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海 劉波 李衛星
【摘要】目的 探討經皮穿刺等離子髓核消融聯合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頸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2016年7月~2019年7月于我院疼痛科進行治療的頸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80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行經皮穿刺等離子髓核消融術,研究組聯合星狀神經節阻滯進行治療。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24 h、1個月VAS、JOA評分均顯著下降(P<0.05),組間比較研究組治療后1個月VAS、JOA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治療優良率為97.5%(研究組)和87.5%(對照組),研究組治療優良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聯合采用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頸椎間盤突出癥效果顯著,起效快且效果好。
【關鍵詞】頸椎間盤突出癥;等離子髓核消融;星狀神經節
頸椎間盤突出癥是一種常見疾病,主要臨床表現為背胸頸肩、上肢麻木疼痛等,該疾病逐漸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1]。患者頸椎間盤突出會對脊髓、硬膜囊、神經根造成壓迫,導致步態不穩、下肢癱瘓等,部分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排尿障礙[2]。本研究聯合星狀神經節阻滯對研究組患者進行治療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7月~2019年7月于我院疼痛科進行治療的頸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80例,隨機分為兩組,研究組男性患25例,女性15例,年齡35-72歲,平均年齡(47.3±3.2)歲,病程3個月~12年,平均病程(25.8±1.1)個月;對照組男性15例,女性25例,年齡35~77歲,平均年齡(46.3±3.4)歲,病程4個月~12年,平均病程(25.5±1.4)個月。納入標準:患者均符合《疼痛診療學》中有關頸椎間盤突出癥的相關診斷標準[3];頸椎MRI結果顯示為C6/7、C5/6以及C4/5、C3/4椎間盤膨出或是突出。排除標準:合并嚴重頸椎骨質增生、嚴重鈣化者、脊髓變性;存在凝血功能障礙者;合并心肺功能障礙者。患者一般資料差異不明顯(P>0.05),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研究實施。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行經皮穿刺等離子髓核消融術,選擇頸前入路,患者取仰臥位,保持頭部后仰,克氏針對病變間隙進行定位,準確做好穿刺點標記。常規皮膚消毒后,使用1~2 ml 1%的利多卡因對椎前筋膜和穿刺點進行局部浸潤,借助C型臂X線機引導下于患者氣管與頸動脈鞘之間進入,將專用穿刺針置入患者椎間盤正中,穿刺線路應沿椎間隙向后進行直至患者髓核中心,側位影像中針尖應位于椎間隙中后1/3交界部位,正位影像顯示針尖應位于患處正中或略偏,隨后將針芯拔出,將專用頸椎汽化刀頭沿針套方向旋入,將ArthroCare2000脊柱等離子體手術系統與刀頭尾部相連,設置能量為2檔,冷凝腳踏踩壓0.5 s,若出現刺激癥狀,需立即停止操作。隨后將穿刺針位置進行適當調整,再次將刀頭置入,試踩確定未發生刺激癥狀,踩壓15 s消融腳踏,同時一手握緊針套,另一只手持刀頭尾部,勻速旋轉180°,相同的方式踩冷凝腳踏進行反向旋轉180°。隨后詢問患者痛覺,根據實際情況對穿刺針的角度及深度進行適當調整,控制范圍限于2 mm內,再次重復上述消融過程。
研究組首先實行經皮穿刺等離子髓核消融術聯合星狀神經節阻滯進行治療,若患者病灶位于左側,首先需要將胸鎖乳突肌和頸總動脈向外側稍推。術后在患者第六頸椎橫突使用7號針頭保持與皮膚垂直的方向進針行針2~3 cm可與患者骨質接觸,提示針尖己行進到患者第7頸椎橫突前外側部位,適當退針,注入0.5%利多卡因(國藥準字:H42021839,由湖北天圣藥業有限公司生產)7.5 ml,1 d/次,需連續治療5次。
1.3 觀察指標
1.3.1 兩組患者VAS和JOA評分評價標準
VAS(視覺模擬評分法):該表滿分為10分,7~10分可判定為重度疼痛,該程度患者難以忍受;4~6分可判定為中度疼痛,但尚可忍受;1~3分為輕微疼痛,患者可以忍受;0分可判定為無痛[4]。
頸椎JOA(日本骨科協會評估)評分、上肢運動功能、下肢運動功能、感覺以及膀胱功能等四個方面,滿分為17分,評分越高代表患者頸椎功能越好。
1.3.2 治療優良率評價標準
研究參照改良版Macnab分級標準判斷患者治療優良率。患者無痛感且運動不受限,日常的活動和工作恢復正常,可判定為優;患者非神經根性疼痛偶發,各種體征以及癥狀出現減輕,且功能明顯改善,對患者生活和工作仍有影響,可判定為良;患者治療后神經根受損持續性出現,各種臨床癥狀反復發作,甚至恢復到治療前狀態,可判定為差。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應用SPSS 20.0進行分析,其中計數進行x2(%)檢驗,計量進行t檢測(x±s)檢驗,P<0.05提示有顯著差異。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VAS、JOA評分對比
