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城

【摘要】目的 觀察腰椎間盤突出癥MRI與CT診斷的應用效果。方法 納入本院2018年5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n=100)為研究對象,根據入院時間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n=50)。對照組給予CT診斷檢查,研究組給予MRI診斷檢查,對比兩種檢查方法診斷效果。結果 研究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椎間盤脫出、椎間盤游離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MRI臨床運用效果顯著。不過,CT有費用少、檢查迅速的優勢,需要結合患者具體情況選擇檢查方法,確保診斷精準性。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MRI;CT;椎間盤膨出;椎間盤脫出
【中圖分類號】R4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15..01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脊柱疾病,腰部扭傷或重物壓力導致患者椎間承受壓力較大,腰椎間盤纖維破損,是由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與馬尾神經引起。臨床癥狀為:腰腿痛,給患者生活帶來嚴重影響。臨床診斷中,影像設備已經成為診斷該病的重要依據,但不同設備診斷效果不同。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我院2018年5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n=100)為研究對象,根據入院時間分為研究組(n=50)與對照組(n=50)。
對照組:男(n=20),女(n=30),年齡41~85歲,平均56.1±8.1歲。患病時間3個月~3年。
研究組:男(n=25),女(n=25),年齡42~88歲,平均55.2±8.4歲。患病時間2個月~4年。研究對象對比無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CT檢查。具體方法:64排螺旋CT,掃描參數層厚3 mm,層距1 mm,256 mm*512 mm矩陣。機架傾斜-30°~+30°,確保掃描層與椎縫隙平行。保證掃描層面和患者椎間隙中心線平行,注意觀察患者椎軟組織窗與骨窗。
研究組:MRI檢查。檢查過程中快速SE序列T2WI掃描,矢狀面和橫斷面掃描。
1.3 觀察指標
對比CT與MRI對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效果。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統計軟件版本為SPSS 22.0,用(x±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以P<0.05認為本次研究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研究組椎間盤膨出(2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30例)、椎間盤突出(20例)、椎間盤游離(31例)檢查結果高于對照組,分別為:10例、15例、9例、20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 討 論
由于腰骶椎連接處承載荷載較大,增加損傷發生率[1]。CT檢查便于掌握患者神經根、硬膜囊、突出物伴發征象。同時經濟投入少,檢查結果迅速,掃描方法簡便。不過,在椎間盤游離診斷方面存在抑制性[2]。而MRI檢查對軟組織分辨力較高,但對骨性結構分辨水平不及CT,檢查成本高。因此,臨床診斷時需結合患者實際情況保證結果精準性,降低患者經濟壓力。
本研究中,研究組椎間盤膨出、腰椎間盤突出癥、椎間盤突出、椎間盤游離檢查結果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總體來說,CT與X線具有放射性,不利于患者身體健康[3]。因此,在選擇CT檢查時需注意患者耐受力。MRI檢查對患者無放射性,具有檢查安全的特點,不過檢查時間較長。MRI多序列與全方位成像檢查可以提升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準確性,掌握椎間盤有無游離及椎管內結構。不同檢查方法各有優勢,亟待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選擇[4]。
綜合分析,MRI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檢出率較高,現已在臨床中得到了廣泛應用。而CT費用低、檢查迅速。兩種檢查方法可聯合運用,可以更好的提高診斷率,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提供準確依據。
參考文獻
[1] 陳 明,王艷芹,呂培敬.MRI和CT在腰椎間盤突出診斷中的應用效果比較[J].中國CT和MRI雜志,2017,15(6):142-144.
[2] 楊志強,袁 牧.椎間盤突出的MRI與CT診斷價值的臨床對照分析[J].中國CT和MRI雜志,2017,15(2):131-132.
[3] 周 斐.MSCT與MRI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比較研究[J].中國CT和MRI雜志,2018,16(12):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