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霽云

花,是春天的使者,夏的代言,亦是美麗的代名詞。無論是朵朵妖艷的桃花、迎風而舞的杏花,還是風姿綽約的芍藥花、國色天香的牡丹花,都會感受到春風的召喚,夏日的鼓舞,依次綻放。
如果是在往年,立春過后,我們就已按捺不住內心的涌動,想沖出家門了。但今年情況特殊,“疫”戰一天不結束,我們就無法肆無忌憚地奔向心中渴望的目的地。
現在雖然不能自由徜徉在花海中,但本刊可以讓你不出家門,神游這花花世界。

說到郁金香,很多人腦海可能是無盡的花海,是美麗的火焰紋,是迷人的花束。甚至有些人會想如果在家里也栽培幾盆豈不妙哉,小編就在這里劃劃重點——切忌!郁金香在屋里種不得。
因為郁金香含有毒堿,人和動物在這種香氣中呆上兩小時以上,就會頭昏腦漲,出現中毒癥狀,嚴重者還會毛發脫落。所以你不要被它的美迷惑哦。
郁金香的栽培最開始應該是在公元10世紀的波斯,最開始的品種一般是來自被種在花園里的自然雜交和芽變,大家覺得美麗的個體才會被挑出來。但是在早期的文獻和資料里沒有找到任何關于郁金香的記載。后來到了奧斯曼帝國時期,無數的郁金香被培養出來,直到今天,所有大類的郁金香仍然存在于土耳其。
公元1554年,當時在奧斯曼帝國的比利時外交家布斯拜克第一次把郁金香的種球和種子帶入了歐洲,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并不是原生種,而是已經經過了高度人工馴化的種類,帶回歐洲的種子實生苗包括了現在幾乎所有的早花和中花類型,花的顏色和現代品種也相差不大,只是后期在花型和花莖上有所區別,也就是當時幾乎已經有了現代郁金香的所有花色了,這也說明郁金香之前可能已經在土耳其栽培和人工選育了好幾個世紀。
布斯拜克將郁金香帶到歐洲之后,他把一些種子也送給了他維也納的朋友——克盧修斯。收到郁金香的時候克盧修斯在維也納皇家花園做園丁,1573年他第一次種下了郁金香。到1593年,克盧修斯擔任了荷蘭萊頓大學植物園的主管,他隨身帶了一些郁金香的種球,克盧修斯當時建了兩個花園,一個是教學用的花園,另一個是他自己的私人花園,當然他把郁金香種到了私人園子里,這些種球在第二年就開出了花朵。就是這些郁金香種球,不僅為荷蘭郁金香產業奠定了基礎,還像迷惑人的“妖精”一樣,引起了后來大名鼎鼎的“郁金香狂熱”(Tulip mania)。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當時清新脫俗的郁金香很快就在萊頓的上層社會受到了熱捧,使得不少人登門造訪,希望可以獲得一些郁金香,不過不知道是因為什么原因克盧修斯一直都不愿意給,在利益的驅使下,開始有人不擇手段了,在1596年和1598年,超過100個種球被人從花園里偷走了。

最初,郁金香只是在植物學界受到人們的熱捧,不久之后,歐洲的貴族們開始喜歡上這種花朵,他們認為這是一種高貴的花,可以突顯他們的身份和地位。很多人認為哪個有錢人家里如果沒有收藏郁金香的種球,就證明這家人低劣。固化的印象讓更多的人投入了這股瘋狂的洪流之中。整個荷蘭都瘋狂了,富人們競相收購,不惜用農場、房子甚至女兒的婚事來交換。
直到1637年2月,荷蘭郁金香交易所一如既往的開張,突然買方出現了大量的拋售,市場一下子就進入了恐慌狀態,郁金香的價格開始瞬間暴跌,人們的信心也一落千丈,貴族們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財產灰飛煙滅。
一個個的城市陷入了混亂,朋友之間互相指責,鄰居之間充滿謾罵,不斷的有人撕毀合同。這也就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泡沫經濟,也是第一次讓大眾領略到集體瘋狂和投機引起的悲劇。
風信子,從名字來看,像是借風送信的使者,但這樣文藝的名字,其實是Hyacinth的音譯。它的原名來自于希臘神話中一位美少年的名字的傳說,雅辛托斯(Hyacinthus)是太陽神阿波羅的男伴,善妒的西風神澤費奴斯迷上了雅辛托斯的美,但無法得到他,于是借阿波羅與雅辛托斯玩擲鐵餅時,西風神故意吹歪了阿波羅扔出的鐵餅,砸到雅辛托斯的頭部,悲痛的阿波羅沒能救活他,只能把他濺出的血變成了一種花,永世哀嘆,這就是以雅辛托斯命名的風信子。
而當風信子來到中國,獲得新的中文名“風信子”時,這種聚成一簇、馥郁迷人的美麗花朵,仿佛獲得新生。如此詩意的名字與花的美好完美契合,給人以清新而治愈的力量。
事實上,風信子的原產地是在地中海東北部,它栽培歷史可追溯到15世紀。
1453年,土耳其的回教君王穆罕默德二世征服了伊斯坦布爾后喜歡上了種植風信子。1520-1566年,奧斯曼帝國的統治者也喜歡種植風信子、郁金香和許多其它的球莖花卉。由于受帝王貴族愛好種植的影響,風信子很快從土耳其傳到了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奧地利、法國等歐洲國家。

