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俊芳
(福建省晉江市僑聲中學 362271)
新型電化學裝置往往是命題者根據最近的學術成果改變而成,題材新穎,在真實情景下考查學生的能力,能夠彰顯學科價值.
例1(2019新課標Ⅰ)利用生物燃料電池原理研究室溫下氨的合成,電池工作時MV2+/MV+在電極與酶之間傳遞電子,示意圖如圖1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圖1
A.相比現有工業合成氨,該方法條件溫和,同時還可提供電能

C.正極區,固氮酶為催化劑,N2發生還原反應生成NH3
D.電池工作時質子通過交換膜由負極區向正極區移動
答案:B
本題考查原電池反應的原理、電極反應式和離子流動的方向.從題目的設問方式,不難看出選擇題中電化學考點依然延續前幾年的考法,“題新點陳”是這一類題目的特點,因此筆者同時將近三年全國卷Ⅰ卷、Ⅱ卷、Ⅲ卷共9套試卷中電化學選擇題考點進行統計,得到表1.

表1 2017-2019近三年新型電化學裝置選擇題選項考點分布
通過三年試卷的分析,三年的八套試卷考點分布相對集中,其中電極材料的判斷、粒子的移動方向和電極反應式的書寫基本每題的選項都涉及.考點的重復,中等及以下的學生卻依然失分,這值得我們思考.高三復習時,筆者對于該類型的考點,側重強化電極材料判斷和微粒的遷移方向復習(電極反應式與信息型方程式在之前已復習),嘗試建構解題模型,形成答題策略,幫助學生突破該類題型,提升效果顯著.
建構模型,旨在讓學生通過分析、推理等手段,研究知識內在的特征及相互關系,搭建模型,利用模型詮釋化學現象,認識現象的本質和規律.電化學選擇題,無論是陌生的新情境還是少見的新考點,不外乎是基礎知識的發散.基礎知識搭建并內化是解題基礎,形成解題模式,便能輕松解題.
1.建構“閉合回路”的電池反應原理模型
學生復習電化學的相關內容時,沒有辦法聯系氧化還原的基本要點,因此覺得概念多,電化學知識是孤立、沒有聯系的,不僅難理解還不便記憶.因此在知識建構時,應借助氧化還原反應的視角整合電化學模塊知識,將原電池和電解池工作原理模型搭建在此基礎上.
(1)原電池-銅鋅原電池模型

(2)電解池-電解氯化銅模型
如圖2(2)所示,電解池中電子從外接電源的負極流出,流入陰極,陰極得電子,電極上發生還原反應,為形成負電荷的閉合回路,電解質溶液中的陰離子(Cl-)遷移到陽極,并失去電子,發生氧化反應,電子流向外接電源的正極,構成閉合回路.

圖2
2.解題思維建模
對新情景電化學的選擇題試題,由有無外接電源或能量輸入先判斷電池的類型,從已建構的解題模型入手,再判斷兩極名稱,而后再離子的遷移方向判斷,由簡入繁,由易到難,而后判斷電極反應式的書寫是否合理.
例1用以上建構的模型策略解題,分析如下:
1. 判斷電池類型: 無外接電源和能量輸入,為原電池.
2. 判斷電極名稱:電池工作時,左側根據反應物是MV+,產物是MV2+;M元素化合價升高,失電子,所以左側為負極(陽極),發生氧化反應,根據B選項中氫化酶作用的反應應為陽極區.右邊電極的為正極(陰極),發生還原反應,C選項固氮酶上的反應正確.
3. 根據“閉合回路”模型,陽離子往正極遷移,D正確.
例2次磷酸(H3PO2)為一元中強酸,具有較強的還原性,可用電滲析法制備,“四室電滲析法”工作原理如圖3所示.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圖3

分析1.判斷電池類型:有外接電源,所以該裝置為電解池.
2.判斷電極名稱:右側石墨電極為陽極,左側石墨電極為陰極,

幫助學生將零散的知識網絡化,把化學問題進行分解、抽象、概括,構建模型.應試時,結合題目所給電化學裝置信息,利用氧化還原反應的相關知識進行破題,建模答題,能夠簡化解題思路,提高解題效率,特別是對中下生復習很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