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賢杰 張萍 仲國鳳
音樂治療治愈心理問題是一個系統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心理治療師通過使用各種形式的音樂行為來快速緩解患者的痛苦和恢復其心理健康。音樂療法能夠有效地調節患者的心理狀態,從而使得患者的心理狀態可以從當前的消極狀態得到緩解,進而促進患者的心理健康問題得以被治愈。目前,音樂療法作為一種治療康復手段,廣泛應用于神經病學和精神病學及心理學領域。音樂療法對幫助患者在改善記憶能力、學習能力和患腦血管疾病以后對事物的認知水平也有一定的正向作用。同時由于社會發展及就業形勢險峻,許多大學生都存在心理問題如焦慮癥、強迫癥等,在心理治療領域中音樂療法對調節人的情緒具有著顯著的效果,故許多高校在對學生日常的心理輔導過程中都有采用音樂療法。
一、音樂治療的發展取向
1.心理動力取向的音樂治療。心理動力取向音樂治療源于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治療理論,古典精神分析學派的音樂治療理論認為音樂治療也如同口語為主的心理治療,主要以聲音或音樂為媒介進行治療。心理動力學派學者在對音樂治療進行實踐過程中以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治療理論為基礎,把精神分析理論所蘊含的治療手段與策略與音樂進行了結合。因此,在進行治療過程中患者處在了一個更具有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治療環境中,使得心理治療師們活動中在面對患者緊張、焦慮、抵抗治療等問題時多了一項干預方式。心理動力取向在運用到與患者的治療關系中時,治療師的主動性增強了,使得對患者的治療次數縮短,同時降低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如今,廣義的心理動力取向治療仍是應用廣泛的學派,并對音樂治療產生了巨大影響。斯特恩整合發展心理學與心理動力的觀點,認為自我的發展就可以等于是患者在進行音樂治療的過程中可以先非語言因素如音樂的模仿和與人分享開始,逐漸到能夠使用語言因素的表達能力并與他人開展人際關系的過程。國內外許多音樂治療學派也在實踐過程中應用了心理動力取向的技巧,例如朱麗葉阿爾文作為音樂治療的先驅,其即興音樂治療的方法是涵蓋了古典精神分析流派動力取向治療的思想。同時在實踐過程中很多精通心理動力理論的咨詢師在給患者進行治療時將動力取向運用于音樂治療之中,例如,以客體關系或者是移情關系來理解治療關系,以音樂作為非語言媒介進行對潛意識動機的探索,或運用音樂的能夠引起患者生理和心理反應的特質于治療之中。
同時心理治療師可以廣泛運用動力治療技術在治療患者的過程中,通過自由聯想、釋夢、移情等方式, 幫助患者了解其自身的潛意識沖突, 促使患者人格從消極方面向積極方面進行轉變。隨著臨床實踐的不斷深入,心理動力取向音樂治療方法逐漸發展成了一種體驗式技術,其強調心理治療師應回應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表達的感受并同時鼓勵患者進行表達,以使患者對其潛在的自我沖突產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更加深入了解自身人格結構。這一方法是以音樂為媒介,患者與精神分析取向的音樂治療師一起探索潛意識,通過患者的講述與表達,進而認識比此前所知的更大的自我。
2.醫學取向的音樂治療。除了進行心理治療或受到心理學理論影響的模式之外,醫學專業特有的理論所形成的音樂治療學說也應用得十分廣泛。
音樂治療是護理及康復人員在臨床工作中經常運用的一種輔助療法。帕西斯的“人類適轉理論”含義是指對患者進行護理是對患者的陪伴,帕西斯認為音樂是護士和患者兩者關系中的非語言溝通媒介。同時還有羅杰斯國外學者等認為“整體人類科學理論”指的是把將個體視為一個整體,并且與外在的環境存在著能量場的溝通,同時有研究發現,輕柔的音樂曲調既可以影響患者的外在環境,同時也影響著患者的內在環境。從而使患者放松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緊張,從而感覺平和寧靜并達到完全放松的生理和心理狀態。
音樂治療在平時的臨床工作中廣泛應用于多個科室,特別在婦產科,孕婦的臨產和分娩時運用最為頻繁。產婦在分娩的過程中,音樂可以刺激產婦的腦腺垂體釋放內啡肽的內源性的具有類似嗎啡作用肽類物質。內啡肽可以進行緩解產婦分娩時的疼痛,并且幫助產婦分散疼痛的注意力。同時在孕婦臨產時通過柔和的音樂可以有效緩解孕婦緊張情緒。
