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珊

在幸福苑小區樟樹街住了20多年后,72歲的陳光明最近又養成了一個新習慣:晨起鍛煉、茶余飯后他總愛到樓下的鄰里公園逛一逛。這個兩百來平方米的小公園以前是一片雜草叢生、蚊蠅飛舞的荒地,在2019年的老舊小區改造中脫胎換骨成了樹木蔥郁、小徑曲折的休閑場所。
變化并不止這些。在過去的半年里,鄞州區東柳街道幸福苑小區幾乎無時無刻不在“微調”之中。漏水的屋頂補好了,雨污分流了,樓道粉刷了,智慧門禁裝好了,綠化和娛樂場所增加了……“這么多年來,小區居民最為頭疼、最期盼改變的幾個問題一次性都解決了,小區環境也煥然一新,面子、里子都有,住著讓人心情大好。”陳光明笑著說。
/改造前期做“加法”/
幸福苑小區建成于1996年,共有住宅67幢,住戶2834戶、居民7000多人。作為有著23年歷史的高齡小區,隨著年齡的增長,“老齡化”問題日漸突出。“屋頂漏水、管網破損堵塞嚴重、樓道昏暗雜亂、居民活動場所設施破舊,都是困擾居民多年,也是居民反映最強烈的地方。”幸福苑社區黨委書記徐健麗說。
2019年年初,幸福苑小區改造被列入當年寧波市民生實事工程項目之中。
“既然是民生實事工程,就要民意指路。”鄞州區住建局的相關負責人說。在前期調研過程中,鄞州區發現因為政府部門工作條塊界限和職能分割的問題,老舊小區在以往的改造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今天刷墻,明天挖路,后天鋪管道”等重復施工的情況,這也是老百姓詬病最多的地方。于是,鄞州區在全市率先提出了老舊小區“最多改一次”。
“最多改一次”需要整合涉及居住區的各類更新項目,統一規劃、統籌建設,做到一次性立項、一次性審批、一次性完工。為讓這項工作推進得更為順利,2019年5月,鄞州區出臺了《關于開展社區更新項目(資金)整合工作實施意見》,以文件的方式協調各部門力量和資源,這在全市也是首次。
“最多改一次”的核心目的是要借改造契機,將居民意見最大的問題一并解決。因此,改造前期多做“加法”,充分了解居民需求是極為重要的一環。
在改造正式啟動前,幸福苑社區黨委先后召開黨員代表大會、居民代表大會研究小區改造事宜,并組織小區黨員、樓長、居民代表等,參加改造方案意見征求會,由居民自主決定改造項目內容。
改造前期,幸福苑一共收集了1000余條信息,居民關注度較高的是房屋漏水、管道疏通、安裝電子防盜門等問題,其中還涌現了不少“金點子”。比如,給獨居老人家里安裝煙感噴霧就是社區居民李偉杰提出的。“我們社區一共有40多名獨居老人,人年紀大了記性就不好,有時候煮著東西人卻走開了,一旦發生火災后果不堪設想。”情況也的確如此,2019年9月,小區就發生過一起火災。這個建議一提出,就被社區采納了。
2019年6月,幸福苑的改造圍繞著居民最為迫切的需求展開。鄞州住建局的相關負責人稱,以居民“點單”的方式確定改造項目,讓老舊小區改造從“要我改”轉變為“我要改”,在充分發揮居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同時,也保障居民的知情權、選擇權、參與權、監督權,體現的是一種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的理念。
/立項施工做“減法”/
改造前期做“加法”為的是項目立項和實施階段更好地做“減法”。對于這一點,明樓街道民安小區的改造體現得更為突出。
明樓街道民安小區是鄞州區第一批老舊小區改造的試點小區。經過近一年的施工,如今整個小區面貌煥然一新,如同剛交付不久。
這次改造是全方位的,不僅外立面粉刷、屋頂防水、樓道粉刷、市政道路建設、雨污分流等一些基礎改造項目完成了,還充分結合群眾需求和小區實際,對涉及房屋安全的墻面空鼓、鋼筋銹脹、屋頂檐口脫落等問題進行整改,對小區內的配電房、水泵房、電瓶車充電點、車棚電線、室外飛線等進行全方位改造升級,并為日后可能發生的改造預留了空間。
比如,小區每一個路口處,地下都預埋了一根過路管,就是考慮了后續線路的更新問題,避免出現破拆路面的情況;居民樓的北立面外墻也預留了一根污水立管,是針對居民廚房原有污水管老化情況所做的預案,事實上這根污水管完工后就立刻被啟用了;將樓道蛛網般的飛線收納進橋架后,橋架內還為日后的各種通信電線都預留了空間……
“改造中,我們盡可能地將各部門涉及社區的改造項目都整合在一起同步進行。”民安小區改造項目負責人郭立暉說,像民政部門牽頭的社區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住建部門牽頭的老舊小區改造、雨污分流、截污納管,綜合行政執法部門牽頭的社區公廁建設、垃圾房建設,殘聯牽頭的無障礙設施建設,經信部門牽頭的“多網融合”工程等等,都在這次改造中一并完成。
“這個過程雖然曲折,但結果十分值得。”郭立暉說。2019年三四月份改造剛開始時,來街道反映情況的居民多是講問題,但到工程收尾時,小區里常有大爺大媽拉著他的手,夸政府工作做得好。改造完成后,不少搬出去的居民都回遷了,小區的房價也漲了,讓附近幾個小區居民十分羨慕。
/改造成效變“乘法”/
鄞州住建局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老舊小區“最多改一次”解開的不僅僅是老舊小區改造的大難題,還打開了社區品質提升的新大門。
自鄞州區開展老舊小區改造以來,共計9個小區通過評選競爭入選項目庫進行改造,涉及總建筑面積88.14萬平方米,共9952戶。全區已累計清理裝潢垃圾雜物2萬余噸,清理亂涂寫樓道1萬余個,修補綠化8萬平方米、路面3萬平方米,修葺墻面3萬平方米、屋頂2萬平方米,修復設施2600余處,清理取締車棚車庫違規租用1600余間。
這個過程中,鄞州區的很多小區還把難點改造成了亮點。演武社區把從衛生死角清理出來的廢舊輪胎、僵尸自行車、廢舊家具等雜物,通過噴漆、造型等設計制作成景觀小品;黃鸝新村探索“政府補貼、居民不掏錢、第三方投資運營、以門養門”的建設模式,開啟了白鶴街道1902個樓道的防盜門換新之旅;孔雀小區率先在全省試水老小區物業專項維修資金補繳工作,給“生病”的房屋準備了“養老金”;碧云天等小區將“退紅空間”改造成無感支付、快捷進出的智慧停車場……這些探索都為老舊小區改造提供了可貴的經驗。
“下一步,鄞州區還將調動廣大居民參與管理的主動性、積極性,做好改造的后半篇文章,構建起‘政府監管+社區管理+居民自治的管理格局,推動老舊小區品質得到真真切切的提升和改善。”該負責人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