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舉 李書閣 孫文成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 重慶 401331)
近來,隨著《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公布,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職業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同時在國家《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服務機器人等新興前沿領域創新和產業化,形成一批新增長點。2016 年4 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三部委聯合印發了《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 年~2020 年)中明確,服務機器人年銷售收入超過300 億元。培育3 家以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打造5 個以上機器人配套產業集群。工信部出臺的《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到2020 年,形成較為完善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體系。國家高度重視機器人產業發展。機器人技術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制造業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標準,機器人產業發展迅猛。
然而,與國家高度重視與產業迅猛發展形成尷尬對比的卻是:機器人產業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極度匱乏。如何改變機器人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積極促進機器人產業發展急需的高技能專業人才培養,解決機器人產業人才短缺瓶頸問題至關重要。課題項目組提出將技能大賽與機器人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緊密結合,探索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不斷完善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的實踐課程體系,促進了機器人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進而推動了機器人產業健康蓬勃發展的解決方案。
(1)分析機器人技術產業崗位需求,制定崗位能力標準。通過對行業企業實際調查,相關文獻分析,數據統計等方法,分析機器人技術相關崗位所需能力,對能力進行分解,細化,形成能力單元,制定出了一套機器人技術專業崗位能力標準。
(2)根據技能大賽引領的機器人專業特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組織機器人相關專業學生積極參與各項全國,重慶市等技能競賽,取得了一系列優異成績,通過比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學習動力,同時,以技能大賽為引領,將技能競賽內容,競賽過程,競賽評價方式等,與常規教學相結合,推動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形成與市場需求相適應的學生評價體系,建立起了一套富有技能大賽特色,卓有成效的機器人技術人才培養模式。
(3)構建以技能大賽引領的機器人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分析各項技能大賽比賽內容,組織形式,評價方法,將其轉化為了常規教學課程內容,改革課堂組織方式,優化課堂評價方案,使技能大賽的成果惠及到了每一名學生。
(4)研究以技能大賽引領的機器人技術專業人才考核與評定方法。結合技能競賽的評價方案與實際工作崗位評定辦法,研制出了反映機器人技術專業核心能力,符合專業崗位能力標準的,科學的,可行性高的專業人才培養評價方案。
(1)構建個性化、精細化(兩化融合)的機器人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針對于機器人行業中品牌多,類型多的格局,構建了針對于每個學生的個性化、精細化(兩化融合)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可分為企業(實踐)課程和學校課程兩大部分,學校課程針對各企業的共性需求,企業(實踐)課程主要針對各企業的個性需求,企業(實踐)課程安排在假期或課余時間進行,分散實施,完成對應各類崗位的精細化、個性化實踐方案,如機構設計、電氣控制系統安裝調試、控制程序開發與調試等。
(2)“行企校”構建三層創新實踐平臺,制定了以技能大賽引領的機器人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圖1)。校內實訓室在學生教學實踐項目上突出教師指定與學生自選相結合,鼓勵以學生動手動腦為主的綜合性實踐、設計性實踐、小制作和小發明;校企共建創新基地在目標上立足于科技創新,在管理上采取不同專業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學期與假期相結合、學校與企業和社會相結合的開放式管理模式。在創新基地中,場所、儀器、設備相對齊全,學生和教師交流更為方便,有利于組織學生開展多層次的創新性實驗和實踐;聯合開發中心以企業技術開發為導向,結合企業技術需求,企業技術人員、教師、學生共同參與,以行業規范為標準,主要承接企業橫向課題、技術改造、產品預研和技術積累等。

圖1 “行企校”深度融合構建三層創新實踐平臺圖
(3)“行企校”共建機器人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教學資源。選取機器人設計與制作為教學內容,“行企校”共同開發創新能力培養教學資源模塊。教學資源模塊包括機器人基礎平臺設計、機器人傳感器系統設計、機器人運動控制系統設計和競賽機器人設計4 個部分,實現對學生創新能力基礎、創新意識、創新精神以及創新應用能力的培養。以培養創新能力為中心目標,以項目實踐為手段的工程對象教學法。教學過程采用教師演示機器人完成一定工作任務激發學生興趣、教師指導學生做實際工作任務讓學生增強信心、教師輔導學生為主完成實際工作任務、學生獨立完成新的工作任務四階段訓練法。根據學生的能力層次,選擇不同難度的教學內容來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工程實踐能力、綜合職業素養等。通過課程的教學,選拔優秀的俱樂部成員組隊集訓,參加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全國職業院校技能競賽、挑戰杯大學生科技競賽等賽項,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技術技能。
(1)構建個性化、精細化(兩化融合)的機器人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國內高職院校機器人專業建設尚處起步之時,以機器人產業崗位需求,崗位能力標準為導向,以技能大賽為引領,推動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改善學生實習實訓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能動性,形成與市場需求相適應的學生評價體系,促進了機器人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2)將機器人技能大賽融入到常態教學進程,建立長效機制。在當前為賽而教、為賽而學這種短而淺的目標,效果曇花一現的技能大賽狀態下,探索一種長效的技能大賽融入常態教學進程的有效機制,使技能大賽內容,過程,評價全程整合到常態教學中,使競賽成果惠及每一位學生,推動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教學評價與崗位評價對接,提升了機器人專業整體人才培養質量。
課題組以多年優異的機器人技能大賽成績與機器人人才培養模式探究為基礎,探索將技能大賽的比賽內容,過程,評價全程整合到常態教學中,改進傳統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弊病。通過一年多的不斷努力,在學生技能大賽方面延續了以往優秀的傳統,在新型教材編寫(比賽內容轉化成果),新型教學組織過程(比賽過程轉化),新型學生評價(比賽評價轉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轉化深度和理論模型創新上還存在不足,在后面的研究中將繼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