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財
摘 要:針對共和縣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現狀,淺談當前共和縣農業污染治理存在的問題。以此作為依據,分別從農業技術以及管理制度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對應的治理策略與建議,為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開展提供對應的途徑。
關鍵詞:農業面源;污染;治理
農業作為基礎產業,是其他行業得以穩定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為農業生產活動提供良好的環境,不但能夠確保農業生產的量與質得到充分的發展,而且還能夠提供安全、高營養的綠色食品及優質原料。但是,隨著當前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工業持續發展,工業三廢污染越來越嚴重,并開始向農村持續蔓延,而且在農藥、化肥、畜禽糞便以及農用膜等污染物的作用下,農業生產環境污染情況日益嚴重,使得生產的大量農畜產品被污染,直接威脅到人們的身體健康。農業面源污染已經成為環境污染的重要影響因素,也是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瓶頸。因此,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的治理與控制工作,保護農村農業生產環境,是當前農業科學與環境科學共同面臨的重要問題,良好的農業生產環境能夠為農業生產提供良好的環境支撐。
一、共和縣農業面污染治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投入品使用方面
受傳統生產觀念的影響,生產者質量安全意識偏低。共和縣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起步較晚,生產者的質量安全意識還沒有跟上來。受傳統生產觀念的影響,生產者片面追求產量,忽視了質量,只求得“產品豐富”,而忽視了“質量凈化”。雖然,近幾年共和縣不斷加大對農資市場的監管力度,但由于生產者自身意識較低,加之互聯網購物發展迅速,存在農戶上網購買、濫用農業投入品的現象,同時未建立健全農藥廢棄物處理的相關機制,導致農藥廢棄物的回收處理難以實施,使得我們在農業生產投入品監管方面出現了新的困難。
(二)作物秸稈利用方面
2019年共和縣秸稈“五料化”利用率為75%,由于共和縣沒有秸稈加工企業,且受環境影響無法使秸稈堆還田,共和縣秸稈利用的主要方式是用作飼料和燃料,另有很大一部分是打捆出售。近幾年,在大力宣傳倡導保護自然環境,合理利用秸稈資源等相關工作后,共和縣秸稈利用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然存在焚燒秸稈的現象,這主要是由于作物收割后的留茬較低不易回收,且農戶環境保護意識較低,存在傳統的焚燒秸稈后可以提升土壤肥力的觀念,這使得農業污染治理工作一定程度上還是存在困難。
(三)廢舊殘膜回收方面
共和縣地膜主要是用于青儲玉米種植方面,雖然使用量不大,但由于地膜絕大多數抗拉能力差、易碎、不易回收,同時,共和縣目前還未未建立完善的殘膜回收機制,而且從事回收地膜資源化利用的企業比較少,回收價格偏低,致使企業和農民雙方對資源化回收地膜的積極性不高,存在隨意丟棄,甚至露天焚燒的現象,直接地污染了大氣和水。
(四)畜禽糞便處理方面
畜禽糞便污染是無公害產品生產的最大危害之一。畜禽糞便污染主要表現為一是對空氣的污染。未經妥善處理的畜禽糞便有機物厭氧分解所產生的惡臭、有害氣體,以及攜帶病原微生物的粉塵;二是對水體的污染。糞便對水體的污染主要有有機污染、磷污染和氮污染等三種類型,而且污染的程度日趨嚴重;三是對土壤的污染。相關資料顯示,畜禽糞便中含有20余種微量元素,一旦進入土壤,超過一定的數量,就會產生環境污染;四是對生物的污染。畜禽糞便及廢水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致病菌、寄生蟲卵等。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地處理,很容易滋生蚊蠅,進而導致病原的種類增多。
(五)化肥、農藥施用方面
農藥、化肥是雙刃劍,一方面大幅度提高了農作物產量,另一方面使得農業對環境的不良影響急劇擴大。過多施用的肥料量超過土壤的保持能力時,就會流入周圍的水中,形成農業面源污染、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導致藻類滋生,繼而破壞水環境。農藥除了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廢液、廢渣的排放導致的污染外,更是在農藥的使用以大氣、土壤和水等為介質進行擴散造成嚴重污染,危害了整個環境生態系統。
二、做好共和縣農業面污染治理的建議
(一)加強思想教育,擴大宣傳力度
采用多種方式宣傳農藥管理使用有關的政策、法律法規以及科學用藥新技術,借助科技下鄉,向農民群眾講解農藥科學的施用技術,發放農業科技資料。通過宣傳培訓,讓農戶對農藥污染危害性的認識進一步提高,擴大了宣傳力度。
(二)大力推廣新技術,控制作物病蟲害
深入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逐步減少化肥使用量,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通過土壤養分的測定,在確定合理地化肥施用量的基礎上,結合施肥技術和土壤養分、植物營養供求診斷技術,增加作物專用肥、復合肥、有機無機復混肥和微肥的施用量,實行配方施肥或平衡施肥,不斷優化用肥結構。同時積極開展農藥使用減量,控制作物病蟲害,推廣農藥減量使用技術,提高施藥工效和農藥利用率。
(三)健全地膜回收機制,嚴控污染源頭
本著“因地制宜,統籌安排”的原則,積極探索農田殘膜回收機制,組織行政村(社)、農村經濟合作社、農戶、企業等,采取不同形式進行農田殘膜回收,有條件的地區可成立殘膜回收專業服務隊,確保殘膜回收任務的完成。對于回收集中的殘膜,統一由農牧部門與回收企業協調拉運,并與簽訂殘膜回收合同,明確殘膜回收任務,責任到人。
(四)實現結構轉變,發展高效農業
近年來,粗放型農業以追求產值最大化為主要目的,以大量施用化肥農藥或無序增加種植養殖面積及數量為主要手段,種植養殖產業結構單一,產出效率低下,環境污染嚴重。因此,應突出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在農業發展規劃中的地位,結合共和縣農業產業結構和環境質量現狀實際,因地制宜推動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五)加大市場監督,強化制度建設
為了加強市場控制,嚴控違法農藥和農資,控制農業投入品的源頭污染,要大力開展高毒及假劣農藥整治工作,對轄區內農藥經營商、種植專業戶經營使用農藥情況進行檢查,嚴格查處違禁農藥,逐步理順規范農藥經營市場,規范臺賬記錄制度。從投入品源頭上控制農藥的面源污染。
參考文獻:
[1]杜江,羅珺.我國農業環境污染的現狀和成因及治理對策。農業現代化研究.2013.
[2]吳迪梅,張從,孟凡喬.河北省污水灌溉農業環境污染經濟損失評估.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4.
[3]梁勇.淺談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措施.河南農業綜合版.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