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毅
碎片化閱讀在當下較為流行,也常常被人詬病。很多人覺得,碎片化閱讀難以讓人們獲得書中的精華,長此以往,我們都將淪為電子產品的附庸。這個觀點顯然有失偏頗。
碎片化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因為于一天而言,十分鐘、二十分鐘是碎片,但是于人的一生而言,每一天、每一周同樣是碎片??梢?,真正有問題的不是閱讀的方式,而是閱讀的人。
書是任何時間都可以讀的。時間長,可以讀篇幅長一點的書,時間短,可以讀篇幅短一點的書。比如短途旅行的路上,我通常會選擇看一些古人的筆記小說或者小品文。反正文章與文章之間、故事與故事之間都是獨立的,你看完一篇或者兩篇,覺得眼睛累了,車快到站了,大可以臺上書本歇上一歇,完全不會影響對書中內容的理解。
當然,真喜歡讀書,就算是一個大部頭,我們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把它“啃”下來。這就好像小時候沒有網絡,吃過晚飯,人們就圍坐在電視機前看連續劇。電視劇一天最多播放兩集,當片尾曲放完了,就算你再著迷,想看也只能等待第二天。盡管時間不連貫,可這并不影響我們追劇的心情。第二天,到了連續劇開播的時間,我們依然會準時守在電視機前 似乎,正因為沒有一下子播完,人們反而對劇情多了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也多了許多期待,以至于晚上睡覺的時候,滿腦子都是想象。如果讀書也能這樣,豈不是很好?
今天的碎片時間用完了,我們依然可以忙里偷閑,在緊張的工作之余對已經讀過的內容進行溫習,然后對來看的內容展開聯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此時的我們也是一名作家,雖然我們的想法有可能與作者一樣,也有可能不一樣,但都沒有關系,有時候,差異更能激發讀者的興趣和樂趣。
關于讀書,我們在談論古人的時候常常會用到兩個詞:“三余”和“三上”。古人為了多讀書,惜時如金,不僅會把“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的時間用上,甚至連“馬上、枕上、廁上”的時間也不放過。這一點,現代人同樣可以。如果真想讀書,等車的空隙可以讀書,坐在船上、車上、飛機上也可以讀書,吃飯排隊的時間可以讀書,別人午睡的時間也可以讀書。毋庸諱言,跟古人比起來,今天的人無疑擁有更多的自由。衣服在自動洗衣機里滾著,飯在電飯煲里煮著,這個時候,如果沒有別的事情可做,何妨把書本抱出來看上一會兒。時間雖不從容,但攢得多了,數量依然可觀,收獲想來也是如此。
其實,就讀書這件事來說,與古人相比,我們今天實在是太幸運了。至少,新媒體的流行就在一定程度上給我們的閱讀帶來了方便。手機,電腦,kindle,閱讀的平臺和形式越來越多樣化,人們可選的對象范圍也越來越廣。除了實體書,我們還有庫存海量的電子書,想看的時候隨時隨地都可以看,辦公室、餐廳、咖啡館、電影院的休息室、公交車的雨棚下……這個得天獨厚的優勢是古人所不具備的。以前讀書需有書卷,出門最怕雨淋,再早之前,讀書還得抱著竹簡,笨重不說,攜帶還不方便,故而,讀書的場地也是相對固定的,非得出門時少不得要套個馬車。這在今天是很難想象的。
有如此優勢,我們更應該剔除一些無意義的瑣事,把應酬交際的時間用來讀書。事實上,大多數時候,我們所謂的“沒有時間”不過是一句謊話、一個悖論,不是你真的沒有時間,而是你不屑于收集這些時間罷了。因為對你而言,把這些時間利用起來,能做的事情太過有限,也太麻煩,自然也就沒有那個必要了——反正大把的時間都揮霍掉了,也不差這一點了,于是,干脆破罐子破摔。私心測度,這樣的人多半不明白積少成多的道理。
碎片有大小,每個人可利用的時間也有多少,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不管條件如何艱苦,方法總比困難多。只要你真的想看書,就一定可以有效利用這些碎片化的時間。反過來說,你如果總是抱怨時間太過瑣碎,沒有大塊大塊的時間供你讀書,最后,時間在抱怨里流逝,到某一天幡然醒悟,決定勤奮攻讀時已經來不及了。
這就好像我們小時候聽大人講故事,大人的故事有很多,只是他們閑暇的時間卻很少,不能由著我們的性子一講就是三四天。有些貪心的孩子覺得一天只聽一兩個故事不過癮,想等大人們完全空下來了一股腦兒聽個夠。遺憾的是,這一天一直沒有等來。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每天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偶爾還會有各種各樣的突發狀況發生。只有妥善處理好讀書與工作、生活的關系,碎片化的閱讀時間發揮的作用才能最大化。
人生千條路,書是心安處。不同的人感興趣的書籍門類也有差別,選什么書來讀,我們只需遵從內心的感覺即可,不必刻意照顧大眾的審美,亦不必刻意迎合文學的趨勢和潮流。人生在世,沒有比讀書更有價值的事情了,不管這書是大作家所寫還是無名人士所撰。讀自己想讀的書,讀自己覺得對自己有用的書,于一個人而言最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