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共中央轉戰陜北一年零五天,這一戰略轉移,是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中央領導人高瞻遠矚作出的偉大決策。其主要制勝因素:一是統一思想,堅守陜北,政治上處于主動;二是正確的領導和集體決策,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證;三是靈活運用多種戰略戰術,有效牽制敵人;四是擁有廣泛的民眾支持,是制勝的根本基礎;五是獨特的地理環境,提供了安全屏障。
[關鍵詞]轉戰陜北;制勝因素;領導決策;群眾基礎
[作者簡介]馬綏鋒(1982-),男,榆林職業技術學院農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近代史、中國傳統文化、陜甘寧邊區歷史教學與研究。
[課題]本課題為2019年榆林市社科類立項項目,負責人:馬宏(原陜西省榆林農業學校校長)編號:2019030510。
[中圖分類號] D23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20)07-0011-03
1947年3月,國民黨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失敗后,改為重點進攻山東、陜北兩個解放區。當時,國民黨胡宗南等部25萬兵力進攻陜甘寧邊區,而陜北的解放軍只有2萬多人,眾寡懸殊,在此情況下,黨中央機關決定主動撤出延安。3月18日傍晚,毛澤東、周恩來等率中共中央機關和人民解放軍總部依依不舍地離開延安,踏上轉戰陜北的征途。
“1947年3月18日至1948年3月23日,毛澤東率中共中央機關和解放軍總部歷時一年零五天,行程2000余里,途經陜北12個縣,駐留過38個村莊,(其中榆林33個,延安5個,時間最短的僅幾個小時,最長的達4個月。)完成了轉戰陜北的艱苦歲月。”①在轉戰陜北期間,“毛澤東是在最小的指揮所里指揮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戰爭”。
中共中央轉戰陜北,徹底粉碎了國民黨對陜北的重點進攻,極大地鼓舞和增強了陜甘寧邊區和全國各解放區人民的戰斗意志,有力地推動了各解放區由戰略防御轉為戰略進攻,為解放戰爭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那么,黨中央轉戰陜北由被動到主動,是哪些主要因素讓轉戰陜北取得最終的勝利?本文試加以析之。
一、統一思想,堅守陜北,政治上處于主動
轉戰陜北是中共中央領導人高瞻遠矚之后而作出的偉大決策。撤離延安前,毛澤東明確表示他和中共中央不過黃河,留在陜北。面對眾人的勸阻,他舉出兩個理由:“其一,我們在延安住了十來年,一直處在和平環境中。現在一有戰爭就走,我無顏對陜北鄉親,日后也不好再見面。我決定和陜北百姓一起,不打敗胡宗南絕不過黃河。”“其二,我不能離開陜北還有一個理由。胡宗南有二十多萬人馬,我們只有兩萬多,敵我力量比例是十比一。這樣我們其他戰場就要好的多,敵我力量對比不那么懸殊。黨內分工我負責軍事,我不在陜北誰在陜北?現在有幾個解放區剛剛奪得主動,我留在陜北,蔣介石就不敢把胡宗南投入別的戰場。我拖住他的‘西北王,其他戰場就可以減輕壓力。”②
相反,只要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留在陜北,即便蔣介石攻占了延安,也是一場華而不實的勝利。后來,胡宗南部隊常被解放軍牽著鼻子走,四處撲空,疲憊不堪,屢遭打擊,損失慘重。正應了毛澤東在離開延安前窯洞里留給胡宗南的一首打油詩:“胡宗南到延安,勢成騎虎。進又不能進,退又退不得,奈何,奈何。”
轉戰初期,好多部隊指戰員和廣大人民群眾不理解放棄延安的戰略意義,曾一度在干部、戰士的思想中引起一些混亂。毛澤東語重心長地開導軍隊干部:“我軍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敵人進延安是握著拳頭的,他到了延安,就要把指頭伸展,這樣就便于我們一個一個地切掉它。”③
