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慧 侯珺婕

【摘要】目的 探討構建人工氣道ICU重癥患者的有效護理措施。方法 2018年7月~2019年7月,以本院接診的62名構建人工氣道ICU重癥患者進行實驗,選取31名編為D組,其余31名編為S組,D組給予常規護理,S組在D組基礎上進行系統化氣道護理,測評兩組ICU重癥監護室時間、痰痂形成情況和氣道堵管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S組ICU重癥監護室時間、痰痂形患者占比、氣道堵塞患者占比、VAP患者占比等指標數值均低于D組,對比均顯示P<0.05,即差異顯著。結論 系統化氣道護理是構建人工氣道ICU重癥患者的有效護理措施,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ICU重癥監護室;人工氣道;護理
人工氣道是人為構建的氣體通道,主要作用是保證患者氣道中氣體暢通,有效改善患者缺氧不良情況,并清除氣道中產生的分泌物,從而有效確保患者生命體征保持穩定[1]。ICU重癥監護室患者多需要進行人工氣道的建立以保證患者能夠進行暢通的呼吸,確保搶救過程中患者的生命安全。人工氣道建立后,會對患者呼吸道正常功能產生不利影響,造成失水量增加,防御能力降低,分泌物粘稠,易導致人工氣道堵塞,進而影響患者正常呼吸,并且易引發VAP等并發癥,嚴重時危及患者生命。對此本院優化護理措施,對構建人工氣道ICU重癥患者實施系統化氣道護理,獲得較好效果。下文中筆者探討構建人工氣道ICU重癥患者的有效護理措施,具體如下所示。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8年7月~2019年7月,以本院接診的62名構建人工氣ICU重癥患者進行實驗,選取31名編為D組,其余31名編為S組。其中D組男女比16:15,S組17:14。D組年齡(52.87±6.14)歲,S組(53.17±6.22)歲。D組經口氣管插管、經鼻氣管插管、氣切患者占比為11:8:12,S組為11:9:11。兩組各基礎指標差異不顯著。實驗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同意本次實驗研究,并簽訂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
D組給予常規護理,具體包含人工氣道固定、定時吸痰和翻身拍背等。S組在D組基礎上進行系統化氣道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有效氣道濕化:選擇0.45%氯化鈉作為濕化液,控制濕化溫度為32~37℃對患者進行氣道濕化。其中針對人工氣道機械通氣患者通過呼吸機濕化罐對患者進行氣道濕化,針對人工氣道輔助通氣患者通過氧氣驅動濕化罐外接T形管進行氣道濕化,控制氧流量為5~10 L/min,兩種方法均保持濕化罐內濕化液量為100 ml[2]。定期對患者進行濕化效果評估,確保患者痰液稀薄,一次吸引即可有效清除痰液,并且患者呼吸暢通,插管無結痂。如吸痰效果達不到上述標準及時調整吸痰量。
有效的吸痰:選擇直徑約為氣管插管內徑1/3,長度比氣管導管長4~5 cm,硬度適中、質地光滑,管壁挺直,彈性好,不扭曲的吸痰管。機械通氣患者采用不同型號的封閉式吸痰管,以降低氣沫傳播的風險。依據吸痰指征對患者進行吸痰,吸痰指征為患者肺部聽診時存在痰嗚音;對患者進行翻身、叩背時,患者會發生咳嗽或呼吸道存在緊迫感;患者氣道壓力增加,呼吸機出現高壓報警;患者血氧分壓或血氧飽和度降低。每天應用床邊纖維支氣管鏡對患者的氣管內壁進行檢查,如存在分泌物應立即更換[3]。吸痰時采用螺旋式吸痰,吸痰的同時向上提拉,對于痰液較多部位可適當延長幾秒時間,但保證每次吸痰不要大于15 s,兩次吸痰間隔不少于3 min。吸痰操作中隊患者的生命體征、血氧飽和度及其神志進行密切關注,出現異常及停止吸痰。
