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磊 宋欣
【摘要】近些年,隨著文化自信的提出,大量以詩詞為代表的文化類綜藝紛紛走進觀眾視野,詩詞類綜藝作為新鮮元素已成為文化類綜藝的重要補充。本文以《中華好詩詞》《中國詩詞大會》《詩書中華》以及《鄰家詩話》為研究范本,對這四檔節目的共通性與差異性進行比較分析,以期從不同視角獲得獨特的認知。
【關鍵詞】詩詞;文化類綜藝;共通性;差異性
《中華好詩詞》《中國詩詞大會》《詩書中華》以及《鄰家詩話)作為詩詞類文化綜藝的代表性節目在播出后均獲得了較好聲譽。前三檔節目呈現出“動態”的競技屬性,而后一檔則為“靜態”的非競技特征,這四檔節目都將詩詞作為內核,通過電視手段表現多元的詩詞形式,既在競技的環境里寓教于樂,又在非競技的氛圍下品鑒詩詞。
一、共通性分析
(一)節目組成的元素
任何一檔電視節目均由場地、主持人、嘉賓、觀眾以及語言文本等要素構成,上述四檔節目也遵循著既有的節目制作規則。這些節目都在室內錄影棚進行錄制,利用人工布景來增設問答臺、百人團座位、大屏彩幕、第二現場以及傳統中式庭院等設施,從而有效地烘托詩詞類節目的整體文化氣息。由主持人、嘉賓與觀眾構成的人物設置也是節目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無論是考官、參賽選手的“動”態身份,還是茶席主人、庭院佳客品茶聊詩的“靜”態身份,都讓這些具有共同主題思想的節目我到最適合自身的人物參與方式。
(二)詩詞文本的構成
盡管各檔詩詞類綜藝趨于不同的表現形式,但其本質均以展現傳統中華文化為內涵,古典詩詞是華夏文明特有的文化印痕,既是古代文人歷經數千年代代傳承的精神遺產,又是見證世間沉浮、啟迪世人智慧與感悟朝代興替的文字載體。對于詩來講,無論是以五言、七言為代表的古體詩,還是以絕句、律詩為特征的近體詩,所呈現的都是把那些曾經的愛恨情仇表述在不同的語言節奏中;對于詞來講,人們從婉約派里可體味到風情般的柔婉之美,也可從豪放派里感受氣勢恢弘的硬核氣魄??梢哉f,作為韻文文學的詩詞,通過最為凝練的文字符號來呈現,這便是以展現漢字文化為特征的不同類型文化綜藝所特有的文化屬性。
(三)文化符號的轉譯
正所謂文化是一個廣義的集合體,包含著藝術、信仰、道德、審美以及社會成員具備的基本能力與習慣。詩詞節目正是利用影像的傳播手段,對以詩詞為代表的傳統文化進行契合于當代受眾認同與審美的轉譯。在內部層面,這些節目是精英文化向大眾表達的轉譯結果,古典詩詞不再是古代文人彰顯身份的體現,而是在現代化社會帶有一定娛樂益智色彩的通識教材。在外部層面,這些節目將帶有中式庭院、功夫茶、儀式感以及書簡畫卷等傳統文化元素轉譯為符合電視傳播手段的視聽符號,將過去以傳統竹簡、紙張為物質載體且經由個人品讀的詩詞轉譯為在錄制現場與眾人同臺競技亦或茶敘會友,并由專家學者進行解讀與品鑒的文化互動過程。
(四)意象符號的表達
意象作為中國古典美學的一種范疇,是客觀物借助于創作主體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在舞美上,縱觀上述四檔節目,均以視聽美學效果為基礎,并在傳統意象符號的基礎上進行電視藝術化的二度創作,這不僅營造出古典詩詞化的美學意境,且還有利于鞏固中華文化的身份認同?!吨腥A好詩詞》的室內空間以祥云圖騰作為背景并伴隨著多樣的色彩;《中國詩詞大會》的百人團以100個動態小屏幕伴隨節目的節奏而變換,獨具傳統中式畫風;《詩書中華》沒有在舞臺寬度上做文章,而是因地制宜利用室內固有縱向空間,采用古代文人飲酒作詩時的小游戲“曲水流觴”選出幸運家庭。可見,上述三檔節目將原本靜止的中華傳統象征物,在舞美效果的裝飾下呈現出詩詞節目特有的“動態競技意象“。而《鄰家詩話》作為非競技類詩詞節目,在整體意象環境的構建上另辟蹊徑,營造出更具中國古典人文氣息的古雅環境,專門打造的2400平方米的中式庭院在東方意蘊中將茶敘、會友與賞析等環節串聯,又融入中式檐廊、亭臺曲水與青瓦木梁等元素盡顯出“家”感覺,呈現出該種詩詞節目類型的“靜態品鑒意象”。
二、差異性分析
(一)人物入場與互動環節
《中華好詩詞》在展示選手方面,首先引入前期在室外錄制好的個人展示片段,再轉到室內現場做詳細的自我介紹。在互動方面,以選手與明星關主相互競技的方式進行對壘,闖關全部通過可獲一萬元獎金。在節目間隙還增設選手的才藝展示環節,選手白娟在談到辛棄疾的詩句時,便談到了尚武精神,同時演員黃品沅與趙忠祥也在間隙時段一起朗誦《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增強了節目的文化氛圍。
《中國詩詞大會》在展示選手方面,首先引入前期在室內利用白色背景錄制好的個人展示片段,再轉到室內現場做詳細的自我介紹。在互動方面,以選手與來自各行各業的百人團通過同臺競技的方式進行對壘,每當出現有一定文化底蘊的題目時,待選手回答完畢后,現場嘉賓立即對該題目的歷史背景進行解析,例如填字題“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評委康震就講述了賈島與韓愈是用“推”還是用“敲”的歷史故事。