到17世紀末,當郁金香種植在荷蘭開始走下坡路后,荷蘭的育種家開始將育種的注意力轉向其他花卉。以荷蘭哈勒姆(Haarlem)為中心的周邊地區成了風信子種植和新品種選育的重要區域。18世紀,在荷蘭的種植園中有一棵開紅色花的風信子通過芽變形成了淡藍色花的品種,這在當時非常珍貴稀有,據說發現者害怕丟失這個種,曾用鳥籠把它懸掛在天花板上收藏,到種植季節才把它取出種植,這個突變種被保留了下來,命名為“孤本”,它成了后來許多淡藍色花風信子品種的父母親本。風信子通過突變產生了多種不同顏色的花,不斷增加的栽培品種也促進了19世紀風信子產業的發展。
20世紀,風信子的盛行期過去后,風信子的種植面積急劇下降。再加上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到了20世紀70年代,風信子在世界范圍種植生產面積跌到了最低谷,當時花卉供應商能用于栽培生產的風信子栽培種只有五十幾個。幸運的是,一位叫阿倫(Alan Shipp)的農場主正努力設法改變現狀,他正收集和培育所有的風信子栽培種,研究沒有命名的品種,并努力擴大風信子的應用范圍。他是當今世界上唯一一位能供應種類繁多的維多利亞時期風信子栽培種的花卉供應商。
1997年3月,一封意外的信給阿倫帶來了一些頗為重要的信息,這封信來自立陶宛的維爾紐斯花卉研究站負責人麗塔(Rita Riziulyte)小姐,她告知阿倫他們研究站收集保留了大約60個風信子栽培種。阿倫后來知道其中有38個是他沒有收集到的品種,有些品種甚至是在西歐已消失了50多年的品種。在這60個品種中有些是風信子國際品種登記機構有記載的品種,其它沒有登記的品種在18-19世紀的品種目錄文獻中也能查到一些,其中最令阿倫震驚的是一個叫“太陽花”(Sunflower)的品種和一個神秘的黃色重瓣花的品種。
風信子很容易種植,種植時只需要提供充足的光照。在春天的花園中,風信子的花色和香味所產生的裝飾效果是許多花卉所無法比擬的。