防止導管堵塞基礎護理:①體位干預:將患者病床床頭提升30~45°,以降低患者的膈肌,從而降低患者誤吸的發生,并便于濕化,增加氣體交換量。②叩背干預:拍背時護理人員將五指進行并攏,微微彎曲手指關節,手掌呈凹式,自患者的肺底位置處按照從外向內,從下向上順序進行叩擊,叩擊時以患者不感到疼痛為宜,每次叩擊時間控制在5~15 min,以促進氣管壁痰液有效脫落。③霧化治療:對患者痰液性狀進行觀察,與醫生交流,遵醫囑對患者實施物化治療。其中機械通氣患者采用呼吸機壓縮霧化方式進行霧化治療,其他患者采用氧驅動霧化方式。每天對患者進行2次物化治療,每次時間控制在15~20 min[4]。④口腔護理:口腔細菌下移到患者的呼吸道極易引發患者發生肺部感染導致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對此應及時對患者進行口腔護理。口腔護理溶液選擇依據患者口腔狀況及其酸堿度確定,每天護理2次。
人工氣道的專項護理:選用高容低壓型氣囊的氣管導管,有效降低氣管壁內壓力,避免對氣道粘膜損傷。管道固定一定要牢固并且松緊度適宜,不要出現過度牽拉扭曲情況。并對氣管插入深度進行密切關注,防止導管活動引發粘膜損傷致使管路阻塞。每間隔4h應用氣囊壓力監測表對氣囊壓進行1次檢測,確保保持在25~30 cmH2O。氣管插管氣囊與聲門之間存在吸痰盲腔,對此每間隔1~2 h應用負壓引流方式對盲腔位置處進行引流,避免氣管堵塞。
1.3 觀察指標
測評D組和S組ICU重癥監護室時間、痰痂形成情況、氣道堵管情況、VAP發生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1.4 統計學分析
SPSS 20.0分析,計數數據(%)/計量數據(x±s),采用x2/t檢驗,P<0.05為差異顯著。
2 結 果
兩組患者各觀察指標對比結果見表1。
結果顯示:S組ICU重癥監護室時間、痰痂形成患者占比、氣道堵塞患者占比、VAP患者占比等指標數值均低于D組,對比均顯示P<0.05,即差異顯著。
3 討 論
構建人工氣道是保證ICU重癥監護室患者呼吸暢通,確保搶救過程中患者的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但人工氣道建立后,患者呼吸道正常功能會下降甚至早市,呼吸道中失水量增加,分泌物粘稠,加之防御能力降低,從而易出現氣道堵塞、痰痂形成等不良情況,進而影響患者正常呼吸,并且期間患者易發生VAP等并發癥,嚴重時危及患者生命。對此本院針對此類患者的護理模式進行優化,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制定并實施系統化氣道護理,具體護理措施包含對患者氣道進行有效濕化,確保痰液稀釋,利于吸痰,按照吸痰指征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吸痰,一方面保證吸痰效果,并降低對患者氣道損傷,另外制定并實施防止導管堵塞基礎護理及其人工氣道的專項護理等護理措施,從而有效避免氣道堵塞、痰痂形成等不良情況發生,降低發生VAP等并發癥發生,提高救治效果。研究顯示,系統化氣道護理落實后患者氣道堵塞、痰痂形成等不良情況,VAP等并發癥發生情況均得到有效改善,并且有效縮短患者ICU重癥監護室救治時間。
綜上所述,系統化氣道護理是構建人工氣道ICU重癥患者的有效護理措施,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季 娟.ICU重癥監護室建立人工氣道患者的護理方法探究[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28):140.
[2] 歐陽蓓蕾,丁 韻.ICU患者人工氣道內痰痂形成的高危因素及護理對策[J].新疆醫學,2017,32(05):560-561.
[3] 李文峰.分析重癥監護室建立人工氣道患者有效護理方法[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10):201-202.
[4] 趙桂珍.ICU人工氣道的臨床護理研究進展[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20):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