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24 h、1個月VAS、JOA評分均顯著下降(P<0.05),組間比較研究組治療后1個月VAS、JOA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具體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優良率對比
治療后兩組患者治療優良率為97.5%和87.5%,研究組治療優良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具體見表2。
3 討 論
經皮低溫等離子髓核消融術主要作用原理是采用40°射頻低溫能量作用于患者椎間盤髓核,可于其內部切割形成多個槽道,實現髓核組織的部分移除,重塑內髓核組織,載加上70°熱凝進行封閉,可以使得膠原纖維發生固化、收縮以及汽化,椎間盤體積體有效減少的效果,進而使得病變椎間盤所受到的壓力降低,減輕神經根所受刺激,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4]。研究證實,該方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神經根受到的壓迫,不能完全解決瘢痕軟殼的反彈作用,這是該技術的一個顯著缺陷[5]。
患者上肢、面部以及頭頸的交感神經主要由星狀神經節支配,該神經發出神經纖維可作用于患者椎動脈運動,可有效抑制痛覺傳導、支氣管收縮、肌肉緊張、腺體分泌以及心血管部分活動[6]。同時可有效擴張患者血管,增加血流量,緩解痙攣,有效改善基底動脈及頸、上肢的供血。 利多卡因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明顯的興奮和抑制雙相作用,可調節患者免疫系統,抗炎效果良好,用于頸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且具有效果好,起效快的顯著優勢[7]。
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24 h、1個月VAS、JOA評分均顯著下降(P<0.05),組間比較研究組治療后1個月VAS、JOA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聯合星狀神經節阻滯可有效緩解患者病痛,促進其頸椎功能的恢復。治療后兩組患者治療優良率為97.5%和87.5%,研究組治療優良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聯合星狀神經節阻滯對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等方面作用顯著,可彌補等離子髓核消融術易反彈的缺陷。
綜上所述,聯合采用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頸椎間盤突出癥效果顯著,起效快且效果好,具有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徐寶山,馬信龍,胡永成,et al.頸椎間盤突出癥的經皮內鏡治療策略[J].中華骨科雜志,2018,38(16):961-970.
[2] 別志欣,李元明,李 彬,et al.CT引導下經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療老年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和安全性[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9,38(7):722-726.
[3] 劉新宇,原所茂,田永昊,et al.經皮內鏡椎間孔入路椎間盤切除術中常規行椎間孔成形的必要性[J].中華骨科雜志,2019,39(19):1165-1172.
[4] Hu J L,Zhang C,Li J M.Curative effect of minimally invasive puncture and drainage assisted with alteplase on treatment of acut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Journal of Acute Diseases,2017,6(1):28-32.
[5] 趙 麗,王立奎,朱本藩.計算機斷層掃描術引導下靶點低溫等離子聯合膠原酶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分析[J].國際麻醉學與復蘇雜志,2018,39(9):836-840.
[6] 王文志,姚 勇,項小天,et al.經皮穿刺陰部神經電刺激治療女性膀胱過度活動癥的療效觀察[J].中華全科醫學,2018,16(9):1487-1489.
[7] 劉俊良,鎮萬新,高國勇,et al.經皮椎間孔入路內鏡下治療復發性腰椎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研究[J].中華骨科雜志,2018,38(8):477-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