可見,黨中央轉戰陜北的戰略,是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審時度勢、高瞻遠矚、深思熟慮之舉。第一,準確把握了政治主動權。撤離延安,將使中國共產黨得到國內百姓、“第二條戰線”、“中間勢力”、國際社會等力量道義上的支持。第二,明確了戰爭的核心因素。保存了實力,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第三,制定了具體的戰術。將敵人分而殲之,再進行反攻。這樣,撤離延安成為一種主動的戰略抉擇,讓陜北百姓和廣大戰士認識到撤離的真正目的在于取得戰略轉移的最終勝利,也為轉戰陜北成功實施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二、正確的領導和集體決策,為轉戰陜北戰略部署提供了有力保障
轉戰陜北過程中,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充分發揮個人的聰明才智,在每一個重要關頭,及時做出科學的決策和判斷,實施了正確的戰略部署、戰術指導。為解放軍在戰場上實現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提供了強大智力支撐。
當堅守延安,需要付出慘重代價時,毛澤東從大局出發,說服大家主動放棄延安。不僅避免重大傷亡,也為之后的戰爭贏得主動,創造了戰機。
面對轉戰陜北初期的嚴峻形勢,1947年3月29日晚,中共中央果斷在清澗縣棗林則溝召開會議,正式討論中共中央是否留在陜北的問題,會議經過激烈的爭論后,最后決定:“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中央機關和解放軍總部留在陜北,主持中央工作;劉少奇、朱德、董必武組成中央工作委員會,前往晉西北或者其他適當地點,進行中央委托的工作。”④本次會議的戰略決策,充分體現了中共中央在緊要關頭的大智大勇。后來黨中央在青陽岔會議上形成的“三委分工”機制,為轉戰陜北乃至全國解放做出了重要貢獻。
當陜北戰場處于劣勢,解放區尚未完全打破敵人重點進攻的時候,中共中央在靖邊小河召開擴大會議,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精心設計了“三軍配合、兩翼牽制、中原突破”的十二字方針。讓劉鄧大軍大膽躍進,出奇制勝,一舉將戰線推向國統區,揭開戰略進攻的序幕,中國革命由此走向一個新的歷史轉折點。
1947年12月,在米脂縣楊家溝召開的中共中央擴大會議上,毛澤東作了《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著名報告,這份綱領性文件為黨領導解放戰爭奪取全國政權,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策略上做了充分的準備,使黨在各方面的政策和策略全面走上正軌,從而為實現“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戰略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軍事上,靈活運用多種戰略戰術,有效牽制敵人
轉戰陜北,實乃轉而戰之。毛澤東曾指示:“我們部隊數量和裝備上都比不上敵人,因此,我們采取的辦法是先打弱敵,后打強敵,先打分散孤立的敵人,后打集中強大的敵人。……我們這次打仗,就是要采取“蘑菇”戰術。靠你們磨心,牽敵人、磨敵人、牽著敵人的鼻子在山溝里團團轉。陜北山高林密路少,你們牽著敵人去爬吧!把敵人磨的疲勞了,餓飯了,就尋找機會消滅它。”⑤
彭德懷、習仲勛等西北野戰軍領導人在戰爭實踐中,創造性地發揮了毛澤東的“蘑菇”戰術,在牽著敵人在黃土高坡上武裝大游行的同時,把集中強大之敵,變為分散好打之敵,把肥的拖瘦,把瘦的拖死。首戰青化砭,二戰羊馬河,三戰蟠龍鎮,三戰三捷,殲滅敵人14000多人,極大鼓舞了解放軍的士氣,很快穩定了陜北戰局。
四、擁有廣泛的民眾支持,是制勝的根本基礎
轉戰陜北前,中共中央在陜北堅守了12年,陜甘寧邊區黨組織健全,群眾基礎良好。在轉戰陜北的艱苦歲月里,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基本上一路平安,與陜北良好的群眾基礎息息相關。
首先,良好的群眾基礎有利于封鎖消息,防止敵特滲透。中共中央在轉戰過程中,為了安全起見,領導人都用了化名。毛澤東化名為李得勝,周恩來化名為胡必成,任弼時化名為史林,中央機關也先后使用不同的番號。但是這些障眼法根本瞞不過群眾的眼睛。據閻長林回憶,當時老百姓雖然不知道這支隊伍是中央機關,但均認為這不是一支普通隊伍。并總結出這支部隊的“六多”特點,即背盒子槍的多,騎馬的多,電線多,婦女多(電臺報務員),手電多,馱騾多。可見老百姓心里是透亮的,但沒有一個人向戰士們打聽,更不會有通敵分子。王家灣的薛老漢被劉戡抓走之后,遭毒打折磨,卻不肯透露中央機關的去向。就在敵人費盡心機尋找黨中央和毛澤東蹤跡的時候,毛澤東等在靖邊王家灣(今屬安塞)停留了56天,在小河村停留了46天,⑥直到1948年3月23日,從容東渡黃河,離開陜北,一路都是有驚無險。這充分說明在群眾的掩護下,安全保衛工作做的相當成功。