無論是名字、香氣還是外形,水仙花總自帶一股仙氣。花朵如仙子的羅裙般輕盈脫俗,花間還透著點點幽香,典雅高貴。常生長在水中這一特性,更突出了水仙花柔弱純潔的氣質——惹人憐愛,又無俗媚之感。
黃庭堅在《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中寫道:凌波仙子生塵襪,水上輕盈步微月。是誰招此斷腸魂,種作寒花寄愁絕。含香體素欲傾城,山礬是弟梅是兄。坐對真成被花惱,出門一笑大江橫。
從此,水仙又有了“凌波仙子”的雅號。然而,早在六朝時因為水仙的鱗莖生得頗像大蒜,故六朝時稱水仙為“雅蒜”;宋代時又稱其為“天蔥”。但水仙之名是如何得來的?有人說,最早水仙被寫作“水鮮”,因為它得水而鮮活。后世以“仙”取代“鮮”,更得神韻。
這么有詩意、有歷史的花兒,很多人肯定會以為它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植物,其實不然。中國水仙的原種為唐代從意大利引進,是法國多花水仙的變種,在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栽培歷史了。
最早記載水仙傳入中國的可靠文獻是唐代人段公路《北戶錄》中的一段文字:“孫光憲續注曰,從事江陵日,寄住蕃客穆思密嘗遺水仙花數本,摘之水器中,經年不萎。”是說寄居江陵的波斯人穆思密贈送給孫光憲幾棵水仙花。孫光憲是晚唐五代花間派的重要詞人,而江陵相當于今湖北荊州。因此大致可以肯定,中國水仙的確是由外國傳入的,時間在五代或稍早一些的唐末,首傳地點有可能就在湖北荊州一帶。
水仙傳入荊州后,就首先在這一地區種植傳播開來。到了南宋,水仙的傳播就更為廣泛,元明清時期,水仙的種植范圍進一步擴大。如今,水仙栽培分布多在東南沿海福建、浙江、上海等省市,另武漢、北京、西安和云南、四川等省市也見有栽培報道。野生水仙主要分布在閩、浙沿海諸島。
特別要說的是,水仙雖美的清新脫俗,但要注意,水仙的鱗莖內含有拉可丁,誤食會引起腸炎、嘔吐,葉和花的汁液能使皮膚紅腫。


“芍藥”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詩經》中的《國風·鄭風·溱洧》“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可見,千年之前,溱、洧河畔年輕男女云集他們賞景嬉鬧,互贈芍藥將小心思都放進清新婉約的花瓣中,多少美好的愛情便始于一枝芍藥。
芍藥,花中宰相,春末開始綻放,初夏最為繁茂,又被世人封為“五月花神”。因自古就作為愛情之花,現已被尊為七夕節的代表花卉。
它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藥用,稱“白芍”,種子含油量約25%,供制皂和涂料用。李時珍曾盛贊芍藥:“芍藥,猶綽約也。綽約,美好貌。此草花容綽約,故以為名。”可見,芍藥的名字可能來自“綽約”一詞的諧音。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芍藥又得名可離、離草、余容、嬌客、犁食、婪尾春、解倉、冠芳等。
我國到底是何時開始栽培芍藥很難確定,根據《古琴疏》所說:“帝相元年,條谷貢桐、芍藥,帝命羿植桐于云和,命武羅伯植芍藥于后苑。”認為中國的芍藥栽培始于夏代。但《古琴疏》是宋代虞汶明編寫的,所以這種說法并不可靠。戰國時期,屈原的《離騷》中有“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有人認為留夷即芍藥。也有學者考證,漢時長安地區就有栽培芍藥。花卉史研究表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宮苑中栽培觀賞芍藥就常見,南北朝時期的姚察在《建康記》記載“建康出芍藥極精好。”《晉官閣名》記有:“暉章股前,芍藥花六畦”。盡管中國的芍藥栽培很早,但早期都是以觀賞、美化為目的,并沒有大規模的商業種植。真正大規模的商業種植大概開始于唐代之后的江南地區。唐代一些久居揚州的詩人如張祜,杜牧,盧仝、崔涯、章孝標等,在詩文里一字未提揚州芍藥,說明唐代時揚州芍藥大概還未興盛。
倒是在唐滅亡后,中原混戰,中原牡丹等花卉栽培衰落,但江南地區牡丹、芍藥等花卉的栽培卻承唐代遺風興盛起來,而江南的水土氣候應更適宜芍藥的生長,以致后世常將“洛陽牡丹,揚州芍藥”并稱。
北宋初年,芍藥被人工大規模栽培,估計相當部分用于藥用,這跟當時朝廷重視醫藥或有關系。當時的真州、揚州已成為中國芍藥栽培的中心,栽培范圍波及江淮廣大地區。雖然揚州是最早栽培芍藥并以此聞名的地方,從宋至明代都是藥用芍藥的產地,但沒有成為現代藥用白芍的主產區,芍藥栽培也在清末衰落。
在清代,安徽毫州已經種植單瓣花的芍藥專供藥用,與觀賞芍藥分別種植。芍藥于18世紀中期被引種到英格蘭,并培育出很多當地普遍種植的園藝栽培種。
牡丹與芍藥皆是花中貴裔,牡丹花王,芍藥花相。但在唐朝以前,牡丹還只是碌碌無名之輩,最初依芍藥而得名“木芍藥”,直到后來遇到武則天才開始繁盛起來,逐漸被推崇至“國色天香”的地位。唐代詩人劉禹錫有詩云: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在唐代,其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與草本植物芍藥不同,牡丹是落葉灌木。因此,在很多文人騷客眼中,老枝木質的牡丹比芍藥更具“骨格”。另外,牡丹的花期比尋常春花更晚,這樣的遲開又被贊為“不爭、端莊大氣”。
牡丹之名如何得來,估計還是跟花色與生長習性有關,李時珍曾解釋過:“牡丹以色丹者為上,雖結籽,而根上生苗,故謂之牡丹。”單字“牡”的意思是“雄性的”,牡丹的“牡”則意在“根上生苗”,也就是繁殖可不需要種子。“丹”字則是說牡丹中紅色為主、為上品。民間還有傳說:“鳳之精謂之牡,凰之華謂之丹”,這種解釋則是反映了牡丹在百花中的地位。
牡丹之所以在中國人心目中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其實也有很深的歷史情結。牡丹原產于中國,最早出現在長江、黃河流域。
從南北朝時期牡丹開始由野生變為專門養殖以后,牡丹就成為了一種觀賞性植物。在之后的這一千多年時間內,隨著牡丹在名人詩詞和畫作中出現的越來越多,它在國人心目中“花王”的地位也越來越穩固。
唐朝初代到后唐的五十年時間內,牡丹種植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據宋《清異錄》記載:“后唐莊宗在洛陽建臨芳殿,殿前植牡丹千余本,有百藥仙人、月宮花、小黃嬌、雪夫人、粉奴香、蓬萊相公、卵心黃、御衣紅、紫龍杯、三支紫等品種”。
且唐朝種植牡丹范圍廣泛,牡丹大片盛開時,更襯托了大唐盛世的繁榮昌盛,周敦頤的《愛蓮說》中也證實了這一點,即“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由此推出唐朝時期人們對牡丹的喜愛程度。
宋朝以后,牡丹的移植與培育技術更加成熟,牡丹的栽植也從唐朝的都城長安轉移至宋朝的都城洛陽,也因此契機,洛陽城有了“洛陽牡丹甲天下”的美譽。宋朝時牡丹的種植規模也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據記載當時的牡丹品種就已經多達169種,種類樣式繁多,美輪美奐。
發展至今,對牡丹的研究不僅僅涉及植物學和生物學領域的知識,逐漸擴展為在地理學、園藝學、民俗學及文學藝術中,成為一個獨特的研究領域。作為中國歷史由來已久的固有花卉,牡丹是當之無愧的百花之首。

