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金童
土地革命戰爭后期,南方各根據地相繼淪陷,以南梁為中心的陜甘邊根據地碩果僅存,成為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和八路軍抗戰的出發點,原因很多,其重要一條就是習仲勛領導的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加強各項制度建設,形塑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雛形,贏得了廣大群眾的支持,為根據地的擴大、鞏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熟悉的陌生詞——“蘇維埃”是什么
“無論我們走的多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內容,我國現行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支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這一根本制度既不是憑空產生的,更不是什么人恩賜的,而是由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蘇維埃政權、抗戰時期的抗日民主政權、解放戰爭時期的人民代表會議制度不斷發展、完善而最終形成的。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建設人民當家作主的新社會,開始了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設的探索”。流行于土地革命時期的蘇維埃政權即工農兵代表大會制度,是這種探索的重要表現形式。隨著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歷史演進,“人民”這一內涵不斷在開放中擴大,在包容中豐富,曾經的蘇維埃制度被人民代表會議制度代替,最終形成了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習仲勛任主席的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植根于碩果僅存的陜甘邊根據地,在鞏固紅色政權方面以民為本、以制度建設為抓手,成為土地革命時期蘇維埃政權建設的典范,形塑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雛形。
專業人士應該對“蘇維埃”這個詞耳熟能詳,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很多老百姓并沒有真正了解這三個字是什么意思。即使在根據地內部,一般群眾對于建立政權的觀念也還“是模糊的,各區蘇維埃還不能深切地和民眾聯系。有的農民甚至說出‘蘇先生是比國民黨先生要好些(以為蘇維埃是早期中共領導人蘇兆征的兄弟),這如何能行呢?一定要使群眾了解蘇維埃政府是什么,一定要使蘇維埃真正成為群眾能夠運用的自己的政權”。“蘇維埃是什么?”中共早期領袖瞿秋白給出的答案是:“蘇維埃是工農兵代表會議,就是真正勞動民眾自己的政府。”工農兵代表會議,“是工人、農民、兵士、貧民直接選舉代表,來舉行的會議,這個會議,就是來管理國家大事,決定國家的政策、法律、命令;決定之后就去實行。所以,工農兵代表會議,就是民眾自己的政府”。也就是蘇維埃政府。這樣的政府規定些什么樣的法令呢?“最重要的,當然要首先決定國家根本法,就是憲法,規定明白蘇維埃國家政府的組織方法、選舉方法等等。”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決定勞動法和土地法”。除此之外,“工農兵會議政府還要規定經濟政策的種種命令……規定文化政策,就是實行普及教育,成年人的補習教育,使大家都識得字,都懂得政治”。土地革命戰爭的實踐表明:“中國紅色政權在組織形式上,和蘇聯的蘇維埃政權是相同的。蘇維埃即代表會議,中國共產黨在各地領導的人民革命起義,即以代表會議為工農民主政權的組織形式。這種政權的性質,是無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工農民主專政。”
習仲勛領導的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以生動鮮活的實踐歷程,富于創造性的制度建設,準確地闡釋了這一概念。
