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承
(汕頭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汕頭 515078)
盡管高職教育發展迅猛,高職教學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學而不能用、學而不會用”的現象仍十分突出。因此,高職院校迫切需要進行以職業技能為導向的教學改革,主要原因如下:
(1)企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特別是高級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大且十分迫切。建設制造業強國,需要許許多多精通精良工藝、掌握高精尖技術技能的人才。
(2)當前高職教育處于“以普適性、單一性理論講授為主,脫離專業、脫離實踐,并且落后于專業發展”,[1]仍然是知識傳授型教學,無法滿足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需要。主要體現如下:
①教學目標取向上存在重知識輕行動的現象,學生學到的知識難以轉化為內在的行為方式。
②課程體系與職業崗位、職業技能脫節,學生就業后不能適應工作崗位的技能要求。
③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上以老師講授、學生坐聽為主要方式,難以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④教學內容上重理論知識學習,輕技術技能培養,導致培養出的學生高智低能。
高職教育必須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進一步探索在經濟發展的新模式下,應該采取怎樣的教學方式,應當怎樣加強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提升,如何進一步培養出符合社會要求的技術技能人才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完善和發展教學理論,以此促進高職院校實踐教學的發展,有效提高高職教學水平。
教學目標是整個教學活動的靈魂。教學目標在指引教學方向、指導教學結果的測量與評價、指導教學策略的選擇和運用、激勵學生的學習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技能型教學目標應由以下三要素構成:誰、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以職業技能為導向的教學目標的設計要注意以下問題:
(1)高職教學目標應具有職業教育特色。職業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技術技能人才。高職院校的教學目標著重體現職業技能培養的目標要求。
(2)技能教學目標的行為主體必須是學習者,而不是教師。如“培養學生的建筑工程計量能力”這樣的目標表述是不恰當的。這樣的表述意味著,只要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了建筑工程計量活動,教學目標就算達成了。教學目標要體現學生的學習結果。
(3)技能教學目標的描述要用教學活動的結果來描述,而不能使用教學活動的過程或手段。如“學生應受到施工管理的系統訓練”。這樣的表述沒有表達教學活動最終要達到的結果。
(4)技能教學目標的行為動詞須是具體的而不能是抽象的。所謂具體,是指這一動詞所對應的行為或動作是可觀察的。
(5)技能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即“做到什么程度”要表述明確,做到技能教學目標是否實現可觀察、實現程度可測量的要求。
(6)技能教學目標數量不能太多、目標不能太大,目標不能空泛,要做到可實現。
根據上述要求,我們將“建筑工程測量”課程中“四等水準測量”的技能教學目標分解為外業技能和內業技能兩部分,再細分若干技能項,對每個技能項提出技能目標,并根據技能項的難易程度、學生的知識水平設計觀測指標,具體如下:
(1)外業技能包括:①確定水準觀測線路。技能目標:能根據已知高程點的數量及分布狀況、待定點的位置要求及現場交通狀況,確定最優的水準觀測線路。觀測指標:80%以上的同學能確定最優的水準觀測線路。②外業觀測。技能目標:能使用S3型水準儀進行四等水準測量觀測,讀數正確、觀測順序正確。觀測指標:80%以上的同學能按規定順序觀測并正確讀數。③測站觀測記錄。技能目標:能將觀測讀數正確記錄到手簿。觀測指標:80%以上的同學達到正確率90%以上。④測站計算與檢核。技能目標:能正確計算視距、前后視距差、視距差累計、紅黑面讀數差、高差、高差之差、高差中數,檢核視距差累計、紅黑面讀數差、兩次讀數高差之差是否超限。觀測指標:80%以上的同學達到正確率80%以上。
(2)內業技能包括:①計算測段長度、測段高差。技能目標:能正確計算兩個水準點之間的測段長度、測段高差。觀測指標:80%以上的同學達到正確率90%以上。②摘錄測段長度、測段高差到計算表。技能目標:能將測段長度、測段高差正確摘錄到計算表中。觀測指標:80%以上的同學達到正確率90%以上。③計算線路總長、計算并檢核高差閉合差。技能目標:能正確計算線路總長及高差閉合差;能根據高差閉合差限差計算公式計算并檢核高差閉合差。觀測指標:80%以上的同學達到正確率90%以上。④分配高差閉合差。技能目標:能根據高差閉合差按測段長度成正比的原則正確分配高差閉合差,得到各測段高差改正數。觀測指標:80%以上的同學達到正確率80%以上。⑤計算各點高程。技能目標:能根據起算點已知高程以及各測段高差改正數正確計算各點高程。觀測指標:80%以上的同學達到正確率90%以上。
上面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將技能目標分解并設置了觀測指標,有利于評價技能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
學生職業技能的提升,關鍵在于構建技能教學內容,應盡量減少較為難懂的理論知識的教學,要使理論知識的教學盡量符合學生的基本能力;把基本理論知識融合到實踐教學之中,提高技能教學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所占的比例。一般認為,專業與就業銜接越好,學生認為其專業學習對未來生活的幫助越大,實踐性教育活動的參與越充分。[3]
