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玉鑫
【摘要】分析一例內分泌科肝硬化失代償期糖尿病合并腹水患者的護理,此患者為腎肝臟嚴重病變加之內分泌紊亂糖尿病等病情,根據患者情況特點,護理要點包括:嚴密監測生命體征,正確進行引流管術后護理,體位皮膚情況及護理預防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營養飲食護理。
【關鍵詞】肝硬化;糖尿病;引流術;腹水;營養支持
1 病情介紹
現病史:男,46歲,哈薩克族,“以乏力,加重伴惡心、嘔吐4個月”為主訴入院,六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意識喪失、呼之不應,伴有大汗淋漓,四肢抽搐等癥狀,持續30分鐘左右后自行好轉,未行特殊診治,4天前再次出現意識喪失等相同癥狀,持續30分鐘后自行緩解,伴有咳嗽、咳痰,為進一步診治與我院急診就診。
血常規:白細胞5.95(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45.70(%);血紅蛋白72.00(g/L)↓,血小板計數96.00(10^9/L)↓。急診肝功能:總膽紅素51.76(?mol/L)↑,白蛋白29.83(g/L)↓。肺CT+腹部CT+頭顱CT:1.雙肺散在少許炎癥;2.心臟稍大;右側胸腔積液;3.左側頸根部及雙側腋窩多發淋巴結,部分增大;4.膽囊體積稍大;5.腹盆腔積液,腹膜炎征象;腹盆腔腸管內大量積氣;6.前列腺鈣化灶;7.頭顱CT平掃顱內未見明確異常;8.肝臟形態欠佳,肝內淋巴管水腫,考慮肝硬化可能,有慢性肝病史。
診療經過:入院后積極完善相關檢查,未見明顯禁忌,于2019-09-25完善腹腔穿刺置管引流術及胸腔穿刺置管引流術,術后未訴特殊不適,給予抗感染、補充糖皮質激素、胸腹水引流、補液、補鉀、營養支持等對癥處理。
2 護理糖尿病合并腹水患者的有效措施
2.1 糖尿病合并腹水患者的心理護理
糖尿病和肝硬化腹水屬于兩種疾病,在疾病治療上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并且這兩種疾病都屬于慢性終身疾病,一旦得了這兩種疾病,就必須長期堅持服用藥物,同時還需要長時間通過飲食來加以控制。對于糖尿病和肝硬化腹水患者來說,其既承擔著較重的心理負擔,又需要承擔較多的醫療費用。因此,患者的情緒一般都比較悲觀、消極,甚至還有一些患者感到十分的絕望。據相關調查顯示,大約有1/3的患者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而這種消極的心理很容易致使病情加重,從而致使疾病的治療陷入惡性循環。在護理患者的過程中,必須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給予患者足夠的情感支持,耐心的和患者交流和溝通,幫助患者建立戰勝疾病的自信心。
2.2 飲食方面的護理
肝硬化患者一般都存在消化吸收障礙,這也是造成患者肝性糖尿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護理患者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合理的飲食,一旦控制不好飲食,將會對治療效果和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
(1)患者的飲食一定要以清淡為主,按時吃飯,每餐需要控制好飲食量,做到少食多餐,可以適當的多吃一些新鮮的蔬菜,不可以吃油炸、辛辣等具有刺激性的食物,也不可以喝酒、吃甜食。
(2)控制好每天的飲水量和鈉的攝入量,每天攝入的鈉鹽應該控制到1到1.5克。對于腹水比較嚴重的患者每天的飲水量應該控制在500到1000毫升。
(3)對于食管靜脈曲張患者來說,飲食應該以軟食為主,控制好進食的速度,做到細嚼慢咽,不可以吃堅硬、粗糙的食物。護士需要嚴密觀察患者是否存在有腹脹、惡心、嘔吐、便秘等情況。
糖尿病合并腹水患者,一定要保證攝入影響的充足性。護士會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對患者的飲食進行科學的指導。患者必須戒煙戒酒,不可以吃含有較多糖類的食物,像馬鈴薯、糖果、果醬和粉條等。
2.3 藥物方面的護理
患者在服用保肝藥物時,盡可能不要服用皮質激素和含糖制劑,在服用降糖藥物后,應該注意對患者肝功能的監測。并且需要嚴格按照醫囑服用胰島素,定期的測定患者的血糖,并合理的調整胰島素的劑量。
2.4 在護理糖尿病合并腹水患者時,一定要注意感染情況的出現,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一般都較低,很容易發生感染,一旦發生感染很容易致使病情加重。因此,在護理患者時一定要注意對感染情況的預防。首先,保持口腔、頭發、會陰、指甲和皮膚的清潔。其次,避免患者出現燙傷、褥瘡和墜床。最后,預防患者出現呼吸道感染,特別是在氣溫出現較大變化的季節,一定要提醒患者增減衣物。
2.5 基礎護理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除了需要記錄體重、腹圍、電解質、酸堿平衡和每天的出入水量外,還需要觀察患者的皮膚黏膜有無黃染和皮下出血情況,最需要注意的是患者有無消化道出血情況出現,一旦發現,立即實施救治。需要注意的是,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出現酮癥酸中毒和肝昏迷等并發癥,一旦經過血檢確診后,要立即進行搶救。
參考文獻
[1] 葛鳳蘭,趙 軻,張世坤.肝硬化患者合并糖尿病的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4(02):196-197.
[2] 莫 琦.肝硬化合并糖尿病100例臨床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2(15):114-115.
[3] 程 宏,范小玲,張錦前.肝硬化合并糖尿病伴發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患者的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08):714-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