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琦
【摘 要】在綜藝節目數量多質量低的市場環境下,《國家寶藏》作為中國原創的文化類節目獲得成功。節目準確的定位、創新的節目模式,以及節目中蘊含的深厚的文化內涵,都是其成功的原因。《國家寶藏》的誕生植根于傳統文化,提高了受眾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這對于中國電視節目整體環境而言是極具意義的。
【關鍵詞】文化類節目;《國家寶藏》;創新;文化價值
中圖分類號:J905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0-0121-02
近幾年,隨著中國的電視節目數量激增,各大平臺紛紛引進歐美日韓模式,各類娛樂節目相互模仿借鑒,電視節目本應該承擔的傳播主流文化的功能被弱化,傳統文化也逐漸被邊緣化。過于同質化的快節奏低質量節目讓觀眾開始出現審美疲勞。在這樣的背景下,文化類電視節目成功突圍。
文化類電視節目是指以電視媒體為基本傳播載體,傳遞傳統文化知識,通過電視媒體聲畫交融的特點,向觀眾呈現立體化的文化內容。[1]自2013年《漢字英雄》開始,到2014年《中國成語大會》,再到2017年榮獲“白玉蘭獎”的《朗讀者》,文化類電視節目在數量增加的同時口碑也不斷上升,成為“清流熱潮”[2] 。
2017年12月3日開播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將文化類電視節目的發展推向了新的高度。《國家寶藏》是一檔文博節目,由中央電視臺聯合國內知名的9大博物館,每個博物館甄選3件國之重器,結合文物的歷史故事邀請當紅明星擔當“國寶守護人”,以劇場方式講述國寶的“前世故事”,再由現在守護國寶的普通人講述國寶的“今生故事”。該節目憑借“文化的內核、綜藝的外殼、記錄的氣質”獲得如潮好評。據不完全統計,節目播出后的一個月內,各大旅行應用軟件中“博物館”的相關搜索量上升了一倍。
這樣“現象級”的節目,其成功的因素,除了根本原因——準確的節目定位之外,創新的節目模式和節目中對于文化價值的傳承,也是它能如此受到歡迎的重要原因。
一、準確的節目定位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提出“現實社會的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3]近十年來,我國電視節目在產業化的背景下,依靠引入版權、復制模仿打造的繁華景象,逐漸顯露出其自身存在的弊端。據統計,2016年,我國電視節目數量超400個,但沒有出現新的現象級節目,泛娛樂化的大制作節目,因為缺乏深層文化內核支撐,開始引起觀眾的審美疲勞,“文化焦慮”成為普遍現象。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國家寶藏》將節目定位為以文物為切入點,節目核心內容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通過國寶的前世今生故事引發受眾的家國情懷,滿足了受眾對于自身文化認同的需求。節目定位符合時代潮流,是《國家寶藏》走紅的根本原因。
二、創新的節目模式
(一)娛樂化的綜藝外殼
《國家寶藏》通過娛樂化的節目形式,把深沉的文化內涵傳播到普通受眾中,使得受眾更容易接受節目想要表達的內核。在一般認知中,娛樂綜藝節目因為輕松化、碎片化的特征,呈現的內涵相對膚淺,而文化節目又相對枯燥嚴肅。但《國家寶藏》的節目模式反其道而行之,由“講解員”張國立開場,簡介國寶,再由當紅明星用小劇場形式演繹國寶的“前世故事”,最后引入一系列與文物有關的人物作為“今生守護人”,表達他們對于國寶的情懷。這樣的形式打破了傳統文博節目的固定思維,用年輕化、大眾化的形式呈現嚴肅的文化內核。
節目中雖然請到當紅明星作為“國寶守護人”,但其實“所有的明星跟國寶的捆綁都是一種魂魄相依的捆綁,他們身上的某種東西或者某種氣質,跟我們要講述的國寶故事有一致的表達。”例如第二期出場的撒貝寧是云夢秦簡的守護人,他既是《今日說法》的主持人,又是湖北人,畢業于北京大學法律系,他對云夢秦簡這部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法典也有著自己獨有的情懷,所有明星守護人都對國寶有著屬于自己的敬畏和尊重,這樣的態度可以平衡娛樂性和文化內容,并沒有讓文化內容成為娛樂的附庸,而是用富有生命力的語言來解構國寶,用輕松娛樂的方式傳承著中國傳統文化,最大程度打破受眾因為文化程度造成的壁壘,擴大受眾范圍,使文博節目走向大眾化。
