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可可


漢口自古是中國四大名鎮之一,地處武漢市長江西北、漢江以北的地域,東南隔長江與武昌相望,西南隔漢江與漢陽相望。漢口坐擁長江、漢江便利的水路交通,歷史上,湖廣的漕糧、安徽的淮鹽都是在漢口通過水運送往全國各地。之后在漢口隨之出現早起商鋪,漢口迅速崛起。清代詩人查慎行曾有詩云“南行控巴蜀,西去連鄢郢”,描寫的便是漢口四通八達的航運盛況。到了清嘉慶年間,漢口已經發展成為與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廣東佛山并稱的四大名鎮,位居全國商業重鎮之首。近代,漢口于1923年短暫設立為中國第一個直轄市───漢口市,一時間,與武昌、漢陽兩城并稱為武漢三大重鎮。到了1949年以后,漢口不再是一個官方的行政區劃名稱,這一點與武昌、漢陽不同。武昌、漢陽至今仍是區級行政區劃的名稱,而漢口被分割為江岸區、江漢區、硚口區,成為由三個主要區組成的一塊區域。
今天,人們提起漢口,大多只將其認作“武漢三鎮”之一。其實,歷史只有短短500多年的漢口,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我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商業中心。
漢口地處中國內陸腹地的“中心”位置,區位條件優越,商業基礎繁榮,還有關鍵的一點在于漢口“似城而鎮”,相較于“城”的嚴格管理更顯“自由”,因此很快引起西方列強的注意。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進行過程中,清政府被迫與英、法、俄、美四國簽訂了《天津條約》,帝國主義資本沿長江而上,強行將漢口開辟為商埠,允許外國商船駛入長江各通商口岸;允許外國在通商口岸設置領事館,外國人可在內地游歷、經商,并在舊市鎮下游設立漢口租界。
第一個來漢口勘探租界地的是英國人。1861年3月11日,英國駐華海軍司令賀布、駐華使館參贊巴夏禮率領一支由4艘軍艦、幾百名水兵組成的艦隊抵達漢口,他要求湖廣總督劃出一塊地方作為英國人的區域。3月21日,巴夏禮與湖北布政使唐訓方訂立了《漢口租界條款》,確定界內一切事宜由英國駐漢口領事管理。漢口的第一塊外國租界地開始設立。根據《漢口租界條款》記載,中英雙方“實地查勘,定準漢口鎮市以下街尾地方,自江邊花樓巷往東八丈起,至甘露寺江邊卡東角止,量得共長二百五十丈,進深一帶一百一十丈”為租界范圍(約為458畝),即今日南起江漢路,北抵合作路,西至鄱陽街,東臨長江。當時這一帶地勢低洼,水坑較多,基本無人居住。英租界設立的同年,即動工興建英領事館。在租界內,英國先后開辦了太古、怡和、太平等31家洋行,主要從事茶葉、木材、機器等貿易。英租界工部局修建的歆生路,也就是今江漢路,不久就發展成武漢最繁盛的商業街。至今,江漢路的道路兩側仍存留著13幢近代優秀歷史建筑,成為漢口英租界時期、江漢路繁華商市的歷史見證。
在英國設立租借區之后,德、俄、法、日等國租界先后設立。這些租界不受中國政府的管轄和法律約束,大肆進行經濟掠奪和文化滲透,成為列強實行殖民統治的“國中之國”。而外國各路商人也“立即趨之若鶩”。美國、法國、德國、丹麥、荷蘭、西班牙、比利時、意大利、奧地利、日本、瑞士、秘魯等國先后來漢通商。與此同時,外國商人也開始在漢口開辦原料加工廠,據威廉·烏克斯《茶葉全書》稱:“約在1850年,俄商開始在漢口購茶,于是漢口成為中國最佳之紅茶中心市場。俄人最初在此購買者為功夫茶,但不久即改購中國久已與蒙古貿易之磚茶?!迸c此同時,外國商人也開始在漢口開辦原料加工廠,據統計,至張之洞督鄂前,外商在漢口開辦的原料加工廠達11家。外商的原料加工廠不僅減少了他們的貿易成本,也更鞏固了漢口在國際貿易上的重要地位。
