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群 張銘志
摘 要:[目的/意義]在軍民融合戰(zhàn)略背景下,提出軍事情報和社科情報進行共享的概念并分析其可能性,掌握情報共享的發(fā)展脈絡、研究趨勢和創(chuàng)新研究十分重要。[方法/過程]基于數(shù)據(jù)可視化分析,以中國知網(wǎng)數(shù)據(jù)庫(CNKI)中情報共享的相關期刊作為研究對象,分析情報共享研究的歷年分布、關鍵詞網(wǎng)絡、作者和機構等信息,并進行聚類分析,探討當前情報共享發(fā)展的制約問題和研究熱點。[結果/結論]分析了軍民融合下的情報共享可能性,提出了新時代特征中情報共享問題的研究方向,對情報共享的深入研究和高質量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軍民融合;情報共享;可視化分析;聚類分析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20.01.002
〔中圖分類號〕G25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20)01-0014-10
Intelligence Shar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Ma Haiqun1,2 Zhang Mingzhi3
(1.Research Center for Russian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Culture,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China;
2.Research Center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3.College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strategy,the concept of sharing military intelligence and social science intelligence was put forward and the possibility is analyzed.[Method/Process]Based on data visualization analysis,this paper took the relevant journals of intelligence sharing in CNKI database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alyzed the information of intelligence sharing research over the years,such as key words network,author and institution,and carried out cluster analysis to discuss the current constraints and research hotspots of intelligence sharing development.[Results/Conclusion]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ossibility of intelligence sharing under the integration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and put forward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intelligence sharing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era.
Key words: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intelligence sharing;visual analysis;clustering analysis
