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玉瑩
【摘 要】傳播的關系從“傳者中心論”到“受者中心論”。不言而喻,受眾的地位與作用在不斷提升。受眾對出現在節目中的選手的感情投射直接關系到對一檔電視節目的印象。受眾對于節目選手的喜愛,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接受美學中“期待視野”的影響。
【關鍵詞】益智類節目;受眾;情感投射;接受美學
中圖分類號:J905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0-0125-01
一、受眾的期待視野
接受美學認為,一個文本具有未定性,它是相對的、為我的,它的存在本身不能產生獨立的意義,而意義的實現是靠讀者通過閱讀的具體化。[1]接受美學在文學中對應的受眾是讀者,放置到影視文本中對應的受眾是觀眾。
所謂的期待視野包括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情操、審美趣味,同時也包括了人們的直覺能力和接受水平,等等。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這種直覺能力和接受水平是不斷變化的,并且德塞都的“盜獵”比喻,將受眾和創作主體的關系概括為一種爭奪文本所有權和意義控制的持續斗爭。由此可見,受眾對于文本的解讀不局限于文本本身所表達的,并且受眾可以在此基礎上,根據自身的審美經驗、認知能力進行個性化的情感投射與解讀。
二、受眾的知性美感需求
提及益智類節目與受眾的關系問題,要追溯到益智類節目發展中受眾的參與變化。早期的益智類節目幾乎看不到有觀眾參與互動,觀眾更多是在電視機前,見證一場智力問答。隨后幾年的益智類節目,增加了與現場觀眾互動的環節,這一環節的加入打破了觀眾只能關注而不能參與的局面,這一時期益智類節目由于與現場觀眾互動,很大程度增加了節目的親切感。近些年來持續熱播的益智類節目,更多是通過受眾對節目中選手的情感投射,引發網絡關注度,進而增加了節目的新看點。如《一站到底》的“站神”蒲熠星,他在節目中呈現的高冷又睿智的形象,受到了眾多女性觀眾的喜愛。主持人郝曉敏在節目中說了一組統計數字,蒲熠星在之前的一期節目中出現以后,他的微博關注量達到了十幾萬,多數都是年輕的女性。那么,選手是如何得到受眾的情感投射的呢?
從期待視野來分析,觀眾根據自己此前的審美經驗、認知水平以及個人生活經驗,會對自己關注的節目有一個審美預設,這其中包括了知性美感需要,受眾的知性美感需要是求知需要與審美需要的統一。人在求知過程中產生了一種情感,這種情感被稱為理智感,它的表現形式有驚奇、懷疑、確信、喜悅和快慰。[2]《一站到底》中的蒲熠星是受眾凝視的對象,他呈現出的沉穩淡定、從容不迫、才思敏捷、善于思考等特點符合了受眾的期待視野。并且他不爭強好勝,面對來勢洶洶的挑戰選手,他沉著冷靜地贏得了比賽,也獲得了受眾的青睞。
三、受眾對選手熒屏內外形象的互文聯想
近年來從益智類節目中走出來的選手,他們的熒屏內形象與熒屏外形象共同將其塑造成了明星。在這其中,受眾的力量再一次被重視起來。受眾關注選手在節目中的人物呈現,并且通過互聯網關注選手個人生活,這兩方面相互交織,促使受眾對選手產生移情,即選手在熒屏之外的存在也開始進入大眾的話語機制,選手的私人生活領域也作為一個新的知識場所進入了人物形象的構建當中。[3]而在這一過程中,讓二者產生聯系的主體是受眾。《一站到底》的受眾對蒲熠星的情感投射來自于他在節目中所展示出來的睿智,與節目播出過程中通過社交網絡構建的人物形象。
互聯網時代下,受眾更多是通過微博等增加對益智類節目中選手的了解,并且可以通過互動與之交流。《一站到底》中的蒲熠星,其微博關注量是通過這檔節目大幅增加的,他在節目中提及每天都會在固定時間通過微博發布問候,與受眾產生互動。他成為六聯莊擂主期間,其微博呈現出的人物形象與他在節目中的形象成為互文本。由此及彼的互文本形象,使得受眾產成互文聯想。于是,蒲熠星就成為了《一站到底》節目價值觀的體現者。
綜上所述,電視節目是傳播大眾文化的載體,面向廣大受眾,既包含對日常生活的即時傳真,又結合當代文化語境呈現大眾智慧。益智類節目始終承擔著社會功能、文化功能,無論進行怎樣的增設與調整,益智類節目都展現出當代大眾文化。一直以來獲得較好收視效果的《一站到底》,是益智類節目在當下呈現人類智慧的較好范本。當人工智能距離大眾越來越近時,《一站到底》用自己的方式,表現出人類智慧的重要性。區別于以往益智類節目重點強調百科全書式人物的知識儲備量,《一站到底》運用節目中人物的設置、題目與環節的構建、受眾的情感投射,共同塑造出了一個在日常生活中體現智慧的人物。這個人物體現了節目的價值觀,實現了從知識到生活、從百科全書到活學活用的價值觀的轉變。
參考文獻:
[1][聯邦德國]H.R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M].周寧,金元浦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4.
[2]陸一帆.觀眾心理學[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70-75.
[3][英]理查德·戴爾.明星[M].嚴敏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