其次,良好的群眾基礎,也是戰爭取勝的關鍵。在轉戰陜北的多次戰役中,陜北地方黨組織積極活動,動員百姓籌措糧草,趕制軍鞋、軍服等物資送到前線,組織擔架隊、運輸隊、洗護組、偵查組等各類支前隊伍,為主力部隊提供了高效的后勤服務。據統計,陜甘寧邊區1947年交公糧24.6萬石,1948年交公糧29萬石,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⑦為了補充西野,邊區群眾響應號召,踴躍參軍,到1948年延安光復前,全邊區有1.9萬名青壯年參加了主力部隊和地方兵團,有1.6萬地方邊團轉入主力部隊,有1萬多參加了游擊隊。⑧正如彭德懷所說:“沒有陜北群眾的支持,沒有干部戰士的前赴后繼,2.5萬人怎能打敗25萬強敵呢?”
五、獨特的地理環境,提供了安全屏障
陜西延安北部和榆林中南部地區,屬于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這里山峁連綿,溝壑縱橫,地形復雜,交通不便。對于善于運用游擊戰的解放軍來說,這里正是與敵人周旋的最好場所。當新四旅干部要求增派部隊保護黨中央時,毛澤東自信滿滿地說:“這個你們不用擔心,陜北地形險要,群眾條件好,回旋余地大,安全完全有保障”。⑨
三委分工后,留在陜北的前委機關和中央軍委機關及警衛部隊只有800多人。在陜北的山峁溝壑之間,這支小部隊很容易隱蔽和轉移。況且胡宗南一直認為,中共中央機關的行動,必定要有主力部隊的掩護。他萬萬沒有想到,保護黨中央和毛主席的只有區區幾百人的警衛部隊。為了隱蔽,他們往往晝伏夜行,所以即便敵人有飛機偵察也很難發現。
一年零五天的轉戰路上,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多次遇險,卻總是逢兇化吉。從安塞——靖邊,面對劉堪的4個半旅的追擊,險象環生。在天賜灣,毛澤東按兵不動,唱了一出“空城計”,讓敵人順溝過去。這些驚心動魄的傳奇事跡,被陜北百姓講述的頗具神秘色彩。仔細推究,應該與陜北特殊的地理環境有很大的關系。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共中央主動放棄延安,轉戰陜北,既是迫于當時形勢的無奈選擇,更是高瞻遠矚的科學決斷。在敵我力量極端懸殊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及時統一思想,堅守陜北,把握政治上的主動權,沒有領導人果斷正確的領導和集體決策,沒有靈活的戰略戰術,沒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獨特的地理環境。轉戰陜北將失去成功保障,更談不上牽動全國解放戰爭的大局。
[注釋]
①中共榆林市委黨史研究室.中共中央轉戰陜北.陜西人民出版社,2014版:第2頁.
②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第二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第590頁.
③梁星亮,姚文琦.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第968-969頁.
④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版:第178頁.
⑤轉引自向毛澤東學習.[EB/OL]人民網-中共共產黨新聞網(www.cpcnews.cn),2013-12-03.
⑥中共榆林市委黨史研究室.中共中央轉戰陜北路線圖.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15.
⑦⑧房成詳,黃兆安.陜甘寧邊區革命史[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543.
⑨榆林地區編寫組.毛主席轉戰陜北[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