情報共享是個體與組織之間進行的內(nèi)部或者外部間的情報資源共享過程[1]。針對“9·11”事件,美國于2004年建立了國家反恐中心,國家防擴散中心和國家情報中心。國家反恐中心負責整合有關恐怖主義的所有信息資源,制定反恐戰(zhàn)略行動計劃,確保國土安全部的安全。國家防擴散中心負責整合有關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的所有信息資源,提供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的分析、評估和預測等戰(zhàn)略行動計劃。國家情報中心負責整合國內(nèi)外所有信息資源,進行所有情報分析的來源[2]。為了加強和保障國家情報工作,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2017年6月27日,我國根據(jù)憲法制定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情報法》[3]。我國學者對于情報共享的研究涉及多個領域,例如反恐情報共享、公安情報共享、競爭情報共享、網(wǎng)絡威脅情報共享等,是一個覆蓋面廣泛、涉及領域多變的研究熱點問題。我國對于情報共享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作為耳目、參謀、尖兵的科技情報工作理應發(fā)揮重要作用,圖書情報部門應加強協(xié)作、聯(lián)合,重視情報資源共享問題[4]。
1958年,毛澤東提出“軍民結合,平戰(zhàn)結合”的戰(zhàn)略方針,開始對國防科技工業(yè)進行管理機構改革,從而拉開了軍轉民的序幕[5]。2015年,習近平首次提出把軍民融合發(fā)展上升為中國國家戰(zhàn)略。國內(nèi)學者從不同角度對軍民融合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從研究領域和內(nèi)容看,軍民融合研究具有范圍廣泛、角度多樣的特征,并且對于軍民融合深度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理念已形成共識。軍民融合屬于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交叉領域[6]。促進更深層次、更多領域、更廣維度地軍民融合對于國家的軍事建設與經(jīng)濟發(fā)展具有非同凡響的意義。
從軍民融合的視角進行情報共享的研究,以軍事情報促進社會發(fā)展,以社科情報推動國防建設,將情報共享同軍民融合相結合,分析軍事領域與社科領域之內(nèi)的情報共享研究,以軍民融合為契機,尋找兩個不同領域之間的連接點。許多學者著眼于情報界某個領域內(nèi)的共享研究,例如反恐領域、公安領域、企業(yè)競爭領域、網(wǎng)絡威脅領域等等,對于軍民融合視角下的情報共享研究還留有很大的空白。從軍民融合的角度出發(fā),研究情報共享各個領域內(nèi)的研究現(xiàn)狀,探尋領域內(nèi)部與外部之間的銜接,分析將不同領域之間的情報進行共享性研究的可行性。本研究對相關文獻進行一般性統(tǒng)計分析;采用數(shù)據(jù)可視化工具對情報共享的研究現(xiàn)狀進行梳理,并繪制圖譜;對相關文獻的研究內(nèi)容、研究方向和研究結論等進行歸納說明。
1 文獻的統(tǒng)計與分析
1.1 數(shù)據(jù)的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來源于中國知網(wǎng)數(shù)據(jù)庫(CNKI),采用專業(yè)檢索,以SU=‘情報共享+‘情報分享+‘情報聯(lián)盟+‘情報合作+‘情報共建 OR TI=‘情報共享+‘情報分享+‘情報聯(lián)盟+‘情報合作+‘情報共建 OR KY=‘情報共享+‘情報分享+‘情報聯(lián)盟+‘情報合作+‘情報共建為檢索式,時間跨度設置為截至2018年12月31日,文獻來源類別設置為期刊,剔除新聞、會議、通知類文獻之后得到有效文獻245篇。
1)從文獻的分布年限來看,如圖1所示,國內(nèi)對于情報共享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整個情報共享的研究歷程可以分為3個階段:①第一階段(1987-2008年),這個階段中情報共享領域內(nèi)的研究增長速度緩慢,而且在其中的一些年份并沒有相關文獻發(fā)表,呈現(xiàn)出一種不連續(xù)的狀態(tài),在1995-2003年的8年間都沒有相關文獻進行發(fā)表,可見在情報共享的研究前期,國內(nèi)學者對于該領域的關注度并不高。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史研究2002年年會暨學術研究會于2002年末在重慶隆重召開,并針對戰(zhàn)時亞太地區(qū)中緬印戰(zhàn)場于盟國的軍事和情報合作問題進行了研究[7]。國際形勢的變化要求我國有關情報機構不能固步自封,應積極配合其他國家建立相應的國際組織,打擊跨國犯罪,共享相關情報資源。在打擊跨國犯罪方面不僅與各國情報機構的合作,在處理諸如人口與資源、環(huán)境保護、防止金融危機和防止大規(guī)模毀滅性武器擴散等其他全球性問題方面也應該加強與其他國家之間的情報共享[8]。②第二階段(2009-2013年),這個階段中較之第一階段每年發(fā)布的文獻數(shù)量更多,但是從趨勢上來看,2009年比2008年有了一個很大幅度的上升,在之后的幾年中則有一個小幅度的下降。