(二)節目劇情發展戲劇化
我國以前也有過幾檔優秀的文博節目,雖然節目中也涉及文化內涵的科普,但更多是將國寶和“錢”掛鉤,“估價”成為了文博節目最大的看點,為了打破這一瓶頸,作為節目的亮點,《國家寶藏》創造性地使用戲劇的形式,用8分鐘講述一個有歷史依據并且有戲劇張力的前世故事,將觀眾的著眼點集中在國寶背后的故事上。
以往文博節目之所以不能夠吸引大眾的目光,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國寶看起來和現代生活沒有什么關系,再重量級的國寶,遠離了生活化和趣味性,都只是冰冷的物件。
(三)視聽盛宴的舞臺場景
《國家寶藏》在舞臺場景設計方面非常細致,背景帶著中國元素,舞臺華麗,LED屏播放的畫面極度真實地還原了國寶的形狀和色彩,唯美精致,配樂大氣蓬勃具有感染力,鏡頭切換合理,燈光色調符合場景需要。例如第一期的國寶小劇場,整體場景設計追求華麗、注重細節。場景的精致,使整個節目深刻的文化內涵與節目氛圍完美搭配,恰當地渲染了氣氛,引人深思。
三、節目中對文化價值的傳承
(一)傳承傳統文化
《國家寶藏》的口號是“我們是一個年輕的節目,我們到底有多年輕?上下五千年。”這檔節目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一切節目形式,包括明星、短劇,甚至國寶本身,都是為了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傳遞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讓普通觀眾通過國寶,與上千年的歷史對話,與曾經的偉大先賢交流。
每一件國寶都精心選擇,它們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不同的領域,代表著不同的情感。例如《千里江山圖卷》作為整個節目的開場國寶,展示的不僅僅是中國傳統繪畫的高超技藝,更是表達了華夏兒女對壯麗江山的無限眷戀。同時,節目設置的今生故事,是一群現代人默默守護著這些國寶,守護國寶背后的文化,這些故事引發了觀眾的情感共鳴,不同的文物背后所蘊含的深刻文化和情懷交織在一起,就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傳承。
(二)獲得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
文化認同就是一種對所謂的“歸屬”文化的認知、情感和行為上的表現,以及因此獲得、保持與創新自身文化的社會心理過程。中國觀眾會自主選擇他們正在認同的文化內容,排斥其他的文化價值觀。中國大部分的電視節目版權都引自韓國,這正是因為韓國與中國文化同源,韓國電視節目中所體現的價值觀是中國觀眾可以接受的。中國觀眾對于電視節目中的文化需求一直都是存在的,只是缺乏優秀的展現中國文化的節目而已。而《國家寶藏》通過國寶的故事感染觀眾的情緒,激發觀眾對于華夏情懷的共鳴,有利于提高我國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這樣評價《國家寶藏》:“文物講述故事,故事浸透文物,明星與戲劇形態結合,實現了文化類節目從抽象感受到具象表達的轉化,可以說是真正中國式的節目創新。”
有《國家寶藏》這樣優秀的原創節目誕生,我國的文化類節目也算是邁出了“內容為王”的第一步,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因此文化類節目前景廣闊,我們需要不斷創新,使文化類節目真正發揮其作用。
參考文獻:
[1]林小麗.電視文化類節目價值導向功能分析[J].傳播力研究,2017,(6):104+126.
[2]別君華.文化類節目的創新傳播策略——以《朗讀者》為例[J].傳媒,2017,(15):71-72.
[3][美]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4.
[4]可婷婷.論影視教育的文化認同與價值歸屬[J].新聞知識, 2014,(11):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