作家方方在《漢口的滄桑往事》里寫道:“優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條件和原本形成的商業基礎,使得漢口成為洋人眼中的熱土。一經開埠,洋人紛至沓來,及至租界圈定后,漢口一時洋行林立?!睋妨嫌涊d,19世紀漢口開埠后,外國資本紛紛進入漢口開設洋行。到20世紀初,漢口洋行一度超過百家。漢口逐漸成為中國僅次于上海的金融商貿區。
開埠以前,漢口商貿為內向型,影響區域局限于內地。開埠之后,因成本低廉,大批外商涌入,以漢口為樞紐收購中國的礦石、鋼鐵、煤炭、棉花等生產原材料,之后,外商開工廠、洋行、銀行,進一步滿足其經濟擴張的需求。于是,漢口的貿易影響力延伸到海外,這使得武漢的間接對外貿易大幅增長,間接貿易量穩居全國前四,僅次于上海、天津、廣州,不僅超過長江沿線港口南京、鎮江、重慶等,而且超過青島、寧波、廈門等沿海港口,成為全國四大港口之一。專家指出,漢口開埠后,促使漢口漸次由內陸型的封閉式城市向開放型的國際性城市邁進。
現在我們通常講的漢口舊租界區,是漢口英租界、俄租界、法租界、德租界、日租界統稱。100年前,洋人們在靠近江邊的地方劃定五國租界,一幢幢洋房拔地而起,畸形的繁華書寫了“東方芝加哥”的鼎鼎大名。時光流轉,侵略者們早被我們趕出了國門,而大批優秀的近現代歷史老建筑遺留至今,它們主要集中于長江西岸,在沿江大道和中山大道之間,其分布之密集,給今天的武漢帶來了無盡的獨特韻味。





近幾年,武漢市政府啟動了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規劃,建立了“武漢市歷史文化風貌街區”,并對這里的優秀歷史建筑進行了修繕、維修和改善。通過幾年的努力,歷史文化風貌街區的歷史老建筑重展昔日輝煌。漫步租界區,江漢關、瞿秋白故居、 泰興里老巷、中山大道物外書店、東正教堂、宋慶齡舊居、 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和八七會議會址等這些矗立的百年老建筑,堪稱街頭博物館,它們的每一扇舊式門戶和別致的窗欞,都能透出一種神秘與深沉,流露出深厚的歷史底蘊。參天綠樹在紅磚房子間交錯生長,穿越歲月的驕傲,和濃得化不開的市井情懷,在中山大道、珞珈山街、黎黃陂路、勝利街、蘭陵路、蔡鍔路、沿江大道上奇妙融合。
其中黎黃陂路是武漢著名的文藝慢生活街區,來到漢口租界區,這條街是必逛的地方之一。它全長604米,建于1900年(光緒26年),后劃入漢口俄租界,稱作夷瑪路。因兩任中華民國大總統黎元洪是武漢黃陂人,人稱黎黃陂 ,所以此路又于1946年改稱黎黃陂路。這條道路雖窄,但卻綠樹環繞,花草遍布,四周布滿了形態各異的歷史建筑。如今,在道路兩側仍保留了大約17處租界時代遺留的歐式建筑。包括華俄道勝銀行舊址、俄國巡捕房舊址、中華基督教信義大樓舊址、 美國海軍青年會舊址、俄租界工部局舊址、高氏醫院舊址、基督教青年會、順豐洋行、邦可花園、惠羅公司、巴公房子、首善堂和萬國醫院舊址等。
如今租界的功能早已消失,很多臨街的建筑開成了餐廳和咖啡廳,樓上還是居民住宅,走上寬敞明亮的樓道,依然能感覺到當年的奢華與講究,只是年久失修,與建筑外面的光鮮亮麗形成了一定的反差。但它身上歲月的刻痕,有著重大的歷史以及現實意義。它所記錄的中國的地域特色和異域文化風情,在歷史文化意蘊上混合后折射出來,給漢口增加了一道歲月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