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飛
(河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礦局第二地質環境調查院,河南 鄭州 450053)
泥石流地質災害多發生于河南西南山區,泌陽縣泥石流溝主要威脅下游北灣、康莊、董莊和賈樓村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本文從泥石流的形成條件、發育特征進行了分析并對泥石流的危害性進行了評價。
泌陽縣位于中朝準地臺南部邊緣,屬秦嶺緯向構造帶東段南支的延伸部分。斷裂發育,具普遍分布,褶皺次之的特點。區內地層齊全,巖漿頻繁活動,地質條件十分復雜。
從區域上看,泌陽位于華北地層區,區內出露地層主要為第四系及下元古界。
其中下元古界為地層已混合巖化的中深級變質巖系,目前變質為灌入混合片麻巖、交結混合巖,原狀巖體殘留體稀少。
其次侵入巖主要為花崗巖,存在數十個巖體,明顯特征為多期性、多次性侵入。分別為燕山早期、晚期、阿森特期與未明時代的侵入體。多呈南東~北西向分布,主要沿白云山兩翼和復背斜軸部分布,受區域構造控制。區內出露的主要為燕山晚期的花崗巖體,以細小的巖株產出大河北西側的混合巖帶中,巖性主要為中粒二長~灰白色細花崗巖。
第四系分布在溝谷兩側:新生界上更新統(Q3)黃色、褐黃色砂質粘土、亞粘土,結構疏松,下部夾雜有多層坡、洪積的角礫石層,程不穩定薄層狀或透鏡狀。礫石受后期剝蝕作用破壞,其分布的連續性較差。河床地帶分布第四季全更新統(Q4)沖、洪積沙礫石,礫石成分主要為花崗巖,分布于泥石流溝的主溝和部分支溝,為形成泥石流的主要物源。
新構造運動形成了一系列的斷裂、凹陷、褶皺、隆起。總的來說以大幅度的差異性升降運動為主,新生代以來,本區北、中部山區持續上升,板橋、泌陽斷陷階段性下沉,接受較厚的第四紀沉積,厚度受新構造運動的控制;中更新世地殼強烈上升,造成起伏不平的沉積;晚更新世平原大部上升,水流下切,形成眾多龔崗,使在沙河、泌陽河等地帶沉積較厚;全新世沉積多見于現代河床及河漫灘地帶。以上特點顯示了新構造運動所具有的震蕩性。
影響較大的構造有白云山背斜和白云山逆斷層。
白云山背斜:呈北西~南東向,樞紐及軸線略有起伏彎曲。背斜均有混合巖組成,軸部及南側白云山一帶混合巖化較弱,屬注入混合巖帶,兩翼混合巖化較強,屬混合花崗巖帶。軸部傾角較陡(60°~80°),兩翼較緩(35°~60°)。巖層褶皺、扭曲及破碎強烈。
白云山逆斷層:該斷層起于竹林,經白云山北坡向南東出境。主要斷于元古界地層中,兩側見阿森特期掩體侵入。走向300°,傾向南西,傾角50°~70°,沿斷層為一寬20m~30m的斷層角礫巖、花崗破碎巖及糜棱巖。
泌陽縣為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多受環流季風影響,冬季多偏北風,夏季多偏南風,冬季寒冷少雨雪,夏季炎熱多雨水。災害天氣如干旱、洪澇、冰雹時有發生。根據泌陽縣氣象局資料記載,多年平均氣溫14.6℃,一月份氣溫最低,平均0.9℃,極端最低氣溫-17.6℃;溫度最高為七月,平均27.6℃極端最高氣溫40.3℃,年平均無霜220天。
泌陽縣年平均降雨量932.8mm。年最大降雨量1451.2mm(1975年)最小降雨量為536.1mm(1966年),日最大降雨量1059.4mm(1975年8月8日林莊雨量站),時最大降雨量189.5mm(老君氣象站,1975年8月7日),十分鐘最大降雨量45.1mm(林莊氣象站,1975年8月7日)。降雨強度是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表1 泌陽縣多年月平均降水量表
泌陽縣降水量年際變化明顯最多與最少相差1339mm左右,降水量最多達1451.2(1975年),最小降水量為536.7mm(1966年),年降水量隨年際變化明顯。
本區屬長江、淮河兩大流域,境內有大小河流153條,大部分屬于季節性河流,常年性河流較大的有泌陽河、汝河、馬谷田河等。