2008年“中國社會科學情報合作與創(chuàng)新論壇”在廣州舉行,回顧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以及社會科學情報工作在推動改革開放和發(fā)展繁榮哲學社會科學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推動了國內(nèi)學者對于情報共享領域內(nèi)的相關學術研究[9]。2009年也是改革開放30年,改革開放的成功和國家的發(fā)展賦予了情報共享新的歷史意義,堅持改革,勇于創(chuàng)新,努力開創(chuàng)社會科學情報工作的新局面,是情報共享工作面臨的挑戰(zhàn)和發(fā)展的新方向[10]。③第三階段(2014-2018年),在這個階段情報共享的研究整體是呈現(xiàn)一個快速的上漲趨勢并且在2017年到達一個峰值,2014年和2017年分別比上一年的發(fā)文數(shù)量有一個大幅度的增加。2013年爆發(fā)了“棱鏡門”事件,讓“五眼聯(lián)盟”暴露在大眾的視野下。由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新西蘭組成的情報機構,將竊取過來的政府和商業(yè)數(shù)據(jù)等情報信息在成員國之間進行共享[11]。“五眼聯(lián)盟”的浮現(xiàn)為情報共享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熱點,也出現(xiàn)了很多以該聯(lián)盟為突破點進行情報共享研究的學者,例如李洪興、賈春陽、劉江韻等。
2)將一級機構和二級機構進行合并成為一級機構,以發(fā)表文獻在4篇以上,篩選出成果數(shù)量前11的發(fā)文機構,匯總排列繪制出圖表如圖2所示。前11的機構發(fā)布的成果數(shù)量占文獻總量的31.9%,其余的研究機構發(fā)文量不足4篇。在排名前11的機構中,軍事類高校機構出現(xiàn)頻次67次,占前11文獻發(fā)表機構的68.4%;“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現(xiàn)頻次最高(31次),占前11文獻發(fā)布機構的31.6%,大約是排名第二的“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的兩倍多。通過以上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可以發(fā)現(xiàn),情報共享的研究更加偏向于軍事領域,研究多在軍事類或者偏軍事類的機構中,這與情報共享主要集中于軍事情報有關,例如反恐情報、公安情報等等,綜合類高校及社會性機構對于情報共享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競爭情報、社科情報等領域。總體來說,情報共享高質量的發(fā)文機構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陣營:一是軍事單位、部門和高校,反恐情報和公安情報作為情報共享研究的一大分支,在這些機構中有出現(xiàn)的頻率更高,研究的需求也更加迫切,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并提出“11種安全”,其中便有“軍事安全”和“信息安全”,通過情報共享實現(xiàn)情報資源的高效利用是維持信息安全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二是以地方高校為代表的社會性機構,情報共享的研究不僅僅局限于軍事領域內(nèi),通過情報共享來實現(xiàn)信息資源的整合和傳遞在社科領域情報共享同樣是一個重要的研究熱點問題。
3)將文獻的來源期刊進行分類整理,篩選出
發(fā)布文獻數(shù)量前15的來源期刊,如表1所示。文獻來源數(shù)量最多的期刊是《情報雜志》,之后是《情報理論與實踐》《圖書情報工作》等期刊的文獻貢獻量均在10篇以上。而排名前5的期刊發(fā)布文獻數(shù)量占總文獻量31.9%(近1/3),可見這些期刊在情報共享方面的研究中占據(jù)了主導地位,學者發(fā)表論文時會選擇更加具有影響力的期刊,而這些期刊提升收錄論文的整體質量,實現(xiàn)嚴進嚴出,將會對我國對于情報共享研究產(chǎn)生積極的作用。
1.2 文獻的可視化分析
采用Citespace計量分析軟件將檢索出的245篇文獻化研究,并繪制知識圖譜來深入挖掘情報共享的研究熱點和內(nèi)部結構關系。
1)知識圖譜模型構建。利用Citespace進行模型的分析并調整模型運行參數(shù)。Time Slicing選擇“1987-2018”,這是檢索出文獻的發(fā)表時間區(qū)間。因為檢索出的文獻有限,所以在引文的選擇上選擇CNKI總體引源。Network Configuration選擇“Keyword”,進行關鍵詞的共引分析,關鍵詞是文獻研究內(nèi)容的濃縮精華,是文獻內(nèi)容的引出和總結性詞語,對關鍵詞進行分析能夠把握情報共享領域內(nèi)的研究動向和研究熱點問題。在Selection Criteria框欄下的Top N選擇TOP=50,即在每個Time Slicing中提取50個被引次數(shù)最高的文獻,采取這種方式對關鍵詞進行篩選保留重要的詞匯。Pruning項選擇“Pathfinder”,即最短路徑算法,用于簡化網(wǎng)絡突出重要結構,通過這個算法知識圖譜具有完備性。
