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衛東
國務院、中央各部委以及上海市、北京市和廣東省等各省市都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針對稅收、收費、租金等企業費用的免、減、緩措施。切實為各類企業減輕負擔,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恢復活力。從長遠來看,中小企業的經營困難依然不小。如果借此次特殊時期政府大力救助企業之際,順勢延長各項扶持措施,進一步供給側改革,發揮改革對中國經濟的刺激作用,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放緩眼前短期的GDP,蓄力迎接長期經濟的良性發展。
一、 工資、稅收和租金對中小企業的影響
中國每年約有100萬家企業倒閉,平均每分鐘就有2家企業倒閉。中國8000多萬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的平均生命周期只有2.9年,存活5年以上的不到7%,10年以上的不到2%。換言之,中國超過98%的中小企業成立十年內都會走向死亡。中小企業基本進入了第一年創立、第二年賺錢、第三年倒閉的惡性循環。人工成本、稅費成本和地租成本都是企業實實在在的負擔。
1.人工成本。上調最低工資標準增加了企業勞動力成本,對企業、尤其是利潤率低的中小企業產生致命打擊,導致企業裁員,加劇失業,使得本應受政策保護的弱勢勞動群體難以進入勞動力市場,違背了最低工資立法的初衷。在我國目前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的格局下,中小企業是吸納就業維護社會穩定的基礎力量,農業剩余勞動力、城鎮下崗職工、新畢業大中專技校生的就業問題等都得依靠中小企業來解決。但當前我國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融資困難、缺乏政策扶持等問題制約著它們的發展,面對自身的生存壓力,它們只能通過壓低工資轉嫁給普通勞動者。此外不少中小企業是以低端制造為主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產品科技含量低,只能憑借勞動力優勢賺取薄利,勞動力價格上漲確實令這些企業不堪重負。
2.稅費成本。目前我國中小企業要繳納、承受 6種稅費或“隱性”負擔 :包括增值稅、營業稅、所得稅、教育費附加、水資源費、社會保險費等。無論是增值稅還是所得稅,稅率都不低,二者同時征收。企業稅負的現狀是流轉稅與所得稅雙高。流轉稅:企業只要有銷售行為,無論是虧是賺,就要交稅。所得稅的邏輯相對合理,但存在重復征稅的問題。一筆利潤企業所得稅拿走25%,分紅時個人所得稅拿走20%,綜合下來,兩項所得稅要占利潤的40%。目前,一般中小企業主要交的稅費有:地稅:應納營業稅=服務業收入*稅率為5%(適合所有服務業的企業);國稅:應納增值稅=商品銷售收入(不含稅)*3%(適合小規模納稅人);國稅:應納增值稅=商品銷售收入(不含稅)*17% - 進貨金額(不含稅)*17%(適合一般納稅人);地稅:應納城建稅=應納增值稅+營業稅*7%;地稅:應納教育費附加=應納增值稅+營業稅*3%;地地稅:應納地方教育費附加=應納增值稅+營業稅*2%(各地征收標準不同,有些地方不征收)。企業沉重的稅負壓力壓縮了企業的經營利潤,也影響了企業的成長空間。
3.地租成本。土地和房租越來越貴,一方面企業的地租房租提升,直接加大了成本壓力;另一方面,員工的生活成本不斷的提升,會間接拉升人工成本。因為土地與房租越來越貴,很多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將工廠搬回了內地人力資源豐富、成本較低的城市。
二、切實為各類企業減輕負擔
1.減免企業房屋租金。中小企業承租本市國有企業的經營性房產(包括各類開發區和產業園區、創業基地及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先免收2月、3月兩個月租金;對間接承租的企業,應確保租金減免落到實處,使實際經營的中小企業最終受益。鼓勵國有企業在協商情況下通過減免緩交等方式盡可能多讓利給中小企業,相關減收影響在經營業績考核中予以認可。鼓勵大型商務樓宇、商場、園區等各類市場運營主體為實體經營的承租戶減免租金。主動為租戶減免房產或土地租金的企業,繳納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確有困難的。
2.可申請減免相應的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對相關企業和個人給予稅收優惠。疫情防控期間,對于房產或土地被政府應急征用的企業,繳納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確有困難的,可申請減免相應的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按照國家政策規定,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困難行業企業2020年度發生的虧損,最長結轉年限由5年延長至8年。鼓勵社會力量積極為疫情防控捐贈現金和物資,并可按照規定在所得稅稅前全額扣除,相關捐贈貨物免征增值稅、消費稅和附加稅費。對參加疫情防治工作的醫務人員和防疫工作者,按照政府規定的標準取得的補助和獎金,以及單位發給個人的疫情防護用品,免征個人所得稅。
