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宇 薛莉 王雪寧
【摘要】目的 觀察養血柔肝針法治療肝郁脾虛型干眼癥的臨床療效。方法 給予30例符合納入標準的干眼癥患者養血柔肝針法針刺治療,1個月后進行療效評價。結果 30例患者中基本痊愈5例,顯效10例,有效1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達90.00%。結論 養血柔肝針法治療肝郁脾虛型干眼癥的效果明顯,可緩解患者痛苦。
【關鍵詞】干眼癥;養血柔肝針法;肝郁脾虛型
干眼癥是臨床常見眼病之一,以眼癢、干澀、流淚等癥狀主要表現。目前西醫主要以滴眼液等輔助治療,效果不佳。中醫稱此病為“白澀癥”,且肝郁脾虛型亦為常見,筆者導師運用名老中醫張智龍教授的養血柔肝針法此病,效果較好,現將報道。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30例肝郁脾虛型干眼癥患者均來自以2019年10月~2020年01月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眼科門診。年齡最小25歲,最大75歲,平均年齡(35.42±5.12)歲,病程最短6月,最長25個月,平均(12.21±3.23)個月。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角膜病學組《干眼臨床診療專家共識(2013年)[1]。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眼科學》中白澀癥診斷標準[2],中醫證候參照《中醫證候診斷治療學》中肝郁脾虛證標準[3]。
1.3 納入標準
(1)符合上述診斷標準;(2)年齡25~75歲;(3)自愿加入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1)近期接受其他藥物治療或眼科手術者;(2)合并有角膜或結膜等其他眼科疾病者;(3)妊娠及哺乳期婦女;(4)過敏體質或對酒精、針具過敏者。
2 治療方法
(1)取穴:風池、陽陵泉、支溝、陰陵泉、血海、三陰交、足三里、太沖。
(2)操作方法:取“華佗牌”一次性無菌針灸針,規格為0.30*50 mm~0.30*60 mm。患者取仰臥位,所選穴位常規消毒,針刺深度以得氣為度,其中陽陵泉、支溝、太沖施以平補平瀉法;血海、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施以徐疾提插補法,重插輕提;風池施以徐疾提插瀉法,輕插重提,留針30分鐘。治療每日1次,每15天為一療程,療程之間休息2日,1個月后進行效果評價
3 療效觀察
3.1 觀察評定標準
觀察患者經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SIT(淚液分泌量試驗)、BUT(l淚膜破裂時間)、FL(角膜素鈉染色)情況,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癥狀分級量表擬定,西醫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相關標準擬定。顯效:癥狀消失,BUT>10 s,schirmer試驗>10 mm/5min,FL消退;有效:癥狀減輕,BUT延長或SIT增加,FL減少;無效:癥狀無改善,SIT未增加或BUT未延長,FL無變化或增加。
3.2 治療結果
4 討 論
中醫無干眼癥一詞,屬“白澀癥”范疇,又名“神水枯”。此病病位在胞瞼,屬肉輪,由脾胃所主,如脾氣不足,肌肉約束無權,可致位于胞瞼內的瞼板腺分泌排泄不暢從而堵塞。此外,在臨床中我們發現部分患者辨證多與肝郁有關。養血柔肝針法以養血健脾,疏肝解郁為主,陽陵泉和支溝相配調理肝膽經經氣,疏利氣機,支溝佐陽陵泉解肝之郁;血海、三陰交養有形之血,以養肝之體;陰陵泉利有形之濕;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脈氣所入之合土穴,有升清降濁之功,為調理胃腸,補益氣血,強壯之要穴。太沖為肝經經脈所注之輸,其性下降,善于疏浚開導,可疏肝理氣,養血柔肝。諸穴合用,使郁滯之肝氣調達舒暢,虧虛之營血生運有常,羸弱之中洲健運如往,氣血水兼顧。臨床上使用滴眼液雖可緩解干澀癥狀,但仍未治本且部分有副作用。綜上,養血柔肝針法治療肝郁脾虛型干眼癥有很好的臨床療效、安全、副作用小、易于接受,值得進一步推廣研究。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角膜病學組.干眼臨床診療專家共識(2013年)[J].華眼科雜志,2013,49(1):73-75.
[2] 彭清華.中醫眼科學(3版)[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130.
[3] 趙恩儉.中醫證候診斷治療學[M].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4] 張 立,楊 敏,雷瑗琳.益心附葶飲治療心腎陽虛型心衰的療效及對患者中醫癥候積分及生化指標水平的影響[J].四川中醫,2020,38(01):72-75.
[5] 周美嬌,吳利龍,孫 洋,蘇艷華.加味增液湯合針刺治療氣陰兩虛型干眼癥30例臨床觀察[J].湖南中醫雜志,2018,34(04):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