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成為新時代我國全面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11月1日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民營經濟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我國民營經濟正面臨歷史上首次大規模集中傳承的重大挑戰。代際傳承是摧毀民營企業最強大的單一因素。未來十年我國將面臨歷史上首次民企大規模集中傳承的重大挑戰。根據美國的數據,只有不到40%的企業能夠成功傳承到二代,傳承到三代的不到13%。由于獨生子女選擇有限、接班實業意愿不足、傳承與轉型升級疊加等多重因素,我國民企傳承成功率預計比美國更低。即使按美國數據進行樂觀測算,我國2700萬家民企中可能有超過60%即1600萬家在傳承過程中消失。上千萬家民營企業的生死存亡,可能影響上億人的就業、數萬億元的稅收,并且帶來經濟增長、社會穩定等一系列重大風險,從而將成為影響國家經濟安全的“灰犀牛”。
信托和基金會等制度安排是民企傳承最重要的基礎設施,為關、英、德、日等發達國家廣泛采用。同時,新加坡、開曼、澤西等離岸金融中心有明確的制度競爭戰略,大力吸引他國企業家設立家族信托。但由于民企傳承是一個新問題,我國尚無相應的頂層設計及制度安排,國內民企對于傳承的需求強烈而無法實現,只能去海外設立家族信托等架構。據不完全統計,僅2018年,在境外新設立家族信托的中國企業家其受托資產的股權價值就超過3,000億元。以馬云為例,其持有阿里股份的方式,除占其總持股的1.1%為個人持股外,其余約98. 9%均是通過海外實體持有的,包括離岸家族信托(62.7%)、海外慈善基金會(18.1%)、開曼控股公司(12.6%)等多種形式。股權意味著企業的終極所有權與控制權。以控股股權為信托財產的家族信托或慈善信托設立在國外,而旗下實業企業運營在國內,這可能成為影響國家經濟安全的“黑天鵝”。
對企業而言,信托與基金會等制度安排有助于實現產權保護,促進民企投資發展,從世界各國實踐來看能夠發揮保護產權穩定、隔離產權風險、防止產權分散、規避后代爭產、保護家族隱私、避免子女揮霍等多重功能,因此被全球企業家廣泛使用。使用家族信托的著名案例包括比爾·蓋茨、洛克菲勒、默多克、李嘉誠、康師傅等。對中國民企而言,信托作為“有恒產者有恒心”的長期制度安排,可以成為保護產權的關鍵抓手,切實有效保護企業家人身及財產安全。如果相關制度設計得當,能夠對產權實施有效保護,企業家就能真正吃下“定心丸”,卸下思想包袱輕裝上陣,激發經濟活力,促進民間投資。
對經濟而言,信托和基金會有助于提升企業治理水平,降低傳承風險,從而促進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信托實現了產權的三種屬性——收益權、控制權及轉讓權的分離,有利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在信托架構設計時,企業家能夠在專業機構的協助下對股權結構、公司治理、發展戰略等重要問題進行長遠規劃,有助于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奠定長期發展基礎。在信托設立后,受托人角色一般由金融機構擔任,專業人士的參與能夠補充某些家族后代能力與德行的不足,對不科學、不合理的決策行為進行有效制衡,從而發揮財富和資本最大的社會效用,為經濟發展更好地創造價值。與其他企業傳承工具相比,家族信托是專業化、機構化最高的制度安排,專業人士能夠協助企業更好完成代際交接,降低傳承失敗的風險。
對社會而言,信托與基金會有利于實現法治化的財富第三次分配,也是公益慈善及扶貧脫困的重要資金來源。根據歐美等國實踐,通常家族信托會設計類似“日落條款”,一旦家族沒有后人作為受益人時,信托財產將全部用于公益慈善,從而實現基于自愿基礎上的第三次分配。另外,慈善信托與慈善基金會在傳承中經常相伴同行,塔塔集團、宜家家居、愛立信、臺塑集團等世界知名企業,其頂層的控股實體就是多個慈善信托,為扶貧濟困、教育醫療、科學研究等公益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但就目前而言,我國在民企傳承中存在明顯的制度障礙,包括《信托法》《慈善法》立法缺陷、產權登記缺失、稅負過高等難點問題,導致上市公司股票、非上市公司股權以及不動產很難成為家族信托、慈善信托或慈善基金會的財產,從而無法實現民企傳承功能。由于財產的歸屬不明確、獨立性不足,很難真正實現產權保護、傳承等企業家最為關心的核心功能。如果國內不能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給,企業家在無奈之下只能依靠境外的傳承制度,這將帶來前述的“黑天鵝”和“灰犀牛”等諸多問題,將對國家經濟安全產生負面影響。
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要抓緊制定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急需的制度、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備的制度。在民企傳承的關鍵歷史節點上,國家亟需在該領域加快建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制度設計,以更好地破解民企傳承困境,弘揚代代相傳的企業家精神,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就業增長、稅收穩定,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