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2020年是中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年,貴州省經過多年努力即將摘掉貧困的帽子。黨中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部署,貴州農村特別是少數民族聚集的農村地區建設面臨新的機遇,從精準扶貧攻堅戰的經驗來看,類似“多彩貴州”為主的文化品牌成為實現全民小康的重要推手,創造著重要的經濟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在這樣的歷史語境中,要實現民族文化自信、民族自強、民族自豪文化傳承理想,涵蓋民族人文景觀、民族手工藝、新媒體傳媒等領域的專業人才即是地方民族院校美術專業的培養目標。以培養地方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地方民族院校美術專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關鍵詞:鄉村振興;貴州;地方民族高校;美術專業;發展機遇
一、“鄉村振興”中對于鄉村文化的重要論述
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對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作了全面具體部署。這標志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全面開啟。《意見》指出:鄉村振興以實現農村美為最終目標,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是衡量鄉村振興建設階段性成果幾個關鍵時間節點的重要標準。《意見》尤其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對鄉村文化的建設提出了重要意見,鼓勵文化工作者投身鄉村文化建設,深入挖掘鄉村特色文化符號,盤活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之路。
貴州省委省政府下發的《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指出啟動實施“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小康行動升級版,在此之前,貴州省政府還下發了《關于建設多彩貴州民族特色文化強省的實施意見》,結合兩者能看出,貴州省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把民族民間文化當作了重要的抓手,堅持貫徹落實“留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堅持保護好民族民間文化的基礎上通過實施“整體性保護”“活態保護”“生產性保護”等方式來促進合理適度開發。通過文化利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最終達到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二、鄉村振興背景下
貴州地方民族院 校美術專業的機遇
正如徐靜發表在2016年1月5日《貴州日報》的《貴州文化走上扶貧開發的主戰場》中預期的一樣,貴州文化已經全面走上了扶貧開發主戰場。
貴州的民族民間文化在精準扶貧戰役中在重視保護的前提下得以發展創新,民族村寨、民族手工藝、民族民俗與鄉村旅游的相互交融呈現井噴態勢,帶動了貧困人口脫貧奔小康。荔波縣依托世界自然遺產和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打造的鄉村民宿項目助推“農文旅產業”深度融合,著力提升美麗鄉村的“顏值”和“氣質”;獨山縣影山鎮翁臺村攜手“野奢酒店”品牌樸語集團,結合當地獨特的地形和自然條件打造了升級版奢華山景別墅——樸語山居,入選“中國十佳網紅民宿”;三都縣亙藍母圖布藝公司通過蠟染這項苗族的民間技藝使得該公司每年有近800萬元的訂單加工,帶動了當地蠟染傳承人及從業者就業,促進了貧困增收;三都縣馬尾繡是水族獨特的“非遺”技藝,目前從事馬尾繡產業的企業近30家,通過馬尾繡旅游產品制作的整個生產鏈帶動超萬人從事馬尾繡產業。
事實證明,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利用民族村寨、傳統建筑保護與發展等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等促進鄉村振興,既能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又能對鄉村振興起到推動作用。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地方院校的美術教育應順應時代發展,培養與之相適應的美術人才。美術人才的培養一方面可以充實壯大民族地區的美術教師隊伍,另一方面對本地區的民族民間手工藝的價值提升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此外,還能美化民族地區的人居環境,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隨著鄉村振興、美麗中國的進一步推進,民族地區美術專業化人才隊伍缺口還很大。農村市場還有待進一步打開,民族文旅融合還需要進一步提質升華,這就為地方民族院校的美術專業建設帶來了機遇,同時也應該看到危機。截止2018年,全國共有普通高校2663所(含獨立學院265所),比上年增加32所。其中,本科院校1245所,比上年增加2所。面對如此眾多的高等院校數量,地方院校要把握時代機遇,做大做強,突出辦學特色,才具有核心競爭力。
三、鄉村振興背景下
對地方民族院校美術專業教學的建議
地方民族院校培養的不是學科型、學術型、研究型人才,而是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以服務本地區社會需要為目標。高校應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重視學生的應用能力培養。
鄉村振興下的藝術教育絕非簡單藝術理論與繪畫技巧的傳續,應該是一種符合現代人審美品位的方式方法,重新詮釋和利用民族民間文化進行鄉村振興建設,使傳統民間文化具有新鮮活力和市場開發潛力,在新時代創造經濟價值。
如何利用本地區民族民間文化、鄉村文化培養高素質鄉村文化人才使得本地區農村實現可持續發展,使地方民族院校搶抓機遇,實現美術人才培養跨越式發展,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將地方民族民間文化融入教學,深挖地方世居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凸顯辦學特色
