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志強

年輕人從來不屑于雞湯,但《后浪》除外。
聚光燈下,當年過五旬的何冰精神抖擻、情緒激昂地說出“奔涌吧,后浪”時,瞬時同時奔涌的,還有億萬年輕人的集體顱內高潮和心悅誠服的口耳相傳。即使有人說,這只是B站的廣告而已,但至少在很多個瞬間,我們都從他那滄桑毛孔與厚重眼袋下閃爍著的澄澈目光中看到了真誠,對這個時代年輕后浪們發自心底地羨慕與真誠地祝福。
不過,人云亦云也從來不是后浪。誠然,我們的確生活在科技繁榮、文化繁茂、城市繁華的美好時代,但并不是每一個年輕人都能隨心所欲地過上《后浪》鏡頭中漂流跳傘、蹦極潛水的生活。成為優秀的“后浪”有多難,“前浪”們不知道。因此,我們的人生,并不想被“前浪”們輕易定義。
那么,什么才是真實的“后浪”,沒有商業目的考量和廣告夸張之嫌的“后浪”?
詩歌與遠方、冒險與挑戰的儀式感和精致感從來不可或缺,這個時代的“后浪”想要的更多,既想拉升品位又要彰顯個性,既要有高顏值又要有經得起考究的內在,他們挑剔,但他們又有成熟理性的消費觀,品牌效應、獨特個性、質美價優缺一不可。尤其當“后浪”們選擇的是一件諸如汽車這樣的大宗消費品時,更應審慎而鄭重。
正如并不是所有的80后、90后都能成為一朵優秀的“后浪”,汽車世界中能夠榮膺完美“后浪”車型的,更是少之又少。
但奧迪Q3轎跑卻算是一個。

消費社會中,所有主打年輕牌的商品都會面臨著一個問題:怎樣讓年輕人在早已漸次富足的精神世界中再次找到久違的新鮮感?
眾所周知,豪華A級SUV市場,這是一片冉冉升騰的新藍海,德系,日系、美系……你方唱罷我登場競爭激烈且防守嚴密。其中,實力領跑者仍屬ABB德系三巨頭。長久以來,它們不僅在產品綜合實力的領先上一騎絕塵,就連對市場策略這個美麗“小秘密”的制定上也驚人地一致:無論是奧迪、奔馳還是寶馬,它們在A級SUV市場上都采取了雙車策略(Q2&Q3、GLA&GLB、X1&X2)。
但奧迪Q3轎跑的出現,顯然是對這種平衡的打破。對于奧迪自身來說,這是品牌首款緊湊型跨界轎跑SUV;對于整個豪華A級SUV來說,這是這片市場的全新物種。空間與個性、顏值與通過性,這些人們以往看似矛盾或者不可兼得的訴求,前所未有地在奧迪Q3轎跑上實現。
論顏值和眼緣,它比X2更出眾;論操控和運動,它比GLA更純粹;即使相較于同屬于轎跑SUV陣營里的寶馬X4和奔馳GLCCOUPE,論潮流個性,它同樣不遑多讓,它彰顯個性、表達時尚,更適合富有挑戰精神、努力進取、不拘一格、處在上升期的潮酷一族。它的上市,不僅僅代表著奧迪比對手多了一款車型而已,更是在日趨飽和的消費市場中、在年輕人漸次疲勞的審美目光里,敏銳地抓住了新的需求和渴望。無論對奧迪品牌本身還是對整個市場來說,這都是攻守兼備的一步好棋,它既是自身市場策略的空前創新,又是對對手的降維打擊。

“美”歷來是一種極為主觀的玄學,它雖沒有客觀統一的評判標準,卻總能在現實中收獲統一的效果,即滾滾車流的驚鴻一瞥中令人流連的駐足凝視。這便是我和同事第一次見到奧迪Q3轎跑時的驚艷。和奧迪Q家族美學指導下其他的車型一樣,它有著同級中最為優雅的車身姿態,同時,轎跑造型的加持又讓它多了一絲鮮衣怒馬少年時的活力與個性。一如奧迪品牌亞裔女性設計師Seulah Park所說:賦予其“獨特的跑格和侵略性”。無論是掀背造型,還是向賽車看齊的車身比例,奧迪Q3轎跑的橫空出世,都再次刷新轎跑車型的概念:寬大的車身及細節之處的腰線將車輛的肌肉感雕琢得淋漓盡致,暗沉亞黑的蜂窩網格也傳承了Q系列家族基因,大放異彩的掀背曲線從車頂完美劃過,輔以尾部的擾流板造型,動感且凌厲,靈動又優雅。
源自達喀爾拉力賽車的靈感啟發,奧迪Q3轎跑擁有極致的車身比例,相比奧迪Q3,其車身加長23mm,車頂高度降低43mm,擁有更低的肩線,降低了車身的視覺焦點,車身更加修長而緊湊,具備更加激進、蓄勢待發的跑車姿態,釋放出獨特的轎跑造型魅力。無論從任何角度看,奧迪Q3轎跑都將流暢優雅的車身線條與SUV車型的硬朗個性完美結合。
1968年,以線條之美震驚車壇的Audi100 Coupe徹底打破了世人對德國汽車“線條沉重、形象呆板”的固有認知。52年之后,我們又欣慰地看到了傳承與創新——奧迪Q3轎跑再一次將奧迪的美學造詣提到新的高度。
“感觀覺醒”,這是奧迪在奧迪Q3轎跑的官方宣傳中對其的四字總結。
在很多奧迪的擁躉看來,他們對這四個字的理解以及對奧迪Q3轎跑最初的傾心理由都集中在了其美奐絕倫的外觀型格上。但其實,奧迪Q3轎跑所生發出的驚艷 ,絕不只是顏值上的吸引。一輛優秀的座駕,無論何時何地,都需要為駕駛者帶來方方面面輕松愉悅的駕乘感受。一如奧迪Q3轎跑帶給世人的感觀覺醒,是觀其貌、聞其聲、觸其感、嗅其味、品其度的全面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