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虹
【摘要】伴隨著當代城市節奏的不斷加快,人們生活節奏也在不斷變快,這就造成了普世大眾擁有極大的生活壓力,長期生活在這種壓力下,造成心血管類疾病和精神病癥的多發。以冠心病為例,我國已經擁有超過千萬冠心病患者,而且還在呈現上升趨勢,統計此類病患狀況,發現其中大部分還伴隨著焦慮癥等心理疾病,因此,為了有效保證此類病人的身體健康,采用雙心治療方法。此次研究就是針對雙心治療法的應用帶來分析,望帶來借鑒。
【關鍵詞】冠心病;焦慮癥;雙心治療
冠心病是一種當代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的心血管病患者已經在逐年上漲,截止今日已經超過了2億大關,其中冠心病患者已經超過了一千萬。無論是患者數量或者是發病率,都已經到了歷史之最,這種病癥不僅僅在身體上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同時也會呈現出很多心理問題。很直接的表現就是大部分冠心病患者都會伴隨焦慮癥的存在,其中一個作用在人的心中,另外一個作用在人的心理上,兩個共同威脅,造成了人體患者的嚴重影響,因此,在當代醫療中,對于患者的“雙心”治療也正式提出,對患者進行雙方的治療。而在現代的治療體系中,雙心疾病的治療也受到了重視,采用中醫藥進行治療,擁有更好的安全性及耐受性,且副作用更小,也受到了現代醫學的重視。
1 冠心病的中醫病理分析
冠心病是現代醫學病稱,在中醫理論中,認定它屬于心痛病范疇。我國的中醫理論中認為:氣血調和且心氣充沛,方可保證心臟的正常心理功能。一旦兩者出現問題,則就會形成心痛病。同時中醫認定氣脈是否通暢也會造成人體的舒適與否,一旦氣虛血瘀,且部位在心臟位置,則會造成人心痛不已。根據以上理論可以看出,冠心病的主要原因是在于氣虛和血瘀,也是癥候的主要組合形式。當患者患有了冠心病后,演變的因素也是多樣化的,氣為血之帥,氣有所病,必及于血,氣虛則運行無力,血必因之而瘀阻。心脈瘀阻,心神失養,不通則痛,不榮亦痛,故作心痹。如果用現代醫學的視角來審視冠心病,雖然其演變因素多樣化,但是其根本原因仍然是由于氣虛血瘀所造成的。
2 焦慮癥對冠心病的影響
在中醫理論中,心不僅僅僅肩負著血液中樞的功能, 同時也是神志的中樞,根據古文記載也就是“心、主血脈、主神明,為君主之官”。通過短短幾句話,就可以看出心在中醫理論中的中樞地位。在《靈樞·本神》中有云:“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其中強調了心作為人體一直及思想的總樞紐,同時對心的重要地位進行再一次刻畫。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也就是說在中醫視角中,心不僅僅承載血液,同時也承載五臟六腑的主要功能,一旦心臟受損,五臟六腑的功能性將會全部缺失。在《景岳全書》記載:“凡情志之屬,唯心所統。”這種理論強調了人體情緒的變化,人的七情六欲一點作用過大,會導致人體內部的平衡失去,也就會對心產生嚴重的影響,而這種理論也就是焦慮癥對冠心病存在影響的例證。《雜病源流犀燭·心病源流》記載到:“……心痛之不同如此,總之七情之由作心痛,七情失調可致氣血耗逆,心脈失暢,痹阻不通而發心痛”;“……七情除喜 之氣能散外,余皆足令心氣郁結而為痛也”。如果一人處于長時期的焦慮情緒下,體內循環變慢,心臟所需要氣血全部衰弱,長久以往也就會造成人體的負擔加重,而且對于人體肝部的影響同樣比較大。而焦慮與冠心病的相互作用主要賓利為為肝失疏泄,氣機紊亂,心氣虧虛,心脈痹阻,心神失養。在《癥因脈治》記載:“心痹之因,或焦思勞心,心氣受傷。”一旦憂思過度,人處于巨大的精神壓力下,也會造成氣血失調,如《醫學 啟源》認為“思慮過多則怵惕,怵惕則傷心,心傷則神失”,一旦人心神抱恙,則人體會出現中樞部位疼痛的癥狀。尤其在這個時候,人會由于神的衰弱造成外部寒邪的侵入,《太平圣惠方·治心痹諸方》載:“夫思慮煩多則損心,心虛故邪乘之。”《素問·五臟生成 論》云:“心痹,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陽微而陰弦,造成“胸痹心痛”的病理基礎,外邪阻滯氣機,瘀血、痰濁等病理產物痹阻心脈而致胸痹心痛發生。焦慮和人心痛是呈現相互影響的關系,總體來說,就是兩者相互作用,同時也相互影響。當前中醫對此類冰鎮的認知已經比較完善,對于其綜合認定也比較確切。通過其理論可以很好的分析當前焦慮癥伴隨冠心病的關系分析,也對于兩者的共通治療起到了幫助。