將地方民族文化引入教學早已在各個地方民族院校普及,但是在深挖民族特色文化上還有欠缺,貴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省份,各民族藝術文化資源豐富,生活習慣宗教信仰也千差萬別,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特定的人居環境。“三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居住在平壩地區的布依族和身居高山峽谷的苗族因不同的生活習俗造就了不一樣的民族文化,他們的傳統民族藝術異彩紛呈。在教學中,要深挖本地區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并梳理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脈絡,使學生了解本地區少數民族文化藝術所代表的象征性含義,提高研究民族文化的能力素養,掌握本地區少數民族的手工藝技能,增強本地區少數民族文化符號在藝術創新能力方面的運用,提高民族文化元素的藝術創作能力,訓練靈活運用本地區民族元素進行創作的能力。
地方民族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學科建設等大都延續省直高校的方式方法,教育的同質化非常嚴重,衡量地方高校的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標準非常單一,地方院校要增強核心競爭力,提高社會認知度,必須在辦學特色和服務地方的水平上下功夫。深挖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是地方民族院校凸顯區位優勢的有效途徑。如將黔南地區獨有的水族、布依族、瑤族、毛南族和待識別民族饒家等民間傳統文化進行整理發掘,并引入課堂,就能夠與其他地方院校在教學上有所區別。目前,雖然整理世居少數民族文化的工作非常繁瑣,但將世居少數民族文化在高校課堂進行傳承是地方民族院校特色課程建設的必經之路。
(二)把課堂開進村寨,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地方民族院校要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應用型高校的轉型就要鼓勵教師和學生積極參與到民族鄉村振興中來。美術專業相對其他學科更強調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因此鼓勵教師把課堂設在田間地頭。
1.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優化教學結構,合理地調整實踐類課程的比重,改進以往對教師和學生的考核方式。
2.通過學校建立在民族村寨的實驗實訓基地,把相關的美術課堂建立在村寨,把相關的教學目的直接對標民族“三農”問題,按照鄉村振興的整體要求開展科研教學活動。通過開展科學深入的實地調查,教師學生了解民族村寨在鄉村振興中遇到什么實際的問題,民族文化可以從哪些方面解決鄉村建設中的問題,通過小組討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最后由市場決定哪種方案更合理可行。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學生才具備有真正解決問題的能力。
3.鼓勵教師帶領學生通過申報各種類科研課題圍繞鄉村振興進行研究,著重訓練師生運用民族文化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尤其是掌握解決問題的規律。
把課堂開進村寨,實事求是地開展教研,聯合企業共同進行教研活動,把市場急需解決的問題直接作為教學的內容進行攻關,切實實現產學研一體化。地方民族院校通過對當前“三農”問題的總結,依據國家政策走向,把握市場的先機,對今后“三農”問題的發展趨勢做出理性的預判,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努力提高地方民族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凸顯地方高校的辦學優勢。
(三)引導學生圍繞民族地區進行就業,實現人生價值,提高地方院校畢業生就業率
首先,地方民族院校的生源主要來自本地區,學校引導學生圍繞家鄉就業首先有利于就業率提高,學生就業率提高會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擴大學校的辦學聲譽,從而突出學校的辦學特色,有利于地方民族院校的進一步發展。
其次,民族地區院校學生圍繞家鄉就業,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傳承,進一步增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目前鄉村的空心化問題比較嚴重,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留守老年和兒童較多,人口流失會引起少數民族鄉村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秩序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嚴重制約著農村的良性發展,學生回鄉就業有利于民族地區城鄉人口的平衡發展,改善和提高民族地區農村人才結構和素質,為民族鄉村注入新的活力,為民族地區農村發展提供新思維,拓展現代化農業,促進農村產業化調整,也使得民族民間手工藝和“非遺”技藝后繼有人。
最后,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農村尤其是民族地區的農村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也為民族地區院校的學生提供了更大的舞臺。民族地區學生回鄉就業,既避免了大城市巨大的就業壓力,也是體現奉獻家鄉的主人翁意識,“下基層,到基層工作,才能使人更快成長起來,基層的經驗,無論以后走到什么崗位,都將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正如李克強總理教導的一樣,民族地區學生回鄉就業,無法割舍的故土情結使其更有歸屬感,更能讓青年學子青春無悔展示個人才華,實現人生價值。
四、結語
地方民族院校應該進一步做好民族民間美術人才的培養,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搶抓鄉村振興的大好時機,傳承好民族民間藝術的同時,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通過美麗鄉村的建設實現美麗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徐靜.貴州文化走上扶貧開發的主戰場[N].貴州日報,2016-01-05(010).
[2]徐中春.貴州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路徑選擇與對策研究[J].知行銅仁,2015(2):41-44.
[3]周慶偉,熊愛琳.基于貴州民間藝術的高校美術教育新思路[J].美與時代(中),2019(1):90-91.
[4]楊紅梅.新時代高等藝術教育的歷史使命[J].四川戲劇,2018(9):178-180.
[5]沈萬根.民族高校參與民族地區農村精準扶貧過程中的問題及對策[J].民族教育研究,2018(3):27-32.
[6]崔國富.以地方高校結構性改革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9(3):4-5.
作者簡介:馮果,黔南民族師范學院美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版畫、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