泌陽河為縣內最大河流,屬長江流域。發源地白云山東麓,經宋家場水庫向西出境,長74.33km,流域面積1338.6km2。汝河為本區第二大河,沙河店附近稱沙河,屬淮河水系,發源于黃山口鄉東北大寨子東麓,經板橋水庫至東北出境,縣內長68km,流域面積1110.1km2。
賈樓河源于二鋪北崗。東北流向,經賈樓村,宋河村進入板橋水庫。長29.5km,流域面積270km2。
陡岸泥石流溝為賈樓河的支流,為季節性河流,主溝發源于大龍潭溝村南東的山區,經北灣、康莊、董莊、賈莊入賈樓河,全長7.59km,流域面積達10.57km2。
陡岸泥石流溝流域面積為10.65km2,流域內最高海拔980.5m,最低海拔135m,相對高差約844.51m,溝谷兩側山坡坡度約25°~35°。
泥石流溝口堆積嚴重,至使河道基本抬升到河岸的高度,2002年汛期洪水分別在董莊、石頭莊沖刷出新的河道,使下游堆積區呈現明顯的泥石流謾流改道特征,水位高時,新、舊河道同時過水,水位低時則只在老河道過水。
流域內植被覆蓋較好,覆蓋率為>80%。在海拔500m以上區域,植被以自然生長的亞熱帶與溫帶闊葉、針葉交林為主,500m以下區域則主要為人工種植的馬尾松、衫等林木和自然生長的灌木為主。村莊植被類型為農作物和經濟林。
流域內巖石主要為下遠古界的注入混合交代巖、混合花崗巖、混合片麻巖及燕山晚期的二長花崗巖,土體第四系上更新統的粉質粘土、全新統的松散砂礫石、淤泥及分布于山坡的殘疾物。受白云山構造斷裂影響,區內小型褶曲等構造數量較多、致使巖層破碎,往往在汛期內,山坡碎石、殘坡積物常以崩落、蠕滑的形式滑落于溝谷底部。
大龍潭村以上溝谷形態多以“V”型為主,以下為“U”型谷,由于人類工程活動的影響,溝谷內的自然形態被迫改變,多處可見農田建設擠占河道,至使河道變窄等現象。
4.1.1 重力侵蝕作用
受區域構造斷裂影響,區內褶曲發育程度強烈、巖層破碎,巖石切割成塊狀。汛期內易以崩落的形式跌入溝底被洪水攜帶從而形成泥石流。
區內巖石堅硬但現狀較破碎,伴隨風化作用的影響,坡上積存有不同厚度的殘坡積層,由于地形較陡,在被水充分侵潤條件下,多以小型滑坡、小型坡面泥石流的形式滑入溝底被洪水攜帶流動形成泥石流。
4.1.2 河溝溝槽縱向切蝕和橫向切蝕
目前河道內存留有大量的礫石等,粒徑一般在1100mm~2000mm左右,這些大顆粒物質一般年份的降雨難以啟動,但當遭遇強降水天氣,大量洪水對溝槽的縱向切蝕將引發這部分物質從而形成泥石流75%以上的物源。
4.2.1 植被過度破壞
近年來由于附近村民大量開采山上的樹木,用于燒炭、種植香菇等。使得泥石流溝兩側山體植被覆蓋面積銳減,造成土壤疏松加之雨季使得表層殘積物流入溝中,造成大面積的殘留堆積物堵塞河道,進一步加重泥石流危害。
4.2.2 下游過度采砂
泥石流溝下游附近村民大量開采河沙使得河床深淺不一,不利于洪水汛期的水流通過。由于過度開采造成大量的堆積物留在河床,對汛期河道造成嚴重的影響,直接加重泥石流危害性。
該區域于2002年發生過泥石流災害,受害的有北灣、康莊、董莊和賈樓四個自然村。共沖毀耕地66畝,沖走牛3頭、羊70只、蜜蜂24箱;損毀道路2100m左右,壩體210余米。
目前,北灣、康莊、董莊、賈樓和石頭莊均臨河背山而居,140余戶、600多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在汛期均面臨泥石流災害威脅。
該區域泥石流溝,流域由南東向北西逐漸由中低山轉為丘陵崗地及平原,相對高差845.5m。
泥石流溝物源主要表現為重力侵蝕、河溝溝槽縱向切蝕和橫向切蝕作用所產生的堆積物,泥石流溝內松散堆積物總量約40萬m3,其中20余萬m3可直接補給泥石流溝。
根據區域泥石流溝流域內反映泥石流活動條件的諸因素特征,可以判定其為中等易發程度且高度危險的泥石流溝。
建議根據區域泥石流溝形成的物源特征、地形地貌、氣象水文特征,泥石流應該采用攔擋、導流、防護和引渡工程相互結合的措施進行綜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