在眼里贊在心里。在他的帶領下,該班組先后榮獲“全國青年安全生產示范崗”、第八屆陜西省“青年安全生產示范崗”、陜西煤業化工集團“安全先進班組”“工人先鋒號”、中國企業文化建設與管理標桿班組等榮譽稱號。
“我要把班組培養成一支求真務實、敢于吃苦、樂于奉獻、能創一流業績的隊伍,促進公司安全高效發展。”樸實無華的言語里流露著他對工作的執著與決心。
陜北的黃土塬孕育了張瑞鋒憨厚樸實、粗放豪爽的性格,但面對全員“雙創”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他卻十分嚴謹,絲毫不馬虎。在他看來,只要善于觀察,事事皆可創新;只要敢于嘗試,人人都能成為創新能手。
該公司15028工作面使用的采煤機在使用過程中,經常出現因電纜保護夾損壞導致電纜拉脫現象。為了解決電纜被拉脫現象,張瑞鋒與同事們進行了仔細研究分析,將原有的保護功能進行了改進,更換了電纜接口,加裝了拉線緊急停機功能。當采煤機在生產過程中發生電纜夾損壞,電纜受力發生竄動時,便帶動固定在電纜上的鋼絲繩拉線,實現機械閉鎖緊急停機功能,對采煤機的電纜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提高了設備自動化程度,保障了人員作業安全。像這樣的創新故事,在他的身上還有很多。近年來,他累計參與并完成創新項目20余項,《三機冷卻水集中控制系統》《采煤機搖臂銷軸快速拆裝工具》等創新項目使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
“作為新時代的煤礦工人,既要吃苦耐勞,又要開拓創新。這些創新點子,說不上有多好,但能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就是好點子。” 短短的幾句話道出了張瑞鋒的創新理念和青春熱情。近年來,他先后榮獲陜煤集團“十佳青安崗員”、公司“先進工作者”“技術狀元”等稱號。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奮蹄。做好一件事容易,堅持數十年做好一件事不容易,但張瑞鋒卻不負韶華,用奮斗點亮青春,用自己的行動證明這扎根煤海的初心。也正是這份初心,影響并帶動著身邊每一名職工義無反顧投身煤海,為公司高質量發展揮灑汗水、奉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