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玨 浙江自貿區杭實金帝能源有限公司
伴隨著大宗商品交易數量和交易成交額的不斷增長,我國已躍然成為多種大宗商品的世界進口大國。與此同時,國內蓬勃發展的互聯網時代也掀起了一股數字經濟發展的新浪潮,催生了一系列的新引擎新動能,更是催化出了新科技新能源的產業革命和服務延伸。可以說,這正是企業運用創新思維,激發大宗商品貿易模式創新和服務延伸的,提升企業競爭力的好時機。由此,我們更應主張大力推動行業改革開放,激發企業創新活力。
中國為第二大石化貿易國,第一大化工貿易國,現貨商品交易市場已達9 萬多家,年成交額達3.4 萬億元,約占我國GDP 總量的30%。[1]交易市場數量表現出了良好的增長態勢。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數據顯示,我國大宗商品現貨市場在2015 年的總交易量達28.96 萬億元,2011 年~2015 年復合年均增長率高達35.4%。這其中包括貴金屬、農產品、化工產品、產權等多個大類在內,交易品種超過200 種。[2]但與國外成熟大宗商品貿易相比,我國大宗商品的市場區域分布不平均,與其他行業的融合創新節奏仍需加快。值得肯定的是,大宗商品現貨場內外市場對沖的期現結合市場正在蓬勃發展,場內標準與場外個性市場的結合與創新給企業發展帶來了生機。
以WTI 和布倫特為代表的石油能源產品貿易為例,回看近期2020 年3 月份沙特和俄羅斯之間的口水仗后引發了石油價格的劇烈波動,原油價格戰的開打,僅用一個月就從50 多美元/桶下行跌破20 美元/桶。(見圖1)
此外,截至4 月20 日,WTI 5 月原油期貨結算收跌55.90 美元,跌幅305.97%,報-37.63 美元/桶,屬歷史上首次收于負值,這也是美國芝加哥交易所是在4 月14 日完成新的允許負數報價的程序后不到一周就出現的。市場價格波動之大已非完整健康的供需關系,政治、金融、市場情緒等各種復雜因素交錯在一起使價格走勢變得更加不確定。
以煤炭為例,全球煤炭總產量中,中國占比39.4%,有6000 多家煤炭企業規模是為全球以上的,需求企業基本為國有。再如國內天然氣,基本是中石化、中海油、中石油三國鼎立的局面[1],而大宗商品貿易的中間商又主要是貿易商,貿易商依托區域、信息、時空等差異性和不對稱性,通過客戶供應商資源和銷售渠道,繼而賺取購銷差價。中間貿易商既是大宗商品中的撬動點,也是市場發展和活力的關鍵。

圖1
我們在春節后開工的這段時間不難發現,疫情的變化、價格的波動、金融的力量、甚至是政客的一句言論都有可能掀起市場情緒的轉變,大宗商品貿易是極具變幻色彩的,也是極具創新和挑戰的。我們更應該將目光投向的是,思考如何融合上下游資源,實現貿易盈利?又如何在現有大宗商品市場基準之中,挖掘出新的貿易增量、新的增長攻略或模式。
或許我們可以充分依托現有客戶群,打開潛在客戶信息庫,在原貿易體量中縱向拓展維度,以創新的角度,運用金融、供應鏈、產業鏈、國際化、預見性思維以及互聯網+思維去激活市場新可能新動能。
省商務廳獲悉,受疫情影響,今年一季度浙江省服務貿易進出口額逆勢增長118%,數字經濟為浙江服務貿易打開新通道,這主要歸功于外貿。說起大宗商品貿易的國際業務,一般以進口開證業務居多,代理開證業務也頗有服務外包業的新興苗頭勢態,以信用證結算方式進口的大宗商品,正在天津、上海、寧波各地自貿區深入發展。中國正在逐步放開民企的進出口權,2015 年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油進口國,以山東地煉廠為首的大宗民企越來越多地走進國際市場,開始獨立進口原油。另一頭的出口通道雖然本質上還是國有企業占有著,但在資格審批上已開通民企。可見,未來的中國國際化開放程度將進一步加大,因此在國內外供需市場中找到定位十分重要,凡有預見性企業早已瞄準了歐盟國家對諸如生物柴油類的需求市場,出口生物柴油實現國外的政策性盈利。此外,隨著《外商投資法》的貫徹落實,通過國內市場關注外資巨頭在中國的動態和優勢中,我們可以有預見性地尋找商務合作機會,也可以對外投入進行分紅,擁有境外公司可能會享受優惠政策。