二、年青的老革命——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主席習仲勛
(一)嶄露頭角。習仲勛從學生時代開始,就投入陜西渭北地區如火如荼的革命斗爭中,12歲入團。1928年4月,年僅14歲就在獄中由共青團員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32年春,習仲勛領導甘肅兩當兵變,成立了陜甘邊工農游擊隊第五支隊。1933年初,根據黨的指示,習仲勛趕赴紅二十六軍,擔任紅二團先鋒連指導員,參加了創建照金根據地的一系列作戰行動。1933年3月8日中共陜甘邊區特委在照金兔兒梁正式成立,金理科任特委書記,習仲勛任特委軍委書記,史克泰任團委書記。3月中旬,紅二十六軍組建陜甘邊區游擊隊總指揮部,李妙齋任總指揮,習仲勛任政委。這是年方弱冠的習仲勛首次擔任統帥全陜甘邊區所有的游擊隊武裝的重要領導職務。習仲勛暗暗提醒自己:“大家尊敬我,我越要虛心,我見了他們更要尊敬,對年長的同志請他們多指教,對我工作中的缺點、錯誤多批評。”
(二)當選蘇維埃政府主席。陜甘邊區特委成立后,習仲勛領導軍民深入開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發動群眾支援紅軍游擊戰爭。1933年4月5日,在中共陜甘邊區特委的領導下,陜甘邊區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照金召開,成立了陜甘邊區革命委員會,雇農周冬至當選為主席,習仲勛為副主席兼黨團書記。
陜甘邊區革命委員會成立不久,習仲勛領導邊區特委和革命委員會在桃渠原、照金、香山、芋園、老爺嶺、馬欄、七階石一帶相繼建立了24個公開或秘密的基層革命委員會,選舉一大批有覺悟、有威望的群眾骨干擔任紅色政權的領導職務,構建了革命新秩序,紅色政權建設初具雛形。在習仲勛的身體力行下,當地的軍政軍民關系更為融洽,土地革命斗爭工作進展順利。西北根據地的創始人劉志丹對習仲勛的進步贊不絕口:“你做得好,有你這樣的作風,咱們就會立于不敗之地。”
1934年11月1日至7日,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成立大會在南梁荔園堡隆重召開,參加大會的除正式代表外,還有南梁地區的群眾、紅軍、游擊隊員和赤衛軍共計3000余人。主席臺懸掛“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成立大會”的巨幅紅色會標,會場上紅旗招展,鑼鼓喧天,呈現出一派節日的熱鬧景象。大會一致通過了《政治決議案》《軍事決議案》《土地決議案》《財政決議案》《糧食決議案》等重要文件。會議經過充分醞釀討論,決定正式成立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并采取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選舉習仲勛為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主席。
(三)領導人民鬧翻身。大會之后,在荔園堡馬洼子臺上舉行了閱兵儀式,紅軍、游擊隊、赤衛軍全副武裝,接受了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領導成員的檢閱。隨著陜甘邊蘇維埃政府的成立,貧農團、農會、赤衛軍、工、青、婦、兒童團組織也相繼建立起來,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翻了身的勞苦大眾“在一瞬間扮演了革命劇中的活躍的主角,別人就再也無法強迫他們重新回到合唱隊的無所作為的、唯命是從角色中去了”。這些新政府的主人以前所未有的姿態登上歷史舞臺,全身心地投身到蘇維埃政府的各項建設中。
三、以人民為中心——蘇維埃政府的制度建設
國之重器,莫重于令。“蘇維埃根據地的中心問題是建立和廣大群眾密切聯系的政權——工農群眾自己的政權。”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成立以后,發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法令,從政治、社會經濟發展到軍事斗爭與統戰工作等等都有明確的規定,為人民代表大會做了制度上的準備。
