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璇,陳美意,錢 序,蔣 泓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上海 200032)
2020年1月20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2020年第一號公告,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納為乙類傳染病,并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1]。截至2020年4月19日,中國境內累計確診84 223例,死亡4 642例;境外累計確診2 162 068例,死亡148 065例,全球共有212(212/230)個國家和地區發布確診病例[2]。全人群對該病毒易感,目前境內最小感染者僅僅出生36小時。根據2月12日公布的疫情數據,兒童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人數約為280例,占總確診例數的0.47%(280/59 804),遠低于成人[3]。從目前臨床資料來看,確診兒童的癥狀一般較輕,在一起家庭聚集性兒童感染的案例分析中,患兒出現發熱、乏力、嘔吐、腹瀉等癥狀,其確診的父母親等成人病例均出現胸悶、呼吸困難的癥狀[4]。但是兒童感染病例的發現存在難度,主要來自患者密切接觸者的排查和家庭聚集性發病[5],一份10例確診患兒的案例報告分析顯示,患兒確診均來自疑似病例的排查[6]。為了更好地應對兒童感染新冠肺炎疫情,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在2020年2月2日發布了《關于做好兒童和孕產婦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簡稱:通知),2020年3月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UNICEF)共同編寫了《在學校中預防和控制新型冠狀肺炎病毒的關鍵信息和行動》(簡稱:行動)。
針對國內文獻,本文以“兒童”“新型冠狀病毒”“新冠肺炎”“疫情”為關鍵詞搜索了中國大陸31個省市自治區的衛生行政部門的官方網站,收集了所有與兒童相關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防控專項措施(簡稱:專項措施),31個省市自治區中發布專項措施的共有8個,共計專項文件19項[7-21],發布日期從2020年1月25日到3月18日。另外,檢索了美國、意大利、西班牙、英國等疫情高發地區的衛生部門官方網站,收集了與兒童相關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防控指南。本文以《通知》的防控框架為主,與《行動》及其他疫情高發國家發布的指南相互補充對比,綜述如下。
新型冠狀病毒平均潛伏期為1~14天[22],基本再生數R0及95%CI估計為2.2(1.4~3.9)[23]。針對其流行病學特點,國內各省市自治區均首要提出居家隔離,建議兒童應盡量不去人群密集、空氣流通差的場所,由此切斷傳播途徑。其次要保持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注意個人衛生,居室要通風清潔。廣東省和北京市對居室通風提出了確切的次數和時間建議,廣東省建議每天至少2次,每次15~30分鐘;北京市建議每天2~3次,每次至少30分鐘以上。家庭成員應該保持生活距離,避免交叉感染,出現發熱、咳嗽等疑似癥狀要及時就診。居家隔離期間,也要注意兒童合理營養,均衡膳食,科學運動,保證充足睡眠時間。內蒙古自治區專項文件還提出要求最小化帶養人數量,減小感染風險。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也提出老人及患有嚴重基礎疾病的人是感染風險最高的人群,應盡量避免他們與孩子的接觸[24]。英國衛生部發布的防控指南也明確指出公眾除了購買食物和尋求醫療幫助外都應該待在家中隔離[25]。另外,美國疾控中心發布的因疫情學校關閉期間兒童照護措施中指出兒童應經常洗手,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家長應認真觀察兒童健康和壓力狀態,落實家庭公共場所經常接觸物品表面的清潔和消毒工作,讓孩子科學運動,保持社交聯系,做好兒童的健康教育,幫助孩子持續學習[26]。西班牙和意大利的衛生部門發布的指南中也都強調了手衛生、社交距離和消毒的重要性[27-28]。