2)模型分析。使用CiteSpace 5.3.R4進行模型的運行,共詞圖譜一共包含節(jié)點51個,連線69條(Density=0.0541),Modularity Q的值為0.5655(Modularity Q的值通常在0.4~0.8之間時圖譜符合要求),Mean Silhouette的值為0.6149,這些數(shù)據(jù)能夠說明本次情報共享知識圖譜的分析是有效的。圖3是1987-2018年CNKI收錄的情報共享文獻關鍵詞知識圖譜,從圖中分析發(fā)現(xiàn),情報共享、情報合作、競爭情報、反恐情報、威脅情報、恐怖主義、美國等關鍵詞的節(jié)點明顯比其他關鍵詞節(jié)點要大,反映了情報共享研究的前沿問題主要集中于這幾個方面,研究熱點問題大多針對軍事情報領域內(nèi)的學術研究,包含國家安全、信息安全等多個方面。另一方面,競爭情報也成為國內(nèi)學者的重點研究方向,情報共享在軍事領域和社科領域都是一個重要的研究熱點問題。
圖4為1987-2018年CNKI收錄的情報共享文獻發(fā)表機構知識圖譜。從圖中分析得知,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是情報共享領域內(nèi)的文獻重要輸出機構,其次是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但是從耦合情況來看,這兩個機構都相對獨立,自成體系,和其他研究機構之間沒有太多的聯(lián)系。而武漢大學、吉林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相互之間有著相對密切的聯(lián)系,機構之間存在著合作關系。研究結果表明,在對情報共享的研究中存在著合作的阻礙因素,以及未能形成深入的合作關系,整個情報共享的研究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和機制。
1.3 關鍵詞聚類分析
使用Cite Space,V,5.3.R4對檢索出的245篇文獻進行關鍵詞的聚類分析,繪制關鍵詞網(wǎng)絡可視化圖形,選擇“Find Clusters”,選擇LLR算法,選擇“Label Clusters with Indexing Terms”,選擇“Display-Clusters-Convex Hull:Show/Hide”,繪制出關鍵詞聚類的聚類標簽和輪廓,如圖5所示。根據(jù)這些熱點聚類,分析每個關鍵詞并提煉出相應的研究熱點問題,如表2所示。
關鍵詞聚類最大的是“競爭情報”,而在這個聚類之下包含了知識共享、社會網(wǎng)絡、社會化媒體、圖書情報聯(lián)盟等熱點關鍵詞,從這幾個關鍵詞中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對于競爭情報的研究更偏向于社科類研究。現(xiàn)有研究對競爭情報的必要性進行了探討但是對于競爭情報共享內(nèi)容的系統(tǒng)設計缺乏針對性,尚未構建合理的競爭情報共享的內(nèi)容框架。現(xiàn)在研究發(fā)現(xiàn)了一些影響競爭情報共享的因素,但尚未對競爭情報共享的驅動機制進行揭示。對于競爭情報共享中的階段特征、共享過程和共享模式這些方面尚沒有明確的針對性。同時在對競爭情報共享的研究中不應該局限于理論構建階段,應該結合實際案例進行實證研究[12]。現(xiàn)在對于競爭情報共享的研究仍然處于一個早期階段,應該從多個方面針對性的進行研究,完善情報共享的制度、模式、機制、理論方法和實踐基礎等。
“Silhouette(輪廓)”值最大的是情報機構(0.924),可見情報機構在整個情報共享領域研究內(nèi)的覆蓋面是比較廣的,許多學者均會針對情報機構進行研究分析。在這個聚類之下的主要內(nèi)容有情報工作、情報學、情報服務、社會科學、情報人才等等,故而我們可以從這幾個角度進行研究,分析現(xiàn)有情報機構的不足之處,對情報機構提出建設性的意見,這對于情報共享的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情報信息是情報機構的核心信息資源和唯一的生產(chǎn)資料,而情報共享工作的實現(xiàn)和運作首先取決于情報機構以及情報人員是否愿意進行情報信息的共享[13]。對情報機構進行劃分,可以劃分為國家情報機構和軍事情報機構。軍事情報機構主要負責軍事情報的搜集、分析等工作,國家情報機關其主要負責對國內(nèi)及國外情報的搜集、分析和分發(fā)等,對軍事情報機構進行統(tǒng)御和管理[14]。我們應該把握情