(一)直選——充分保障人民權利的選舉制度。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瞿秋白對于蘇維埃的選舉制度有過較為全面的闡釋。“問:工農兵代表會議政府的制度之下誰是有選舉權的,誰是沒有選舉權的?答:凡是勞動者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凡是剝削別人的人都沒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工農兵代表會議之下,工人、手工工人、農民、兵士、貧民,專靠自己勞動的醫生、畫師、教員等等,都一律平等的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1934年秋,本著上述選舉精神,陜甘邊特委著手籌備召開陜甘邊工農兵代表大會。選舉代表的廣泛性與否關涉人民的政治權利,為保證人民民主,當時的做法與過去由群眾團體推舉革命委員會機構和領導成員的辦法不同,蘇維埃政府委員完全由代表直接投票選舉產生。針對有些人對這種辦法在根據地文化落后、復雜艱險的戰爭環境里能否行得通的質疑,劉志丹耐心細致地解釋說:“原始社會都知道選有能力的人做首領,何況現在的人。先由村上選代表,再選鄉代表,再選政府組成人員。”
在劉志丹、習仲勛等同志指導下,經過集思廣益,制定的直接選舉的辦法體現了鮮明的階級性,“代表是這樣產生的:地主富農沒有選舉權,中農二十人選一個代表,貧農十人選一個代表,雇農五人選一個代表”,保證了貧下中農在工農民主政權中政治上和組織上的優勢。鑒于群眾中不識字的占多數,邊區選舉創造了舉手、畫圈、畫杠、燒香洞、投豆子等方式方法,充分保證了人民的民主權利。工作人員按照劉志丹教的這個辦法去做,老百姓果然很高興,紛紛表示:“共產黨就是和國民黨不一樣。”流傳在蘇區各地的歌謠形象地唱出了選舉后人們的喜悅之情:“金豆豆,銀豆豆,顆顆不能隨便丟;選好人呀辦好事,步步引咱走正路。”選舉很認真,很快選出了代表。因為習仲勛此前擔任陜甘邊區革命委員會副主席,在南梁也和農民生活、戰斗在一起,朝夕相處,深得同志們的信任,大家一致選舉習仲勛擔任陜甘邊蘇維埃政府主席。
(二)為了人民福祉——經濟與文化教育制度。“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劉志丹、習仲勛等蘇維埃政府領導人深知,“打仗是為了和平,有了和平環境,就要建設,就要幫助農民搞好生產。農忙時,紅軍要幫助農民耕地、收割”。同時,中央提出“蘇維埃政府的中心口號是:沒收地主土地歸農民”。陜西省委也明確要求:“革命委員會的臨時政權建立以后,應該××縣或××幾縣為根據地,立即沒收地主的土地,依照勞動與人口混合的原則,分配給雇農、貧農和中農,紅軍戰士有分得土地的優先權。”根據上述指示精神,陜甘邊蘇維埃政府制定了包括“沒收地主及富農出租部分的土地”“分川地不分山地”“中心地區分土地,邊沿地區不分”“鼓勵農民生產,發展農業,增加糧食”“設立集市,便利交易”“保護小商人”等一系列富民利民政策,發行了用布印的貨幣,建立了集市貿易,歡迎白區商人來經商,促進了物資交流,干部用上了手電筒,戰士用上了洋瓷碗,根據地社會經濟逐步穩定和繁榮,
“蘇維埃的文化革命,要有系統地有計劃地進行一切必要的工作,去幫助和發展蘇區的一切文化事業,尤其是關系到幾千萬群眾的教育事業:兒童教育和成人教育。要發展工人報紙和勞動民眾的報紙,要在大眾之中發展革命的文學、戲劇、美術、音樂等運動,進行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大眾化的運動。必須和大眾的斗爭以及日常生活聯系起來。”隨著土地革命斗爭的勝利,蘇維埃的文化革命也提上日程。中央的蘇區經驗是“每個鄉蘇維埃至少辦了一個列寧小學校,普通是每鄉兩個,特別地方(龍圖、牛斗光)辦了四個,每校學生四五十人。各鄉辦起了列寧小學,發展教育,掃除文盲”。在這方面,陜甘邊蘇維埃政府的主要做法是興辦列寧小學,推動農村青年教育。史料記載,“在南梁轉咀子成立了個小學,有二三十個孩子上學。這些事那時都是很新鮮的,影響很大。群眾傳言叫南梁政府為‘南洋政府,豪紳一聽‘南洋政府就很害怕”。習仲勛非常重視對學生革命感情和革命精神的培養,他要求學校除了組織師生上山采藥,開荒種地,以補貼教學費用外,還要給群眾教唱革命歌曲,宣傳革命真理。習仲勛除了批給列寧小學辦學經費外,還節省下自己的鉛筆、墨棒、白麻紙等辦公用品送給學校,解決了學校教學的燃眉之急。教材、課本大多都是由學校女教員張景文按照習仲勛的指示編寫。南梁群眾至今能夠耳熟能詳的革命歌曲《窮人能過好光景》就是張景文親自編寫并教唱給荔原堡群眾的。在南梁列寧小學校史紀念室的墻壁上,仍舊可以看到這首歌詞:“窮苦大眾一條心——跟上紅軍鬧革命——打土豪呀分田地——窮人能過好光景。 嗨、嗨、呀呼嗨……”蘇維埃政府還積極推動各種社會制度改革,頒布禁煙、禁賭、放足等條例,宣傳禁煙、禁賭、放足的好處。習仲勛交給列寧小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利用課余時間上集市、下村舍,深入群眾,動員廣大窮苦百姓行動起來,“男剪辮子女放腳”、戒大煙、禁賭博,邊區風貌為之煥然一新。