茉莉花,很可愛的白色花朵,在花開的季節,走在車水馬龍的街上,總會看見挑著竹籃吆喝賣花的老婆婆,走近前,會看見一捆一捆短小的茉莉花,多是綠色的葉子,花兒含苞未放,正等著某一個人把它帶回家。
茉莉花的地位一直不算高,“中國十大名花”里沒有它,但小小的花,卻有著非一般濃郁的馨香。雖然在花草界里存在感比較低,但在我們的生活飲食中它的地位可不低,是著名的花茶原料及重要的香精原料。宋代人江奎算得上是茉莉花的知心人,他在《茉莉花》中這樣寫道:靈種傳聞出越裳,何人提挈上蠻航。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間第一香。
根據漢朝《史書》記載,茉莉花最早起源于古羅馬帝國,漢朝時期,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到達古波斯、天竺,到了印度后成為佛教圣花,之后隨印度佛教傳到福州。
茉莉之名如何得來,據李時珍考證:“茉莉在《草木狀》作末利,《洛陽名園記》作抹厲,《佛經》作抹利,《王龜齡集》作沒利,《洪邁集》作末麗。蓋末利本胡語,無正字,隨人會意而已。楊慎《丹鉛錄》云∶《晉書》都人簪柰花,即今末利花也。”《廣群芳譜·花譜二二·茉莉》中也寫道:“茉莉一名抹厲,一名沒利,一名末利,一名末麗,一名抹麗。原出波斯 ,移植南海。”
關于茉莉花到底怎么傳入中國的尚有爭議,難以定論。但是從史籍的記載中不難看出“茉莉”一定是外來詞的音譯,這兩個字專門為此花而造,相輔相成,貼合了茉莉花小而美的特點。
除了和“茉莉”音相似的名稱,茉莉還有素馨、香魂等別名,也不難看出,對中國人而言,茉莉花的香氣真的很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