《通知》認為應充分發揮社區防控優勢,進行社區全覆蓋的摸底排查,切實做好轄區內兒童健康監測工作,動態管理,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診斷、早治療”。廣東省發布的專項文件對于兒童社區防控提出了具體要求[12]:①重點排查來自疫情地區和外地返回的兒童,全部登記在冊,由社區管理,上門監管,加強疑似癥狀的監測和上報;②社區醫生做好轄區內兒童的健康管理,全面掌握兒童信息;③加強轄區內家長、兒童的自我防護意識,提高防護能力;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疫情期間可合理調整兒童保健門診時間,開展線上咨詢、問診。
各省市自治區各級保健機構應做到嚴格值班值守,規范分診救治,落實報告制度。在疫情期間合理調整兒童保健門診和預防接種門診時間,暫停醫療衛生機構組織的親子活動、家長學校等與兒童相關的集體性活動。北京市專項文件對疫情期間的兒童預防接種提出明確指導[17]:①優先安排因疫情未及時接種疫苗的補種;②接種前,通過網絡或電話咨詢方式預約接種;③合理安排接種時間,錯峰接種;④接種時家長和兒童都要做好個人防護,與人保持安全距離,注意手衛生;⑤接種后,密切關注兒童健康狀況,如有異常,及時就醫;⑥疫情期間免疫規劃疫苗推遲接種建議可參照官網。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發布的《給兒科醫療保健提供者的信息》中也提出將面對面的常規保健項目改為線上遠程醫療,醫療保健提供者應優先保證新生兒護理和嬰幼兒預防接種(直至24個月)[29]。
按照國家衛生健康委的《通知》要求:托幼機構主要負責人是本單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第一責任人,要切實做好各項工作。各省市自治區也均強調機構負責人在開學前做好每日上報和健康宣教工作。北京市和內蒙古自治區從開園前準備,開園后防控,出現疑似或確診病例后的防控措施以及預防性消毒四方面制定了詳細的措施[10,19],內容包括:(1)開園前:①制定疫情防控應急預案;②對全體教職工進行防控知識、技能培訓;③預防性消毒;④網上教育服務與健康咨詢指導;⑤傳染病防控物資儲備。(2)開園后:①及時排查;②動態監測;③保持教室清潔,通風。(3)出現疑似或確診病例后的防控措施:①疑似或確診病例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密切接觸者排查;②規范消毒;③密切接觸者應進行14天居家隔離醫學觀察。(4)預防性消毒。另內蒙古自治區專項文件提出一日生活制度和膳食營養管理,合理科學安排學生在校時間和飲食;其次,特別地對衛生消毒和個人衛生提出了詳細要求,要求各托幼機構切實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與國內防控按照時間規劃不同的是,《行動》是從不同主體的角度給予不同的指導,分別為:學校管理人員、教職工、監護人及學生本人。其中前兩項的指導內容與國內基本相似,主要集中在健康教育、衛生、消毒等內容。但WHO指南的特色是對學生本人的疫情防控強調了學生主體的角色樹立作用,強調在自我保護、保護他人和社區健康中做一個領導者。另外《行動》也給出了一些防控的具體操作:①兒童可以邊洗手邊唱歌,從而達到推薦的洗手時長(至少20秒);②對經常洗手的兒童進行獎勵;③使用玩具來角色扮演咳嗽、發熱、不舒服等,教導孩子如何應對這些情況;④用手臂假裝成小鳥“拍動翅膀”來讓孩子具體感受應該與別人保持的距離。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發布的《仍然開放的兒童托管機構相關指南》中還指出,嬰兒和2歲以下的兒童不適合佩戴口罩,存在窒息的風險;兒童午睡的床鋪應盡可能的遠離,最好距離1.83米(6英尺)以上,并且讓同床的孩子按以頭對腳的位置睡覺[30]。對于員工管理方面,當員工開始出現不舒服的癥狀時,要保持與管理層的聯系并且密切關注自己的癥狀,同時托幼機構也要制定代班計劃,保證員工數量。