(三)“人都愿意跟他們走”——廉政制度建設與統戰工作。“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命運取決于人心向背。人民群眾反對什么、痛恨什么,我們就要堅決防范和打擊。人民群眾最痛恨腐敗現象,我們就必須堅定不移反對腐敗。”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建立后,把廉政制度建設當作頭等大事。“群眾最痛恨反動政權的不廉潔,無官不貪。我們一開始就要注意這個問題,窮要有骨氣,要講貞操,受凍受餓也不能取不義之財。”蘇維埃政府處處關心群眾利益,頒發條例,嚴明軍紀,從嚴治軍。赤衛軍暫行條令十八條規定:臨陣脫逃者處以死刑,破壞槍支者處以死刑,強奸婦女者處以死刑,貪污公款十元以上者處以死刑。一切繳獲要歸公。這些條款放在現在來看,也可能處分的太重了一些,但那時老百姓最恨貪官污吏,盼望有為民理政的“清官”,正因為“蘇維埃政權,是最進步階級的政權,它的下面,不應有一切封建制度的殘余存在”。陜甘邊蘇維埃政府的領導人充分了解群眾的心情,才制定嚴格的法規,以警戒自己的同志。而且,那時的十元也是一個不小的數目。有了這條法令,在干部中確實沒有發生過貪污事件。蘇維埃政府對干部,特別是負責干部,要求更嚴格,犯了紀律,犯了嚴重的錯誤,都要受處分。
在統一戰線方面,蘇維埃政府也分門別類地制定了對地方民團、土匪、哥老會以及對白軍俘虜的政策。習仲勛難能可貴的一點,就是能夠深入進行社會調查,善于團結各階層的人士,聽取不同意見。在習仲勛的領導下,蘇維埃政府對根據地周圍的民團作了全面客觀的分析,得出的結論是:能團結就團結,能使其中立就使其中立,只打擊頑固的。對一時不明白黨的政策的國民黨內開明人士、老知識分子,首先尊重他們,反復向他們講道理。當這些開明人士、老知識分子一旦真正了解到共產黨人是為國為民有大志的人之后,無不點頭稱贊:“上面把你們說成是反賊,我也以為你們是草莽英雄,胡鬧哩。你們原來都是治世英才。”后來一些在群眾中有威信的知識分子參加了革命,群眾說:“共產黨本領真大,人都愿意跟他們走。”這樣,革命的力量就越來越大了。“好作風是可以代代相傳的。”習仲勛一生注意聽不同意見,聽民主人士的意見,注意做好統一戰線工作,卓有成效,這些就是從陜甘邊時期的實際經驗得來的。
四、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雛形
“政之所行,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知予之為取者,政之寶也。”習仲勛擔任主席的陜甘邊蘇維埃政府,以清正廉潔的形象屹立在西北大地上,贏得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支持,擁有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革命源泉,使得陜甘邊根據地不斷地發展壯大,最終立于不敗之地,成為全國“碩果僅存”的革命根據地,后來又發展“成為中國的第一個抗日民族根據地,世界愛好民主自由的人民都向往著這塊新的土壤。在這里,人民從革命中得到土地,有著自己的民主政權,勞動對于他們不再是痛苦,生活好比剛要開放的花朵”。
(一)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的成立及其運作,是中國共產黨領導西北地區政權建設和根據地建設取得的最重要成就。這“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陜甘革命過程中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它使革命委員會臨時政權轉變為蘇維埃政權,陜甘邊由不固定的游擊區域轉變為鞏固的根據地,從此,西北革命的新局面開始了”。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成立后,在習仲勛的積極組織領導下,各縣的革命委員會或辦事處等臨時紅色政權相繼轉變為正式的蘇維埃政府,太白、合水、慶北、新正、新寧、華池等地先后建立起蘇維埃基層政權。盡管這些蘇維埃政權“存在時間都很短,最長的也不過一年,但為中央紅軍到西北后擴大根據地和建立新的蘇維埃政權奠定了基礎”。使得陜甘邊根據地能夠碩果僅存,成為全國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和八路軍抗戰的出發點,為中國革命勝利建立了不朽功勛。