報機構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正視情報機構的利益沖突,調動情報機構的情報共享積極性[13],并進一步調整情報機構內(nèi)部的組織體制和運行機制,強化各個層面的情報信息共享與合作[15]。同時應加強軍事情報機構和社會情報機構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實現(xiàn)軍民融合戰(zhàn)略指導下的情報信息共享。
2 情報共享的發(fā)展路徑
從分析結果來看,情報共享的研究涉及領域廣泛,如競爭情報、威脅情報、反恐情報、犯罪情報、公安情報、網(wǎng)絡情報等等。在每個領域中涵蓋了許多的研究分支,例如情報服務、信息安全、運行機制、知識共享、情報機構、圖書情報聯(lián)盟等。結合現(xiàn)有的情報共享研究,針對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提出4個情報共享的研究方向。
2.1 構建情報共享制度體系
美國情報共享歷經(jīng)“情報共享—情報融合—情報透明”3個階段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每一次的發(fā)展變革相較上一階段都是一次范圍更廣力度更強的一次革新[27]。日本已經(jīng)在網(wǎng)絡安全領域建立起了范圍涵蓋政府、民間、國際,結構上橫向與縱向相耦合,功能上穩(wěn)定與靈活并重的情報共享機制[28]。韓國已經(jīng)擁有一個覆蓋整個朝鮮半島的國家情報機構。許多情報機構可以分為兩部分:國家情報機構和軍事情報機構,這些構成了韓國的主要情報力量[14]。法國遵循法治模式,按照憲法、國家安全法、反恐法、情報及其相關法、刑事法典等國內(nèi)法以及雙邊和多邊條約、公約等國際法建立起了一個協(xié)調、共享的“情報共同體”系統(tǒng)[30]。在現(xiàn)在網(wǎng)絡信息發(fā)達的時代,信息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全面的情報共享機制是迫切需要的[29]。中國情報共享的發(fā)展應該借鑒英美等國的先進經(jīng)驗,重視情報工作的作用,完善法律制度,建立先進的情報理念,健全中國情報機構建設、制度構建以及情報信息系統(tǒng)和人才培養(yǎng)機制,建立全民情報共享機制[25]。從創(chuàng)新理念入手,進行頂層設計和合理的利益分配,同時加強情報共享過程中的安全保密工作。要從發(fā)展的角度不斷調整戰(zhàn)略以適應形勢和需求的變化[26]。情報共享機制建設應同環(huán)境相適應,以情報共享管理體制改革為牽引,以情報共享管理體制建設為保障,以情報共享權威機構為核心[28]。從軍民融合的角度來看待情報共享制度構建的問題,不應局限于某個情報共享領域本身,針對軍事情報和社科情報各自的特點,分析二者的相同與不同,進行頂層設計,從宏觀角度出發(fā)構建出符合軍民融合發(fā)展戰(zhàn)略的情報共享制度。
2.2 優(yōu)化情報信息資源的獲取和使用
情報信息作為一種資源,具有其無形的經(jīng)濟價值,可以資產(chǎn)的形式存在,例如科學技術、知識產(chǎn)權、商業(yè)機密等等[16]。在進行情報共享的過程中,應當注重這類情報信息資源的信息源,并保護情報信息持有者的相應權利,確保情報信息在合理的范圍內(nèi)進行情報共享而不是肆意的傳播。情報的共享存在潛在的威脅,例如影響基礎治安、造成隱私泄露、限制合法的公共活動等等[17]。情報共享的制度體系應明確情報共享的目的和情報信息的使用范圍,情報的使用者應該在規(guī)定的情報信息使用范圍內(nèi)進行情報共享,防止情報信息的不正當利用,這既是對情報信息的限制也是對情報信息的保護措施。此外,情報信息的來源可能涉及非法或者不道德行為[22]。在涉及國家安全和社會治安以及有可能影響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時候,可以和相關情報機構或者合作國家共享此類情報信息,共同的威脅反而能夠促進情報共享更深層次的合作[23]。情報信息本身具有3個基本屬性,知識性、傳遞性和效用性,情報信息在獲取和選擇的過程中會逐漸縮小范圍接近情報使用者的目的。軍事領域和社科領域內(nèi)的情報信息使用目的并不相同,所以在進行情報共享的過程中需要對情報信息進行分析和篩選,找到情報使用者需要的情報信息進行共享。
2.3 提高情報機構的共享意愿
情報機構的規(guī)模對關鍵的情報共享行為有著突出的影響[18]。對于情報機構而言,組織的規(guī)模越大,投入的資源越多,所獲取的情報信息就越豐富,具有更高的準確性和說服力,在情報共享過程中占據(jù)更有優(yōu)勢的地位。情報人員和情報機構共享情報信息的意愿對情報共享的成敗和有效性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3]。而情報機構的高層管理人員則是情報共享過程中進行情報傳遞的組織關鍵[19],而作為決策者,情報機構高層管理人員的意愿有可能決定情報共享行為的成敗,而作為情報工作人員一定要具備敏感的意識。情報收集機構、情報分析機構、情報產(chǎn)品提交機構在情報共享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不盡相同,產(chǎn)生的情報信息價值和對于利益的需求也不一樣,情報界應該細分情報信息和優(yōu)化利益分配機制,從利益的角度入手提高情報機構的情報共享意愿[13]。軍事情報機構有著先進的技術、領先的意識、核心的知識等重要情報信息,社會情報機構擁有著強滲透性、大眾性、普遍性等特質。軍事情報機構和社會情報機構有著不同的利益訴求和情報共享目的,在進行軍事情報和社科情報融合的過程中,應該重視軍事情報機構和社會情報機構之間的利益分配機制,提升二者之間的情報共享意愿。