各省市自治區均強調在疫情暴發期間,要優化服務流程,落實預檢分診制度并且科學轉診。浙江省提出首診負責制,切實做好救治工作。另河南省提出要建立預警機制,制定應急預案和工作流程,加強科室協作。醫院預檢分診制具體表現為[12,14]:①兒童發熱門診(診室)要有醒目的標志,與常規門急診出入口分開,獨立設區,布局與常規門診相同,但醫務人員要有專用通道,設置隔離留觀室;②接診后,對患兒進行預檢,測量體溫并記錄,仔細詢問起病前兩周的旅游史和接觸史;③體溫正常及無呼吸道癥狀者,分流至兒童普通門診;④發熱患兒(體溫>37.3℃)預檢分診后,發現有疫區或疫區人員接觸史、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或疑似病例接觸史的,應立即轉診到定點醫療機構隔離治療,同時對接診處規范消毒;⑤經病原學監測為陽性或疑似的患兒陪同人員及密切接觸者,應按規定留觀。WHO和美國發布的指南中也明確強調了醫院應切實落實分診制度,對所有患者應保持高懷疑態度,并且采取標準預防措施[31-32]。
疫情期間應加強院內感染控制,減少家屬探望;對醫務人員全面開展新冠肺炎病例的發現與報告、醫療救治、院內感染防控、密接管理、個人防護等內容的培訓,提高防控和診療能力。浙江省提出加強重點科室和人群的管控;北京市提出加強各類醫用物資儲備。張曉波等[33]人給出的兒科質控工作的指導性意見(第一版)中,對醫院兒科疫情防控工作人員的個人防護給出了分級規定:①一級防護:工作人員在半污染區需穿工作服,戴一次性帽子和醫用外科口罩;②二級防護:工作人員在緩沖區、診室、病房進行一般診療操作時除一級防護措施外還需佩戴護目鏡(或防護面罩)、醫用防護服、雙層一次性手套和一次性鞋套;③三級防護:工作人員在緩沖區、診室、病房進行容易產生氣溶膠的操作時在二級防護基礎上將護目鏡(或防護面罩)替換為全防護性呼吸面罩或全防護性電動送風過濾式呼吸器。WHO的指南中對于醫療機構管理和醫務人員的行政措施也給出了具體的指導,強調醫務人員培訓、安全距離、消毒、手衛生和呼吸衛生的重要性[31]。
各省市自治區均強調信息化防控的重要性,借助“互聯網+醫療健康”優勢,做好健康宣教工作;醫療機構通過公眾號、微博等途徑開設網上咨詢,問診等模塊,滿足服務對象在就診預約、健康咨詢、用藥指導和報告解讀方面的需求;國家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在線公布各省份開展“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鏈接列表,方便群眾在線查詢。社會教育機構通過網絡開展早教和親子活動等,暫停線下活動。信息化防控可以與各類防控措施結合起來,使得疫情防控形成通路,達到效果最佳化。
天津市和廣西壯族自治區衛健委制定了因疫情導致兒童監護缺失的救助保護措施,內容包括:①對轄區內兒童監護情況全面嚴密排查,及時發現報告;②對轄區內不同監護缺失情況的兒童分類施策,落實監護照料[7](詳見圖1);③根據兒童不同需求精準服務,加強救助幫扶;④完善各類救助措施,切實保護監護缺失兒童身心健康。英國衛生部門提出由學校負責弱勢兒童和因父母工作與疫情緊密相關的兒童的照護工作[34]。

圖1 天津市因疫情缺失監護兒童分類照料管理指引
綜上所述,世界各地衛生行政部門針對兒童人群的特點在各防控方面制定了明確的規制。我國從居家、社區、基層醫療機構、保健機構、托幼機構、院內感控、信息防控等多方面、多層次拉起了疫情防控線,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國外主要從居家和托幼機構方面針對兒童群體制定了防控計劃。由于此次疫情正處于中國的農歷春節,所以學生都在家中,我國對于學校的防控圍繞在復學前的準備方面,而國外主要圍繞在上學期間防護。目前從已發布的文件來看國內外以及國際組織達成共識的是手衛生、保持社交距離和消毒的重要性。
國內醫院普遍設立發熱門診,可以很好的做到病患分流,但是醫院發熱門診內普通發熱患兒、疑似患兒和家長、醫務人員等混雜在一起,很可能發生交叉感染,并且很多兒童患者癥狀并不典型,為此,有專家共識提出了有關兒童發熱門診的管理指引[35];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通過設置兒童發熱流感排查區作為緩沖區域,避免由不典型的陽性病例導致的院內感染[36]。另外,徐紅貞等[37]人提出可以設立感染防護監督崗即時糾正院內各類人員的防護不當問題;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通過在門診設置入口、出口單向分流來預防交叉感染[38]。這些創新的措施都為醫院門診防控、院內感染防控提供了思路。
目前的流行病學數據顯示,我國國內的疫情已經基本得到控制,也證明了我國的疫情防控措施是有效的,值得其他國家和地區參考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