三、供給側改革的意義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改革則依靠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目前,我國外貿面臨不小壓力,投資效率有限,消費四平八穩。再依靠房市拉動,銀行面臨巨大風險。由此,供給側改革意義重大。20世紀70年代興起于美國的一個資產階級經濟學流派的稅收理論與政策主張。該學派因強調“供給創造需求”而得名,又稱供應學派。主張政府的稅收應該成為刺激供應、增加生產和實際收入的工具。(1)減稅,使企業和個人的稅后凈收入增加,以刺激企業和個人投資的積極性,從而使生產力提高和供給增加。(2)削減政府財政赤字。在經濟出現明顯通貨膨脹,經濟增長趨于緩慢,有可能導致“滯脹”形勢下,應該采取“小稅收和少開支”。1982年德國總理科爾上臺后,開始了供給側改革,科爾政府提出“多市場、少國家”的偏向供給側的經濟政策,采取了六個方面的行動:(1)整頓財政,削減社會福利,壓縮政府開支。(2)實施減稅。(3)幫助企業控制勞動力、能耗等成本的增長。(4)推進聯邦資產的私有化。(5)推進產業結構升級。(6)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協調配合,保證幣值穩定。這些供給側改革措施產生了實際效果,扭轉了此前西德經濟增長的停滯狀況,使得西德經濟增速從1983年回到正值,并在隨后七八年間穩定增長。
以薩伊為代表的供給學派普遍認為,改善供給的一個很主要的辦法是為生產者減負,這不僅有利于降低成本、增加供給,而且有利于擴大生產規模。減稅降費導致生產成本降低,為生產者生產更多產品奠定了基礎。企業所得稅是直接稅,稅收歸宿大部分在企業。因此,關注政府債務問題的影響是減稅降費全面貫徹落實中的一項重要工作。減少政府開支是另一項改革重點。
四、順勢延長扶持政策 深化供給側改革
不少經濟界人士認為,當勞動力成本提高時,生產成本效應會使企業減少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額,優勝劣汰效應會增加企業對資本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創新效應會使企業減少勞動力要素的使用,增加資本要素與技術的使用,提高生產率;對于混合型企業,最低工資每提高1%,企業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比重將降低3.21%,企業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的比重將增加1.37%,出口額將增加0.42%。工資水平的上漲對順差的影響是負向的,工資上漲可以調整失衡,而且隨著工資水平的上漲,影響是逐漸增大的。具體來看,工資上漲使得企業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下降,從而帶來出口的減少。而工資的上漲使得消費增加,從而帶來進口的增加。
這些推論都是理論上的推測,認為此消彼長是線性的。事實上,勞動力成本上升對當事企業就是實實在在的。是不是勞動力成本上漲必然導致技術或資本密集型的收益增加?這是個悖論。不堪勞動力成本的企業倒閉的可能性遠遠大于轉型,隔行如隔山,即使在同行業要升級換代也不容易。事實上,勞動密集型行業和資本或技術密集型行業是平行的。如果出現跨行也不是此消彼長的。雇主與工人互為依存,一方沒有另一方的幫助將一無所獲。然而,雇主的需求卻 沒有工人的需求來得那么迫切,有的雇主一個勞工都不雇用也能生存數月甚至數年;而工人 如果幾個星期不工作就必定陷入赤貧困境。
因此,對于中小企業來說,降低勞動力成本、稅收和租金成本是十分重要的。最近政府的一系列舉措有利于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和風險。如果落實到位,不僅可以緩解企業的燃眉之急,而且,從長期的角度來看,可以利用這次特殊幫困機會,順勢而為,延長扶持時間,降低居高不下的成本。因為,這幾年,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化發展過快,造成房地產價格飆升,產生溢出效應,造成所有的經營成本上升(工資、租金、土地等),人口紅利蕩然無存。一些外貿加工工廠撤離,中小企業舉步維艱。國家最近已經出臺了許多優惠政策和措施。不過,最剛性的就是降低成本,包括租金、稅收和收費等。長期降低的確會影響政府的財政收入,但是,在企業軍心不穩的情況下,適當延長優惠期,會大大刺激企業的能動性。不可能等到企業瀕臨倒閉,沒人愿意辦實業時,才出招,為時已晚。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防患于未然,暫時的退讓是為了厚積薄發。
按照常理,降低租金、稅收和一些費用,減少收入是無法接受的。人們的心理都是愿漲,不愿降。政府部門能夠借這次特殊情況順勢延長扶持優惠措施,倒逼式地降低整個城市運營成本,有利于蓄勢待發。當前經濟形勢十分嚴峻,出現了“滯脹”苗頭,進一步穩定和發展中小企業或許是一條出路。另外,對屬于事業單位和國營企業單位的街面房和辦公大樓出租的處置,如果處理好其責權利,重新推向市場,有利于降低市場商務房的租金,一刀切地不允許出租不利于經濟發展。可以考慮將這些房產歸口一個統一機構來管理,收回來的租金可以上交專門部門,作為國家收入,彌補減稅的缺口。
(作者單位: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