4 月以來,美國最大的上市石油公司之一的懷廷石油公司和總部位于美國德州的戴蒙德海底鉆探公司相繼申請破產保護,預示著美國的能源產業鏈在低油價時代正在面臨著史上最大的困境。隨著全球貿易戰持續進行,保護主義爭相上演,經濟全球化受阻,全球經濟下行區間,一方面大宗商品貿易在金融化定價背景下,定價與實體經濟有所背離,另一方面供應鏈金融風險又累及產業鏈實體經濟,如果把第一種變化都看作是一種市場的機會,那么用金融+供應鏈/產業鏈思維設計大宗商品的業務模式就是最好的擁抱變化的市場領先者。
在疫情的特殊行情下,資本金融屬性在增長,供需關系在減弱,資金和貨權管理風險加劇,在管理的挑戰面前,大宗商品物流倉儲周期加長,如能引入供應鏈金融可以有效簡化解資金回流上的壓力,但與此同時供應鏈金融的,供應鏈風險防范上的合作選擇也是至關重要的。
在業務模式的設計上上我們可以優化盈利模式,實現產業鏈上下延伸,比如說很多大宗商品可以期現結合,解決價格波動,通過線上基差交易,鎖定利潤;基于技術層面和產品供不應求項下我們可以通過長協建立基于期現結合原理下的煉廠委托加工,實現以銷定采的期現套利;可直接打通國外進口和國內終端,聯手儲運合作,成為產業鏈服務供應商等等,大宗企業完全可以嫁接金融、賦能創新,通過創新業務來增強大宗商品市場競爭力,實現產業鏈上下游的價值最大化。
在當下互聯網+場景,線上線下聯動一體化,線上體驗線下交易的數字化時代,企業市場競爭力也正在不斷增加它的時代屬性。而大宗貿易電商平臺大多是O2O 線上(交易結算)線下(商品交割)的整合,國內的大宗貿易商品及電商行業還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不同電商平臺間也只是競相推市摸索,一般通過第三方或自主研發的兩種方式。而從服務的角度來說,主要分為網上交易、儲運服務、供應鏈或金融服務、大數據應用這幾大類,用數據應用驅動企業發展,用數據服務提升企業服務。
以大宗商品煤炭為例,互聯網+的浪潮正在席卷傳統產業,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已大規模融入金融、制造、零售、物流等不同產業鏈的生產環節中。相對可惜的是,現有的煤炭物聯網還較為孤立,它并沒有把整個生產流程、生產系統有機融合起來。因此,煤炭貿易互聯網+是煤炭行業轉型升級的戰略規劃所需,利于實現煤炭行業的提速加檔,迎來煤炭行業發展的全新層級。
回到煤炭物聯網較為孤立的現狀,如今的終端基本為幾大國有電廠,中間貿易環節的業務和服務模式設計多樣,但在實施過程中必須要借助于電商等互聯網+平臺,首先如何看待公司內部如OA 系統、ERP 系統等的局限性,如何改善供應鏈執行力,又如何利用區塊鏈系統消除合同流、資金流、貨物流的信息盲點?然后是如何打通是現貨端(采銷儲運業務系統)和期貨端(期貨交易系統)的數據切換和貫融整合。而上游煤炭開采方面,如果可以實現數字化、智能化和自動化采礦,無疑是今后煤炭行業發展的新方向。
歸根結底,互聯網不僅是產業形態與互聯網技術的融合,更是互聯網思維對整個產業鏈的滲透。當面對互聯網的大幅度沖擊,大宗商品市場或只有將自身業務與互聯網通力融合起來,方能實現共贏。例如開創全新煤炭貿易模式——建設自有煤炭電子交易平臺,依托國有實力,結合貿易、期現、供應鏈金融、信息數據等多種業務模式,打通產業鏈上下游,提高產業效率,實現利益最大化,必能為整個行業形成良好的競爭氛圍和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助力。
市場的勝機在于滿足受眾日益增長的期望,通過架起創新互聯網化轉型的橋梁,根據數字經濟的特點不斷完善,專研全球化大宗商品貿易的發展與應用。可以預見,當社會各界、各階層的創新力量匯聚成向上的力量,喚醒整個大宗商品貿易市場,最終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將是一片全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