2.4 完善情報共享的政策法律
情報的組織建設需要解決基本文化、體制和技術等核心問題,促進情報信息在情報界更自由地流動[20]。不同的機構和部門之間具有的情報共享體系和模式也不一樣,這就要求情報信息在共享的過程中打破機構的界限。情報共享不僅限于信息的傳遞,還包括共享制度、共享模式、基本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情報法》明確了國家情報工作機構的職權和責任,其中規(guī)定國家情報工作機構可以依照國家規(guī)定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3]。情報共享行為需要具有約束力的法律基礎,需要克服法律、組織和文化上的差異[21]。然而我國在情報共享方面尚未進行戰(zhàn)略頂層設計,出臺國家情報共享戰(zhàn)略、政策、規(guī)定,也沒有相關法律法規(guī)支持,導致情報工作缺少法律依據(jù)[24]。建全的情報共享政策體系和規(guī)章制度是情報共享工作順利實施和開展的前提條件。情報共享在軍事領域和社科領域內(nèi)自成一體,軍事情報和社科情報之間的融合共享因為其新穎性,國內(nèi)并沒有建立完備的政策體系和制度規(guī)定,軍民融合中的情報共享需要有法律作為依據(jù)和支撐。
3 結 語
黨的十九大指出,要形成軍民融合深度發(fā)展格局,構建一體化的國家戰(zhàn)略體系和能力,立足國情軍情,走出中國特色軍民融合道路,給情報界提供了新的學術研究方向。情報共享研究作為情報學研究的其中一個分支,在軍民融合戰(zhàn)略提出之后,得到了國內(nèi)眾多研究人員的關注,發(fā)表的文獻量在近幾年逐年上升。探究軍民融合戰(zhàn)略視角下軍事情報和社科情報進行共享的可能性,軍民情報共享存在的問題與阻礙,情報共享在新時代下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方向等成為亟待解決的研究課題。基于此,通過分析1987-2018年CNKI數(shù)據(jù)庫收錄的期刊類文獻,梳理研究熱點及其發(fā)展過程,發(fā)現(xiàn)當前情報共享存在的結構機制不健全、政策體系不完善、情報共享意愿不足、驅動制度不成熟等問題。現(xiàn)有文獻在研究內(nèi)容上更為注重共享理念、制度規(guī)范、安全保障等宏觀問題,而在其他方面例如激勵制度、跨界共享、情報管理等研究明顯不足,從側面反映了對于情報共享問題的研究要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共同研究。系統(tǒng)的情報共享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在不斷地演化和變遷的過程之中,不同的時代主題也賦予了情報共享不同的意義,構建情報共享機制,制定情報共享政策,健全情報共享組織結構,優(yōu)化情報共享利益體系,提升情報共享觀念,促進情報共享跨界融合等問題的研究也要結合時代新的特征。而在軍民融合的戰(zhàn)略指導下,如何進行軍事情報和社科情報之間的情報共享是新時代情報共享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應該重點關注的課題。本文在研究這些年來情報共享領域研究的年限分布、關鍵詞共現(xiàn)、作者和機構之間關系的基礎上,強調了政策法律在情報共享中發(fā)揮的作用,確立了情報機構在情報共享中的核心地位,制度構建作為情報共享發(fā)展的主要著力點以及情報信息資源管理的重要性。軍民融合和情報共享之間存在著微妙的變化規(guī)律和相關關系,對于如何進行軍事和社科之間的情報共享有待進一步研究分析,這對情報共享的制約問題、改善情報共享的發(fā)展路徑、促進情報共享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王平,王穎潔.知識共享的本質與情報過程分析[J].圖書情報知識,2005,(1):90-93.
[2]葉婷,沈輝.美國情報界的協(xié)調:問題與措施[J].現(xiàn)代軍事,2006,(7):67-68.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情報法[N].人民日報,2017-07-14,(12).
[4]李玉鳳.實現(xiàn)西北地區(qū)情報資源共享問題的初探[J].情報雜志,1987,(4):18-21,17.