我們就“建筑工程測量”課程所要掌握的職業技到跟多家企業進行交流、調研,按工作項目的實際工作流程,列出了本門課程需要掌握的職業技能清單。在職業技能清單中,我們把“建筑工程測量”課程需要掌握的基本職業技能歸納為普通水準測量、三四等水準測量、全站儀導線控制測量、RTK控制測量、全站儀數據采集、RTK數據采集、全站儀平面位置放樣、RTK平面位置放樣、高程放樣等9個工作項目技能,每個工作項目技能包括基本技能、拓展技能2個技能分類,每個技能分類包括外業技能和內業技能2個技能子類,往下細分若干技能項。例如,三、四等水準測量項目的職業技能清單如下:
(1)基本技能中的外業技能子類包括4個技能項:①熟練操作 S3型水準儀進行讀數;②三、四等水準測量水準線路布設;③三、四等水準測量外業觀測;④三、四等水準測量外業記錄計算。基本技能中的內業技能子類包括7個技能項:①計算測段長度、測段高差;②觀測數據;③正確摘錄測段長度、測段高差到計算表;④計算線路總長及高差閉合差;⑤計算高差閉合差限差;⑥計算測段高差改正數;⑦計算各點高程。
(2)拓展技能中的外業技能子類包括4個技能項:①視距差及視距差累計檢核;②兩次讀數之差檢核;③兩次讀數高差之差檢核;④外業測量質量控制。拓展技能的內業技能子類包括7個技能項:①高差閉合差檢核;②高差改正數累計檢核;③技術文檔、成果資料的整理。
我們把職業技能清單所列的技能項組織到項目教學中,每個技能項的教學包括講解、示范、練習、任務實訓(模擬實際項目的綜合實訓)等4個環節,滿足職業技能項目化、技能教學成體系、技能訓練充分的技能型教學要求,達到“所學即所用”的職業技能教學效果。
高職院校的專業課教的是技術技能,它偏重于行動教學體系。技術技能,坐聽是學不會的,只有邊聽邊做、邊做邊學、反復練習,當技術動作內化為人的熟練動作、自然動作,所學技能才能真正掌握。技能型教學不僅要傳授概念、原理、程序性操作等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傳授“如何應用理論知識指導實踐,如何將程序性操作知識與具體實踐問題相結合,如何創造性地運用原理、規則等解決具體問題”的隱性知識。[4]因此,高職教學應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技能型教學模式。
項目教學法是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情境認知與學習理論為基礎,選取生產實踐中若干典型項目作為載體,把與課程要求相一致的課程教學內容整合到這些項目中,學生通過完成項目規定的所有工作任務的教學方法。[5]
項目教學法的教學環節主要包括項目導入、知識鋪墊、項目實施、評價總結等教學流程:
(1)項目引入:說明項目的背景,明確相關參數、已知條件、標準要求等。
(2)知識鋪墊:學習與項目有關的理論知識、操作技能等。
(3)項目實施:通過一人或多人合作的方式完成項目任務。
(4)評價總結:學生對項目完成情況進行自我檢查、自我評價及總結,老師進行點評。
教學評價是對教學活動、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進行分析總結的過程,從而把握教學各方面的成效和缺陷、矛盾和問題。教學評價的主要有三方面的功能:[6]①診斷功能。教學評價是對教學活動、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進行的嚴謹、科學診斷,以便為教學決策或改進指明方向。②激勵功能。教學評價可以反映出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成績,較高的評價能起到鼓舞和激勵的作用;較低的評價也能促使反思,激起師生的進取精神。③導向功能。教學評價是根據一定的價值標準檢測教學成效,做出相應價值判斷并進行改進的過程。通過持續的教學評價,可使教學成效逐漸達到或超越評價標準的要求。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可以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表3 項目教學全過程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
以職業技能為導向的課程教學主要實施項目教學法。當前項目教學評價指標的主要是針對項目教學背景、過程以及成果進行構建,[7]而缺少針對項目教學全過程,特別是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方面的評價指標。根據項目教學法的特點,我們建立了由教學目標(占18%)、教學內容(占20%)、教學條件(占18%)、教學過程(占22%)、教學效果(占22%)等5個一級指標、11個二級指標組成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當前教學評價主體主要是校內的教學督導人員和學生,而校內評價人員不具備準確評價技能教學目標實現程度的能力。技能型教學的評價主體轉變為企業專家、教學督導、學生等三方人員,其中專業技術水平高、實踐經驗豐富的企業專家參與絕大多數評價指標的評價,成為教學評價的最主要一方;教學督導對教學目標、教學條件進行評價,并對教學過程進行監督、評價;學生則只對關乎自身感受的“有利于學生技能掌握”“學生參與度”“技能學習效果”等3個二級指標進行評價。項目教學全過程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如表3所示。
實施以職業技能為導向的高職課程教學改革,把職業技能教學目標具體化、明確化,做到技能教學目標可實現、可觀察、可測量;根據“理論必需、技能充分”的原則,對職業技能清單中的技能項進行分類、分層次,把職業技能內容組織到項目教學中;實施項目教學法,將作業流程、技術方法、技術標準、成果要求、質量控制等納入教學內容,在完成真實項目任務中進行職業技能的系統、強化訓練,達到“所學即所用”的教學效果;針對項目教學活動全過程進行教學評價,建立了由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條件、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等5個一級指標組成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教學評價的主體轉變為企業專家、教學督導、學生等三方人員,其中專業技術水平高、實踐經驗豐富的企業專家參與絕大多數指標的評價,成為教學評價的最主要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