(二)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實行的工農兵代表大會制度,從各方面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和日趨完善,進行了多方探索和實踐。同時,蘇維埃各級政府吸收工農群眾參加并管理自己的政權,極大地增強了陜甘邊區人民的民主意識,人民群眾真正享受到當家作主的權利,有利于黨的政策法令的貫徹執行。這種形式的工農民主專政和代表大會制度,既不同于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權,也有別于舊式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建立的政權,是陜甘邊區歷史上廣大農民第一次當家作主、享有充分的民主,是陜甘邊區局部范圍內絕大多數人對少數人的專政。邊區蘇維埃政府的檢察機關通過動員群眾舉報、設立控告箱、組織專人微服私訪等形式行使檢查監督權力,貫徹了民主集中制原則,窮苦百姓的權利得到充分的尊重與體現。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實行的工農兵代表大會制度及發展經濟、廉政建設、社會進步等各項制度,形塑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雛形,在中國政權建設史上有著獨特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實行的直選制度,賦予一切被壓迫被剝削的人民以完全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在資產階級“投票箱的底層放著的原來是制憲會議的死刑判決書”,陜甘邊區工農兵代表大會投票箱則盛載著貧雇農數千年來不曾擁有的新希望。改變由群眾團體推舉革命委員會機構和領導成員的做法,實行代表投票選舉蘇維埃政府委員的直選制度,使勞苦大眾能夠享有充分的參政、議政和監督各級蘇維埃工作人員的民主權力。邊區、縣、區、鄉各級蘇維埃代表大會的代表,都是人民群眾直接選舉出來的,廣大選民對自己選出的代表有充分的監督權,對那些犯有重大錯誤或嚴重失職不合民意的代表,選民有隨時撤換之權,或者經代表會議通過后罷免,體現了監督工作的民主性。為了提升選舉質量,全民族的抗戰爆發前夕,延安還“開辦選舉訓練班”,毛澤東等親自給學員講課,選舉制度日趨完善。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民主執政的實踐證明,堅持民主制度是政權建設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
綜上所述,習仲勛領導的陜甘邊區蘇維埃政權在產生方式、組織方式、行使職權方式等諸方面的探索,為抗戰時期的邊區參議會、解放戰爭時的政治協商會議和新中國成立后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不斷健全和發展提供了極為有益的歷史借鑒。其開拓性的理論探索和實踐經驗總結,已然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中政權建設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新時代進一步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共慶陽市委黨史工作辦公室編:《中國共產黨慶陽歷史》,中共黨史出版社2012年版。
[2]楊正發:《南梁之光》,甘肅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黃正林、潘正東著:《慶陽通史》,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
(作者系隴東學院政法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