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陽陽 文虎 譚鳳鳳 姜小陽
摘 要:武岡歷史文化古城位于湖南省邵陽市境西南部,南面云山,自古被稱為“黔巫要塞”,是湘西南軍事重鎮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文化底蘊深厚,旅游價值高,但現如今武岡歷史文化古城的發展略顯疲態。為了重現武岡歷史文化古城的輝煌,并運用其蘊藏的獨特歷史文化內涵來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帶動相關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文章對武岡歷史文化古城現狀進行分析,總結武岡歷史文化古城存在的主要問題,通過對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新時代;古城開發;保護;武岡;歷史文化古城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強調了歷史文化名村等是彰顯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要統籌保護、利用與發展的關系,努力保持其完整性、真實性和延續性。
本文對武岡歷史文化古城開發與保護的研究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先進思想理論的指導下,融入新時代、現代化、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等具有時代性的社會發展元素,以構建一個富有新時代氣息的歷史文化古城。團隊成員為武岡歷史文化古城如何實現保護和開發的均衡協調獻策,也助力武岡2020年的全面脫貧和鄉村振興。
一、國內外研究概述
(一)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古城研究主要為基于保護的旅游開發研究,涉及的方面較為廣泛。國外對于古城保護的旅游開發在19世紀就確立了相關的法律。另外,國外對于古城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十分重視,如德國對于歷史城鎮遺產的保護成績顯著,數量可觀的歷史城鎮分布在面積有限的國土上,美好的歷史城市景觀得到了細致的保護傳承,并且很好地協調了現代生活設施與傳統格局肌理、傳統建筑之間的關系。現今,世界上各個國家幾乎都有相關的法律條文來進行古城的開發與保護。
(二)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研究動態和發展狀態自周莊旅游帶動我國的古城旅游熱潮起,進而掀起了我國對于古城的開發與保護的熱潮。整個國內古城的保護與發展至此已歷經30余年,但國內大部分的古城的開發與保護仍處于開拓探索階段,開發與保護上存在較多問題,例如古城建筑損壞嚴重,古城特色不突出,配套設施不完善等。同時,國內的古城開發與保護通常只是為了暫時的獲利,并沒有考慮到古城的可持續發展,古城開發過于追求經濟利益,破壞了自身的文化韻味,對于游客難以產生吸引力,出現回頭客的概率較低。
簡言之,對于古城的開發與保護的國內外現狀大致都是與旅游開發為主。國外在開發的同時注重可持續發展道路,開發與保護的力度相當,且重視與周圍生態環境的協調。而國內部分古城卻是過分注重開發,保護力度偏低,大多數古城目前還處于比較盲目的階段,很多古城居民缺乏古城保護意識。
二、武岡歷史文化古城概述
(一)武岡歷史文化古城歷史地位與現狀
武岡古城自西漢文景年間置縣起,封侯立郡,設府置州,宋、元、明、清相繼為軍、路、府、州、縣治所。據武岡史志記載,公元前124年6月,漢武帝封長沙定王之子劉遂為都梁候,置都梁侯國。洪武九年(1376年)改武岡府為武岡州,轄新寧縣,屬寶慶府。明代朱元璋第十八子岷王朱楩從云南改封武岡州城,建王邸,世襲14代,歷時232年。清順治四年(1647年)南明桂王朱由榔稱永歷帝,改州城為奉天府,改舊王邸為皇宮。武岡歷史文化古城是全國唯一一個集設府置州、封侯立郡、冊立王朝為一體的縣級城市,文化底蘊深厚。
武岡歷史文化古城現存傳統建筑較集中的區域主要分布于“清渠門-宣風樓-和合街-迎恩門”一線以南直至資江“外城區域”,尤其以都梁路以西的西直街兩側地段最為密集、完整。宣風樓以北的原“內城”和“小王城”區域在1990年的城市更新建設后,古城面貌已發生較大改變,僅大炮臺附近兩小段城墻遺跡尚在,另有人民政府、黨校、公安局、人民醫院內幾棟近現代建筑留存。歷代文化遺存源遠流長,現存文物保護單位58處,非物質文化遺產19項,各類館藏文物1639件,如“武岡軍學”及孔廟、黃埔軍校第二分校舊址之一的中山堂等。武岡歷史文化古城是資源富饒的旅游之地,有國家森林公園、法相巖、凌云塔、文廟大成殿等。
(二)武岡歷史文化古城開發與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其一,武岡歷史文化古城古跡普遍在20世紀破壞嚴重,加上規劃和保護性舉措長期缺位,直接導致城內包括民居及單位類、集體類舊宅在內的“放羊”式修建翻新亂象長期沒有得到遏制,而民間和部分單位機構的無序改擴建,進一步加重古城破壞程度,加大拆遷和修繕成本。
其二,古城內存在許多危房,政府未及時出面解決部分危房房主居住問題,導致危房依舊存在,新的建筑物仍不斷出現,這些危房會對周圍建筑產生不利影響。
其三,目前,政府注重新城區的打造,古城區改造相對滯后。團隊成員實地考察之后發現古城區目前只是改造了西直街一帶,其余地方仍未改造。
其四,武岡古城建設的整體文化氛圍不強,多個別改造而少整體改造。
其五,武岡整體經濟水平落后,目前武岡只有百威英博一個大項目,加上武岡機場通航,經濟稍有上升趨勢,但后備力量不足,影響古城的資金供給,導致古城改造長期延遲。
