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兵兵 鄭一鳴 陳泉 孫飛 盧開進 王鵬程
食管癌是我國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目前國內食管癌的首選治療方案以手術切除為主[1]。盡管手術技術有所精進,術后感染管理更加嚴格且有更多抗生素應用,食管癌術后并發癥仍高達70%~80%[2],其中術后感染是食管癌病人術后預后不良的主要原因[3]。如何減輕食管癌手術創傷、減少術后并發癥、促進病人早期康復是亟需解決的問題。近年來,加速康復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廣泛應用于結直腸手術[4]、胃切除術[5]、肝臟手術[6]等領域。但食管癌手術病人的創傷較大、術后放置的管路(鼻腸管、胸管、胃管、尿管等)較多、禁食時間較長等因素,導致ERAS理念在食管癌手術病人中的應用仍較少。本文旨在研究ERAS理念在老年食管癌微創手術病人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1 對象及分組 選取2015年3月至2018年2月我院胸外科收治的老年食管癌手術病人。納入標準:年齡>60周歲,所有病人在術前均經胃鏡及病理檢查確診為食管癌。食管癌術前分期為Ⅰ~Ⅱ期(參照國際抗癌聯盟/美國癌癥聯合委員會2009年第七版分期),且無嚴重心肺功能障礙。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腫瘤遠處轉移、合并嚴重臟器功能不全、有嚴重精神障礙、免疫缺陷的病人。所有病人均采用胸腔鏡微創食管癌根治術。入組的病人共126例,其中男69例,女57例,平均年齡(68.2±8.5)歲。按照硬幣隨機法隨機分為ERAS治療方案組(研究組,n=64)和傳統治療方案組(對照組,n=62)。本研究方案報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并與病人簽署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
1.2.1 對照組:術前評估病人一般情況,告知病人圍手術期常規應該注意的事項。術前12 h給予清潔灌腸,術前禁食12 h、禁飲4 h;手術中常規采用全麻,補液量>2000 mL(未加溫);術后常規留置鼻胃管和胸腔引流管,腸外營養支持治療,待腸道通氣后(5~7 d)拔除鼻胃管,給予流質飲食并逐漸改為軟食,術后早期臥床,采用抗血栓壓力梯度泵預防深靜脈血栓。
1.2.2 研究組:病人入院即向其宣教ERAS理念,術前對病人進行呼吸鍛煉并鼓勵其咳嗽,術前評估病人一般情況,并告知ERAS治療方案及注意事項,術前不灌腸,術前禁食6 h、禁飲2 h;手術中采用全麻聯合硬膜外麻醉,術中補液量<1500 mL(液體預加溫處理);術后不常規放置鼻胃管,術后第1天經口或鼻飼流質并逐漸過渡到軟食,3 d內拔除留置的胃管,鼓勵病人術后早期下床活動。
1.3 觀察指標 術后第7天晨7:00抽取2組病人空腹靜脈血3 mL,采用肝素抗凝,離心后加入抗體,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濁度法測定體液免疫指標(IgA、IgM、IgG)的水平;同時取病人靜脈血3 mL,采用EDTA-K2抗凝,加入抗體、溶血素,離心后采用流式細胞儀分析細胞免疫指標(CD3+、CD4+、CD8+T 淋巴細胞亞群);統計病人腹脹、腹瀉、肺部感染、吻合口瘺等并發癥的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8.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病人的基本狀況比較 2組病人年齡、性別和腫瘤位置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一般情況比較
2.2 2組病人免疫學指標比較 手術后第7天,研究組的 IgA、IgG、IgM 水平以及 CD3+、CD4+、CD8+T 淋巴細胞亞群百分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 2。
2.3 2組病人住院時間及術后并發癥情況比較 2組腹瀉、腹脹、院內感染及吻合口瘺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短(P<0.01),見表 3。
表2 2組體液免疫、細胞免疫指標比較(±s)

表2 2組體液免疫、細胞免疫指標比較(±s)
注:與研究組比較,*P<0.05,**P<0.01
組別 IgA(g/L) IgG(g/L) IgM(g/L) CD3+(%) CD4+(%) CD8+(%)研究組(n=64) 1.95±0.56 11.53±1.29 1.06±0.34 67.1±8.2 38.8±4.2 28.6±4.5對照組(n=62) 1.73±0.48* 9.35±1.15** 0.92±0.28* 53.4±6.5** 28.6±2.5** 26.7±4.0*

表3 2組術后并發癥及住院時間比較(n)
食管癌根治手術是復雜的外科手術,盡管胸腔鏡微創手術已經大量應用于食管癌手術,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其手術時間長且并沒有顯著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7]。ERAS是根據一系列循證醫學證據對外科手術病人進行綜合管理,以減輕創傷、促進病人快速康復。既往關于ERAS的研究多集中在普外科領域,食管癌手術ERAS的研究較少。2016年,食管癌手術的ERAS治療有了專家共識[8],大大推動了食管癌加速康復技術在臨床上的應用。專家共識包括以下內容:(1)手術前對病人進行評估和ERAS宣教,可以增加病人配合度并參與到ERAS方案,有利于病人盡早康復;(2)食管癌手術病人不建議術前常規機械灌腸,術前禁食 6 h、禁飲 2 h 是安全的[9];(3)術中麻醉方式建議采用全麻聯合硬膜外麻醉,可以減少阿片類藥物的不良反應,預防腸麻痹,有利于麻醉恢復[10];(4)術中的液體管理也建議從開放性改為限制性,避免引起液體潴留、腸道水腫,延緩腸功能恢復和手術切口的愈合[11];(5)食管癌術后不建議常規放置鼻胃管進行胃腸減壓。研究表明,術后早期經口進食流質可促進康復,且不會增加吻合口瘺的發生率[12]。
本研究對老年食管癌微創手術病人采用圍手術期ERAS理念,術后7 d ERAS治療方案組IgA、IgG、IgM水平顯著優于對照組,與Chen等[13]的研究結果相似。IgA、IgG、IgM是免疫球蛋白的指標,反映機體的體液免疫水平。細胞免疫水平方面,與對照組相比,ERAS治療方案組的CD3+、CD4+、CD8+T淋巴細胞均明顯升高。有研究發現,CD4+T淋巴細胞及CD4+/CD8+比值的增高與食管癌病人生存期延長有關[14]。Ford等[15]研究發現,對于食管癌手術病人,ERAS治療組較非ERAS治療組總住院時間縮短,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術后再入院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本研究顯示,ERAS治療方案組與傳統治療方案組比較,術后腹脹、腹瀉、院內感染、吻合口瘺的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住院天數較對照組明顯縮短,提示食管癌手術病人實施ERAS治療方案是安全有效的,能促進病人更快康復,縮短住院時間。
老年食管癌病人圍手術期實施ERAS治療方案,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功能均有所提高,同時能縮短住院時間,可能的機制包括:(1)ERAS可以降低應激,減少對免疫系統的不良刺激;(2)避免術中低體溫,可以減輕對免疫系統的抑制;(3)縮短術前禁食禁飲時間、術后早期進食有利于改善病人營養狀態,從而避免免疫功能不良。綜上所述,外科醫生、護士及麻醉醫師共同組成的ERAS有效合作團隊,有利于食管癌病人術后早期康復,將成為外科發展的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