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建宣
老舊小區改造,百姓關注,政府重視,已成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實事工程。當前,全國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開展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寧波已先后兩次入選全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試點省和試點城市,在前幾輪改造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經驗,也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做法。當前,寧波正有序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三年行動,眾多老舊小區居民有望告別街老、院老、房老、設施老、生活環境差的“四老一差”困境。
老舊小區改造,是好事、是實事,但要把好事辦好、把實事辦實并不容易。當前老舊小區改造工作面臨一系列困難和挑戰。首先是“多數”與“少數”協調不易。老舊小區改造是一個典型的大同小異的民生項目,大方向相同、小意見不同。工程本身不復雜,難的是小區居民的意見統一。這就需要社區具有較強的組織動員能力,做大量耐心細致的群眾工作。其次是“面子”與“里子”難統一。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強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做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老舊小區改造除了要關注“面子”問題,提升小區顏值,更應該關注城市“里子”問題,以老舊小區改造為重要抓手,統籌推進城市有機更新,不斷提升城市效率,帶動城市經濟發展和轉型。最后是“硬件”與“軟件”不兼容。老舊小區除了硬件陳舊的問題,最難的還是物業管理滯后帶來的服務缺位問題。目前,老舊小區的物業管理基礎總體上還比較薄弱。據統計, 目前寧波2000年前交付的老舊住宅小區共699個,實施物業服務管理的只有316個,覆蓋率僅為45.2%。如果小區改造好了,后續管理沒有跟上,或者管理不到位,改造成效就很難保持。
如何更好地推進老舊小區改造,筆者認為應努力實現以下“三個轉變”。
首先是從“政府包辦”向“共同締造”轉變。當前不少民生項目之所以費力不討好,問題主要出在政府大包大攬,群眾的參與度低。居民對該盡的義務責任沒有盡到,對成果的來之不易也沒有切身感受。鄧小平同志講,實際上群眾參與的事情,即使遇到困難,即使有的搞錯了,他們也能忍受、很少埋怨;相反,實行命令主義,搞對了群眾也不滿意。所以,老舊小區改造一定要深化“共同締造”理念。老舊小區“共同締造”不能簡單地等同于共同出資,而應該包括“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五個層面。在改造過程中,應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干不干”讓百姓定,“干什么”讓百姓選,“怎么干”讓百姓提,“干的過程”讓百姓參與,“干得好與壞”讓百姓評;充分發揮群眾作用,把群眾組織發動起來,通過群眾去做群眾的工作,協商協調好不同意見;充分體現群眾參與度,把主動配合小區環境整治、群眾參與度高、改造意愿強、建立長效管理機制的小區,優先列入改造計劃。
其次是從“點上修整”向“有機更新”轉變。應以老舊小區改造為契機,探索建立存量資源整合利用機制,實現片區服務設施、公共空間共建共享,推進城市更新發展。建立片區化改造規劃機制。在全面調查摸底的基礎上,立足全市發展戰略、區域開發、產業布局、城市風貌等要素,劃定老舊小區片區化改造單元,通過改造單元統籌整合各專項工程,落實公共要素配置要求,推進成片連片改造,實現各項改造內容的空間融合和時序銜接。制定完善扶持激勵機制。通過拓寬融資渠道、創新激勵扶持政策等,吸引社會資本和民間資本參與片區化改造,形成政府、市場、居民多元參與機制。明確片區化改造市級財政資金獎補保障措施,研究制定老舊小區片區化改造的規劃管控要求、存量土地資源利用和建筑風貌管控的相關政策,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托幼、助餐、教育等社會服務功能業態建設。建立完善工作推進機制。明確市區兩級責任分工,以片區改造項目為基礎,構建全市統一的工作推進機制,建立相關職能部門聯合會審制度,形成“一次立項、統一審批、分工協作”的項目推進機制,實現片區項目更新計劃的空間統籌和時序銜接。
最后是從“單純改造”向“長效善治”轉變。寧波應以老舊小區改造為契機,全面提升城市基層治理水平。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健全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寧波應通過老舊小區改造,建立起社區治理新模式和長效管理新機制,健全基層社區這個最基本的社會治理單元,為整個社會治理、城市治理提供助力。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建立起由社區黨組織牽頭,社區居委會、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共同參與的協同機制。不斷提升物業管理水平,堅持建管并舉,把改善物業管理作為老舊小區改造的必要內容,在啟動改造時同步確定小區管理模式、管理規約,實現改造一個、物業管理跟進一個。對于一些體量比較小的老舊小區,可以探索實行物業公司打包連片、區域性管理模式;對于沒有物業管理的小區,要通過引入專業物業服務企業或實施居民自治管理、準物業管理等方式,健全老舊小區管理各項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