《詩書中華》在展示選手方面,首先引入前期在室內利用實景錄制好的個人展現片段,再轉到室內現場做詳細的自我介紹。在互動方面,節目以家庭為單位,選取兩名成員于現場,同時增設第二現場用以展現家庭成員的現場反映,不僅增強了人物間的語言互動,且還拓展了節目空間的多重性。率先入選的兩組家庭成員分別按順序答題,然后再以二對二的方式進行詩詞競技,獲勝的一方成為擂主接受新進攻擂家庭的挑戰,同時競技臺上的四名家庭成員與主持人在語言互動方面也強化了人際傳播中的話語形式。
《鄰家詩話》作為非競技類詩詞節目,在人物設置上,將主持人轉變為茶席主人,競技選手以庭院佳客的身份入席,將原先人物間的競技關系轉變為詩詞品鑒的文學活動,他們以“鄰家”為名而相聚,不分年齡與職業,既有年近五旬的影視演員,又有新生代的青年歌手,還有學富五車的眾多學者。在互動方面,眾人始終圍繞著茶敘、會友與詩詞品鑒,并穿插詩歌樂舞、詩中有畫等互動環節,給這檔詩詞節目增添一抹文化的韻味。
(二)不同的議題設置
《中華好詩詞》《中國詩詞大會》以及《詩書中華》這三檔節目的題庫內容雖然都源自共同的詩詞總庫,但鑒于各自節目特有的競技特色,分別以不同的議題設置來進行。例如,在考查杜牧《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詩句,《中華好詩詞》以描寫什么季節的問答題形式來提問,而《中國詩詞大會》則是通過圖片線索題來提問,即評委康震現場作畫將該詩句轉變為圖片的形式,讓選手根據畫猜出詩句。同時,對于陶淵明《桃花源記》,《中華好詩詞》與《鄰家詩話》則從不同的議題角度進行切入,前者以問答“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相關成語出處的形式來提問。而后者,則將該作品專門作為一期節目進行詳細品鑒,通過“吟誦詩文”“字斟句酌”以及“詩中有畫”等章節對陶淵明一生的宦海沉浮給予解讀,并通過講解桃花源的歷史背景作為結尾,將該選題的設置顯現得更加完善。
(三)競技環節中的題型設置
(中華好詩詞》率先引用了“飛花令”的設計,隨后各類詩詞競技綜藝也紛紛引用并改良,“飛花令”原本是古代文人行酒令時的一種文字游戲,而當下古為今用將其植入到節目競技環節,既有繼承又有創新。在題型設計上,分為個人闖關賽與擂主爭霸賽,個人闖關的題型由“成語、沙畫、偏旁部首、視聽”組成,擂主爭瑕庵“合縱連橫”題的設置極有特色,在題板里分別列出縱向與橫向15句詩詞,需要闖關者逐一猜出來。
《中國詩詞大會》在沿用“飛花令”設計的基礎上還在現場設置了“百人團”模式。在題型設計上,分為個人追逐賽與擂主爭霸賽,個人追逐賽由“識別詩句、對句、填字、單項選擇”的題型組成,擂主爭霸賽的題型由“圖片線索、文字線索、逆向思維”組成,其中圖片題最為生動有趣,即評委在現場即興繪畫作為題目線索讓選手猜出詩句。
《詩書中華》同樣作為詩詞競技節目,采用古代文人“流觴曲水”游戲形式,臺上42組家庭圍坐在“溪”邊,隨著羽觴順流而下,選出幸運家庭。在題型設計上,每組家庭進行兩輪題目問答,第一輪為家有詩書挑戰賽,利用現場42個家庭增設的字進行詩詞上下句的銜接。例如“樹”字表現的詩句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第二輪為君子之爭對戰賽,兩組家庭完成循字辯文題、選擇題,其中循字辯文題最為特色,通過屏幕前出現的數個提示字,回答出該詩的上下句,例如“人、辭、花、月”對應“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四)非競技環境中的選題品鑒
《鄰家詩話》作為非競技性詩詞節目異同于上述三檔節目,雖以詩詞文化為宗旨,但以詩詞品鑒為藝術特征,在茶敘與會友中挖掘詩詞文本內涵。從“靜”的角度上重拾那些被前人傳誦的詩句,在中式傳統庭院的布景中與琴棋書畫等多樣的藝術形式相文融,讓觀眾消除在詩詞競技中的緊張,回歸田園式的平靜。在選題的設置上,.選取了《蒹葭》、《垓下歌》、《錦瑟》、《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以及《浣溪沙》等著名的詩詞作品,對每首詩詞里作者的生平軌跡與所處的時代變化進行解讀,在傳統中式庭院的環境里利用柔緩的鏡頭語言展現精致的庭院布景,不僅把原先保留在紙張上的文字符號轉譯為視聽符號,且還提升了節目的整體藝術氣質。
結語
通過上述四檔節目共通性與差異性的分析比較,詩詞類文化綜藝既有競技形式的闖關對決,又有非競技形式的茶敘品鑒,無論節目采用何種外在的表現形式,探究其本質均為弘揚璀璨的中華傳統文化,讓觀眾在“動”與“靜”不同的節奏中感受詩詞文化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酈波.詩詞類綜藝節目的文化傳播意義與路徑選擇[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8(12):44-45+82.
[2]關玲,張師迅.電視文化類綜藝節目中傳統文化的現代轉譯[J].中國電視,2019(12):25-28.
[3]劉強,喬慧.非競技詩詞類綜藝節目的美學特征與文化傳播機制研究——以《鄰家詩話》為例[J].大舞臺,2019年05期.
【作者簡介】劉器,宋欣,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