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大芬
(貴州省有色金屬和核工業地質勘查局物化探總隊,貴州 都勻 558000)
我國礦產等資源然豐富,由于發展需要,早期開采頻繁,但由于環保意識不夠,生態修復技術方法不夠成熟,導致很多礦山開采區生態至今未恢復,礦山生態問題已成為生態環境平衡的重要問題之一,為找到有效的并適合的治理方法,近年來,很多學者對該領域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技術建議[1-3]。文中所提及的大荒田磷礦山環境修復區與引文提及的區域亦存在一定共同之處。為找到到切實有效的治理方法,筆者團隊首先對福泉市高坪鎮大荒田磷礦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并結合地質、物探等手段對礦山生態環境現狀問題深入研究,并對生態環境現狀問題修復措施,并在修復治理中取得了較好成果,本文將重一下幾個方面對其進行介紹。
大荒田磷礦山開采礦種為磷礦,開采方式:地下開采,目前處于停產狀態。礦山現狀主要為歷史土法露天開挖和后期地下開采導致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按照其現狀劃分為三個生態修復區,即采坑區、邊坡區、影響區。
位于生態修復區大部分區域,為歷史土法露天開采活動形成的邊坡,挖損破壞形成了裸露的邊坡,坡面巖石風化嚴重。
區內大部分采坑位于邊坡之下,大多是采礦形成的凹形采坑,挖損導致大面積土地植被破壞。
位于生態修復區之間生產道路壓占,未對土地資源形成直接的破壞與損毀,但受土地、植被資源受礦業活動影響明顯,生態環境較差。
該礦山由于開采所形成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主要包括:地質災害、地形地貌景觀影響與破壞、含水層破壞等幾方面。
區內由于開采活動、地質構造、爆破震動等原因導致一系列塌陷發生。主要分布在礦區中部,其編號為TX01—TX04。大多為橢圓形。為了更加準確直觀的判斷塌陷分布規律,采用高密度電阻率測深資料來推測空洞分布區域,結果顯示低阻異常為空洞區(圖1)。
但在強降雨、持續降雨或重力作用下可能發生局部滑坡、塌陷等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大。
經多年來礦山開采導致山體破損,巖石裸露,植被破壞等,形成深淺不一的采坑、尾礦渣零亂堆放壓占、邊坡表面風化嚴重。整體地形地貌景觀的破壞嚴重。
該礦山最低開采標高1100m位于當地最低侵蝕基準面1045m之上,地下水徑流條件不會發生很大變化,礦山開采對地下水的破壞較小。
根據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類型、分布特征及其危害,通過對該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分析,結合礦山地質環境條件、社會環境、生態狀況、修復難度等。本次礦山生態修復方式為:邊坡危巖清理+采坑回填+耕地恢復+林地恢復+復綠+排水溝+道路修護。
邊坡危巖清理:采坑邊坡采用機械或人工對不穩定邊坡進行削坡、對松散的巖土、零星分布孤石、浮石進行清除。
采坑回填:對采場內凹進去部分進行回填,降低坡度,使其平整,達到恢復成耕地標準。

圖1 推測高阻異常3個
耕地恢復+林地恢復:由于山體開挖,土地損毀較嚴重,且地勢較高,周邊無水源,根據“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牧則牧”的原則,本次治理結合土地利用現狀圖恢復成耕和林地。采用符合耕地土地質量要求的壤土(輕、中、重質)、蒙古土、土壤pH;林地恢復土地質量要求的土壤pH值5.5~8.5,土壤厚度不小于0.3m,硬盤層深度大于0.3m。坡度不大于35°,裸巖面積在30%以下。為了增加土壤養分,改善土壤質量,對場內覆土范圍播撒綠肥草籽。
復綠:邊坡綠化,為了更好增加邊坡的綠化率,沿坡面鋪攀爬網,利于攀爬植物的生長。同時沿邊坡底部種植爬藤植物。爬藤植物選用四季常綠木質藤本植物油麻。
排水溝:為疏排地表水,保證覆土后土體處于穩定狀態,在采場邊緣修筑簡易梯形斷面排水溝(土溝)。
道路修復:該采場中部有一礦山道路,由于北側有一戶人家,為了方便當地居民出行,保留該道路。由于道路局部被沖刷,路面不平,擬對該道路進行平整、簡易修護。
根據實際情況,在該區便于進入地段、高陡邊坡等周圍設置安全警示標志,提醒當地百姓及路人注意人身安全、遠離邊坡區域。

圖2 采場修復前

圖3 耕地恢復

圖4 林地恢復

圖5 邊坡修復

圖6 土溝開挖

圖7 道路修復
通過修復,礦山地形地貌景觀得到了大幅改善,隔水層得到合理修復,農村耕地得到增加,有效實現了礦山廢棄地向高標準農田耕地的轉變。見圖7。
本文通過該礦山的生態修復方案研究,分析該礦山存在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得出了一套適合該礦山類型的生態修復的可行方案。方案通過邊坡危巖清理+采坑回填+耕地恢復+林地恢復+復綠+排水溝+道路修護等手段有效的對采礦活動引起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進行綜合治理,使地質環境實現穩定,生態環境得到恢復、地形地貌得到美化,以最大限度的減少或減輕采礦活動 對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害,實現礦山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