[5]牛振喜.各國軍民融合的歷程及我國軍民融合的對策[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28(23):124-125.
[6]孫雷霆,李春發(fā).軍民融合時代特征、制約問題與治理路徑[J/OL].科技進步與對策:1-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2.1224.G3.20190506.1408.016.html,2019-12-20.
[7]彭訓厚.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史研究會2002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綜述[J].軍事歷史研究,2003,(1):185-188.
[8]方明.未來情報工作的發(fā)展方向[J].情報雜志,2003,(9):98-100.
[9]“中國社會科學情報合作與創(chuàng)新論壇”在穗舉行[J].情報資料工作,2008,(5):111.
[10]武寅.堅持改革,勇于創(chuàng)新,努力開創(chuàng)社會科學情報工作的新局面——在“中國社會科學情報合作與創(chuàng)新論壇”上的講話[J].國外社會科學,2008,(5):4-6.
[11]賈春陽.“五只眼”情報聯(lián)盟:從哪里來,到哪里去[J].世界知識,2013,(23):31-33.
[12]支鳳穩(wěn),鄭彥寧,沈濤.我國競爭情報共享研究述評與展望[J].情報科學,2018,36(8):171-176.
[13]孫敏,栗琳,孫曉,等.國家安全領域的情報信息共享意愿研究[J].情報雜志,2017,36(1):35-39.
[14]張靜,劉國政,林媛,等.韓國情報體制及工作特點[J].情報雜志,2018,37(1):28-33.
[15]李恒,王亮.國家安全視域下反恐情報共享的必要性與實施路徑[J].凈月學刊,2017,(6):66-74.
[16]Yue X,Wang H J,Jin D W,等.Healthcare Data Gateways:Found Healthcare Intelligence on Blockchain with Novel Privacy Risk Control[J].Journal of Medical Systems,2016,(10):218.
[17]Van Puyvelde,Damien.Fusing Drug Enforcement:A Study of the El Paso Intelligence Center[J].Intelligence and National Security,2016,(6):888-902.
[18]Carter Jeremy G,Phillips Scott W,Gayadeen S Marlon.Implementing Intelligence-Led Policing:An Application of Loose-Coupling Theory[J].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2014,(6):433-442.
[19]Lewandowski Carla,Carter Jeremy G.End-user Perceptions of Intelligence Dissemination from a State Fusion Center[J].Security Journal,2017,(2):467-486.
[20]Field Antony.Tracking Terrorist Networks:Problems of Intelligence Sharing Within the UK Intelligence Community[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2009,(4):997-1009.
[21]Hufnagel Saskia.Strategies of Police Cooperation:Comparing the Southern Chinese Seaboard with the European Union[J].Crime Law and Social Change,2014,(4):377-399.
[22]Gaskarth Jamie.Entangling Alliances?The UKs Complicity in Torture in the Global War on Terrorism[J].International Affairs,2011,(4):945.
[23]Brown Jonathan N,F(xiàn)arrington Alex.Democracy and the Depth of Intelligence Sharing:Why Regime Type Hardly Matters[J].Intelligence and National Security,2017,(1):68-84.
[24]白海將,田華偉,李俊蕙.美國聯(lián)邦調查局反恐情報共享機制分析及啟示[J].情報雜志,2015,(4):8-12,7.
[25]柏楓.大數(shù)據(jù)背景下反恐情報機制的建立與完善[J].廣西警察學院學報,2018,(1):92-97.
[26]林智.公安情報共享障礙及對策研究[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6,(2):80-82.
[27]張鵬,周西平.基于演進視角的美國情報共享研究——從“犯罪情報共享”到“情報融合”再到“情報透明”[J].情報雜志,2018,(3):11-14.
[28]李奎樂.日本網(wǎng)絡安全領域情報共享機制解析——基于結構功能主義的分析視角[J].情報雜志,2017,(12):10-15.
[29]師喆,蘭月新,楊建華,等.博弈視角下網(wǎng)絡輿情的情報共享對策研究[J].現(xiàn)代情報,2014,(10):20-24.
[30]化國宇.法國反恐情報機制研究[J].情報雜志,2017,(9):7-13,18.
(責任編輯:郭沫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