其六,武岡交通網絡不完善,古城區內交通線路規劃不到位,古城內經常出現堵車現象,不利于居民日常出行。
三、武岡歷史文化古城開發與保護的對策
(一)保持武岡歷史文化古城原真性
保持原真性是保護武岡歷史文化古城的核心理念,保持原真性同時也是對歷史文化古城的尊重。對于古城要保持歷史文物原有風貌,如城外西段(自渠水至龔家巷一段)采取廢墟式保存方式,盡量少地改造文物建筑。同時對于古城內危房進行保護式改造,政府也需妥善解決危房原住民的居住問題。
古城內部也需重視當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問題,在新時代背景下,古城的環境問題更是不容忽視,綠色、美麗是該地發展的重要理念。對于當地的自然環境,應當利用原有的自然地理要素來對古城布局、結構等方面進行調整。
(二)優化古城現有格局,加大古城規劃力度
一是明確武岡古城具體范圍,在規劃內容上首先進行古建筑保護與整治,對保護名單上的古建筑進行修繕,保護為主,開發為輔。在用地與交通上,規劃為兩街三帶五區。在街道方面,沿都梁路、四牌路、木貨街、和合街、和氣街兩側布置沿街商業,形成具有古城特色的商業街道。
二是武岡古城在原本的規劃理念上也要借鑒一些優秀的規劃保護案例。如英國通過舊城區改造的資金籌集模式,對各方進行公開競投發放運作。在參考該案例基礎上,可讓政府進行公開競標,與旅游文化公司合作,使得古城保護規劃與旅游開發更好地結合,從而達到彰顯古城魅力、打造武岡古城文化旅游品牌的目的。
(三)融合新時代理念協調開發與保護關系,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政府應將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綠色發展、創新發展等富有新時代氣息要素運用到武岡古城開發與保護的問題上,強調古城特有的歷史地位和歷史影響,也要考慮到當地居民的生活問題。其一,政府需頒布與新時代相符的武岡歷史文化古城保護政策或條例,規范古城管理并采取措施引導人民樹立保護古城建筑和古城文化的意識。其二,政府在處理古城問題上應滿足武岡古城居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也要多實施惠民利民的開發措施,叫停損害人民利益的開發項目。
(四)完善古城旅游設施,創建特色旅游,加大宣傳力度
完善旅游設施建設要結合景點安排設置停車場、游客接待中心、集散廣場、飯店、特色紀念品購物等,以達到“游、吃、住、購、行、樂”各旅游要素相互協調。在武岡歷史文化古城慶成門外安排游客入口接待設施;在武岡歷史文化古城內設置餐飲、住宿、購物、休閑娛樂等設施,集中布置老字號店鋪、酒肆、茶館等特色商業街??山⑽鋵鶜v史文化古城特色旅游風情街、武岡鹵菜博物館、同福街-全民美食娛樂體驗街區等富有武岡特色旅游項目。發揮武岡歷史文化古城旅游特色,并通過廣告、特產包裝印刷特色景點、小視頻介紹景點等方式宣傳,從而促進古城的旅游業發展,帶動武岡歷史文化古城的經濟發展。
四、結語
武岡歷史文化古城依山傍水,歷史上有諸位王侯來此設府,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對武岡進行開發能彌補湘西南地區文化旅游產業鏈的空缺,著力打造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在新時代背景下,武岡歷史文化古城的開發與保護是大潮所向。
本文對武岡歷史文化古城的開發與保護做了初步的研究。
首先,對武岡歷史文化古城的歷史地位和現狀進行闡述,凸顯武岡歷史文化古城的文化價值。古城歷史源遠流長,文物古跡豐富,格局保存完整。
其次,發現武岡歷史文化古城主要問題是經濟落后,后備力量不足,政府當政人員對古城重視程度不夠且著力打造新城區,古城交通網絡、基礎建設不完善等。
最后,針對武岡歷史文化古城開發與保護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探索性建議。立足于保護角度:其一,保持武岡歷史文化古城原真性。其二,樹立生態觀,加強武岡歷史文化古城與當地農村地區在生態方面的聯系。立足開發角度:其一,優化古城現有格局,加大古城規劃力度,彰顯古城魅力。其二,完善武岡歷史文化古城旅游設施,創建特色旅游。
參考文獻:
[1]陽歡.武岡歷史文化古城人文景觀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2.
[2]張滿生,朱承強,周利方.我國古城鎮旅游可持續發展對策分析[J].商業時代,2009(22).
[3]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N].人民日報,2018-09-27.
[4]阮儀三.湖南省武岡市古城區保護與整治規劃[R].上海:同濟大學城市規劃設計院,2010.
[5]武岡縣志編纂委員會.武岡縣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7.
[6]袁小輝.武岡城區方言語音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
[7]王大為.煙臺近代城市建設發展與歷史城市保護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3.
[8]周斅源,賴啟福.武岡市旅游開發策略探討[J].林業經濟問題,2006(3).
作者單位:
邵陽學院城鄉建設學院
指導老師:
馬文銀,邵陽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人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