3 運用氣血理論指導中醫“雙心”治療
雙心治療更多是作用于兩個方面的治療方法,分別是身體的上的心臟部位治療和心理方面治療,西醫對于雙心治療已經有較明確的治療理念,主要為冠心病的基礎用藥聯合抗焦慮藥物的聯合用藥,雖然這種藥物的臨床效果不錯,但是副作用極其明顯,是的患者依從性較差。因此,在治療中引入中醫藥進行治療,中醫治療擁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副作用比較小。通過氣血理論入手,兼顧患者的內火與外部寒邪,讓雙心治療中雙心調理同時進行。根據對中醫治療的具體分析,其作用比較顯著,無論是傳統方劑或者是復方藥劑的治療方式,都實現了多靶點多途徑作用,臨床中取得了良好的進展。
3.1 益氣活血
冠心病伴隨著焦慮的發病過程中,中醫認為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氣血失調,具體表現為氣虛血瘀,兩者共同作用下導致冠心病且并發焦慮。由于氣虛,體內的空力不足,造成了無法推動血液的正常流轉,而患有焦慮者的患者由于處于長期焦慮的狀態下,更是會出現心氣虧虛的狀況,造成了患者心血更加虛弱的狀態。因此,中醫治療冠心病最初的著手之處就是益氣活血。常用藥物為人參、黨參和黃芪等。殷沈華,唐德才(2013)同樣是針對冠心病治療,采用了益氣活血類中藥,例如黃芩、三七等藥物,其針對不同類型的冠心病采用了不同的重要類型,包括對心絞痛、血液狀況改善都采用了不同的藥物,總體而言,其認為伴隨著冠心病發病率的不斷攀升,中醫藥有著獨特的治療優勢,應用場景也更加廣闊。整體來說,冠心病通過中醫藥進行治療在未來擁有更大的優勢。總體來說,益氣活血是治療冠心病的第一步,也是整個治療的切入口。
3.2 理氣解郁
而同樣作為使動因素之一的焦慮因素主要體現為氣郁,具體表現為肝氣結亂,體內氣行不暢,慢慢釀瘀生痰。同時肝部和體內氣息息相關,一旦氣郁體內,則肝氣不順,肝火上升,也會造成肝部病變。調理執法可以用柴胡、陳皮等藥物調理,梳理肝部,調暢氣機,進而情志舒暢、心神得安。
4 結 語
現代都市生活節奏較快,城市中個體生活壓力較大,導致冠心病伴隨著焦慮癥的發病幾率上升,而且呈現低齡化趨勢。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中,這種病癥是多發疾病之一,而通過有效的雙心治療將會是未來主要趨勢,對其進行研究也將會是心血管醫生的研究新目標。冠心病作為一種特殊疾病,氣血兩方面將直接關系到其病理發展路徑,而在中醫視角中,人精神萎靡伴隨著生氣郁悶等情況,都會造成氣血兩虛,因此,雙心治療也逐漸成為了更為重點的治療內容。當下主流的治療方法仍然是通過西醫進行治療,但是臨床副作用較大,為了有效的規避這些問題,采用中醫治療。中醫更加重視個體差異,采用整體觀念進行治療,雙心治療雙管齊下,共同作用,在未來的治療歷程中,中醫藥治療的比重將會越來越大,也會逐漸發展成為主流治療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
[1] 朱天翔,方祝元.從氣血論冠心病伴焦慮癥的中醫病機及“雙心”治療[J].江蘇中醫藥,2018,50(6).
[2] 趙 靜.疏肝解郁中藥對“雙心疾病”患者的中醫證候改善及預后分析[J].環球中醫藥,2017(12):1533-1536.
[3] 劉 軍,劉志剛,高玉紅,et al.藥物治療加心理疏導對冠心病介入術后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17,24(19):2968-2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