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微微


【摘要】目的 研究乳房按摩與穴位相互配合在提高母乳喂養率及環節產婦乳房脹痛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128例產婦作為研究樣本,均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n=64,護理方法分別為乳房按摩與穴位相互配合及常規護理,評價護理效果。結果 乳房脹痛情況與母乳喂養率,研究組優于對照組產婦,P<0.05。結論 在給予產婦常規護理基礎上,開展穴位配合乳房按摩,能顯著緩解其乳房脹痛,并且明顯提高產婦的母乳喂養率。
【關鍵詞】穴位配合乳房按摩;乳房脹痛;母乳喂養
母乳是最適合新生兒且安全性最高、營養最豐富的食品,對嬰兒的生長發育具有重要作用[1]。乳房護理及穴位按摩屬于無創乳房護理技術,可促進乳汁分泌,緩解乳房脹痛,提高新生兒母乳喂養率,本次研究抽選我院收治的產婦(128例)當做研究對象,分析不同護理方法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樣本選取時間段為2017年6月~2019年6月,均分為兩組,n=64,具體情況如表1。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護理人員對產婦實施乳房清潔,哺乳前期對乳房進行按揉,牽拉乳頭,指導產婦進行早期哺乳。
研究組產婦在此基礎上采取穴位按摩,取產婦仰臥位,將胸部完全暴露,按摩前利用消毒過的毛巾清潔產婦乳房,并將毛巾浸泡于45℃左右的溫水中實施乳房熱敷。在產婦乳房上均勻涂抹植物精油,由產婦鎖骨下胸骨柄位置對乳房進行環形按摩,持續按摩5 min。利用無名指、食指、中指指腹部螺旋按摩乳房。對產婦合谷、乳根、中腹、少澤、膻中穴等穴位進行掐、捏等按摩,每個穴位按摩5次,按摩時間為1 min。將四指并攏對乳房壁進行拍打,并將乳房托起,持續抖動5 min。利用食指、中指、拇指進行牽拉,每次時間為10 min。
1.3 評價標準
乳房脹痛指標包括4個級別,0級為完全無痛,Ⅰ級為輕度疼痛,對失眠和日常生活無影響,Ⅱ級為重度疼痛,產婦可耐受,對睡眠和休息有影響,Ⅲ級為嚴重疼痛,影響睡眠和正常生活,Ⅲ級代表乳房脹痛。母乳喂養利用電話隨訪的方式統計母乳喂養率。
1.4 統計學方法
母乳喂養及乳房脹痛指標使用%表示,數據分析經統計學軟件(SPSS 22.0)進行,P<0.05則符合統計學可比性規律。
2 結 果
2.1 兩組產婦的乳房脹痛情況比較
研究組產婦的脹痛情況及母乳喂養率優于對照組產婦,P<0.05。見表2。
2.2 兩組產婦的母乳喂養率比較
研究組母乳喂養率為(58/64)90.6%,對照組母乳喂養率為(49/64)76.5%,對照組產婦的母乳喂養率要明顯低于研究組產婦,P<0.05。
3 討 論
母乳營養價值極高,對新生兒的生長發育意義重大,對新生兒的身體健康具體極其重要的作用,現階段,母乳喂養率偏低,為此需加強乳房護理,緩解乳房脹痛,提高母乳喂養率[2]。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采取穴位配合乳房按摩的研究組產婦乳房脹痛及母乳喂養率均優于對照組。中醫理論認為,泌乳量不足與肝經淤堵、氣血兩虛有關。利用穴位按摩可補充分娩過程喪失的大量氣血,促進乳房部位經絡疏通,緩解泌乳量不足的問題。產婦分娩后發生乳房脹痛主要原因為乳汁無法從堵塞的乳腺管排除,利用手法催乳和穴位按摩可避免乳頭內陷,使新生兒正常吮吸和含接乳頭,以此來實現乳汁分泌量的提高和母乳喂養率的提高[3]。同時,部分產婦哺乳過程中易發乳頭皸裂,新生兒吮吸會導致產婦劇烈疼痛,利用中醫按摩手法進行催乳可使堵塞的乳腺管暢通,新生兒吮吸力度降低,乳汁分泌量也有顯著增加,乳房脹痛及皸裂的問題均可得到有效緩解,新生兒的吮吸也會促使乳汁分泌量持續增加,產婦體內能夠形成良性循環,對新生兒的發育具有重要作用。
由此可知,為緩解產婦乳房脹痛,護理人員可采取穴位配合乳房按摩,效果顯著,可全面推廣。同時,本次研究選取樣本量不足,缺乏同類醫療機構數據分析,穴位配合乳房按摩的實際效果需進一步研究及分析。
參考文獻
[1] 俞桂香.探討低頻脈沖治療加乳房穴位按摩聯合護理干預對治療哺乳期乳癰的效果[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46):102+106.
[2] 彭翠娥,李 贊,彭小偉,等.應用個體化3D打印技術對乳腺癌根治術后病人行腹壁下動脈穿支皮瓣乳房重建術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9,17(17):2132-2134.
[3] 文海峽.中西醫結合特色護理路徑配合乳房按摩對于剖宮產產婦乳汁分泌以及母乳喂養率的影響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11):7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