在腫瘤科室的日常工作中,音樂治療作為一種輔助治療手段與藥物治療相結合可以有效地減輕腫瘤患者在化學藥物治療過程中所引起的嘔吐、惡心等癥狀,解決了很多患者由于化學藥物治療嚴重的不良反應導致不能完整進行完全部療程的化學藥物治療。而音樂療法可以保證化學藥物治療的順利進行。有學者研究表明,腫瘤患者通過聆聽柔和愉快的音樂曲目進行改善自己的悲觀等消極情緒,來增強自身的抵抗力來抵抗放射治療過程中存在的不良生理反應。有國外學者研究表明音樂治療在對腫瘤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可以降低由化療或是放療引起的不良生理反應發生的程度。
音樂療法在面對心內科的患者也有著廣泛的應用。有學者研究發現,每天堅持聽音樂的患者,一段時間后患者的血壓相對于都在靜臥的患者會有所下降,并且收縮壓下降程度明顯高于靜臥的患者。主要是因為精神緊張因素也可引起高血壓,柔和的音樂可以放松心情,降低患者的緊張從而緩解高血壓。也有學者研究發現,心肌梗死患者手術后通過傾聽柔和的音樂使得患者心率降低,血壓降低,可對患者的愈后產生正向意義。有學者研究表明,良好的音樂刺激可以減慢心率,舒張冠脈血管,增強心肌血液供應,提高心肌收縮力,降低心臟的后負荷。音樂可以以顯著的效果去改善老年癡呆患者的現狀。音樂治療同時也被作為慢性精神分裂患者的治療手段之一,患有慢性精神分裂癥的患者給予合適的音樂刺激,患者能夠放松緊張的情緒,使得患者的認知能力也得到了改善,使得幻聽、暴力傾向等癥狀可以得到改善。在進行音樂刺激后,受到顱腦損傷的患者如硬腦膜外血腫、蛛網膜下血腫的患者等恢復清醒的時間較短。
在呼吸科室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臨床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患者主要表現為阻塞性呼吸困難,并會出現心悸、焦慮不安的癥狀。通過進行音樂治療,患者呼吸困難和焦慮等癥狀能在相對程度上有所緩解。另外在呼吸科內,音樂療法可作為鎮靜藥物治療,提高需要進行機械通氣治療患者的治療效果并且降低氣管插管等引起的疼痛。
二、音樂療法對于維護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實施策略
1.集體音樂探討。集體學習音樂探討是先將所有需要進行心理輔導的學生分成幾個不同的小組,來進行對某一首樂曲的討論,從作曲、旋律、歌詞等方面。小組成員最好可以是不同專業及不熟悉的人。播放的曲目是由小組成員的具體討論,共同協商而定。小組成員一起聆聽音樂之后,將自己對于該曲目的理解和聆聽完的感受與其他成員之間進行信息分享。在每個學生互相溝通的過程中,心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各組的情況,并做一個總結,主要目的是總結引導學生體驗音樂從多個角度去進行探討,組織和培養學生欣賞和探討樂曲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給心理障礙學生提供一個互相深入交流的機會,提升學生們與小組成員之間的溝通管理能力,鼓勵引導學生們通過運用語言將自己的理解完整表達出來,并且學會從情感層面來進行信息交流,通過相互合作交流,通過觀察其他成員,達到對自己性格和思維特征更全面的、更客觀的認識,深入的意識到自己性格的缺陷和自己對某些方面問題的思考生活方式的錯誤,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
2.音樂回憶。音樂回憶是一種音樂療法借助音樂其獨特的特質才能發揮治療作用的方法,它讓學生在專心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回憶與音樂所包含的思想相似的生活或學習經歷,使得學生回憶起與音樂所包含的思想相似的生活或學習經歷,進而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形成釋放內心情感的渠道,達到改善心理狀態的效果。因此,心理咨詢老師可以播放一些歌曲,讓學生在音樂的過程中所表達的情感相結合,聽音樂,回憶一些過去的東西,產生情感共鳴。
3.音樂共鳴。音樂共鳴指的是為受試者進行播放一些與當前心境情緒發展狀態相符合的曲目,從而使求助者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與樂曲產生影響情感共鳴,此時再進行選擇合適曲目進行更換,更換成另一種思想情感的樂曲,從而能夠達到實現有效治療的目的。音樂可以通過選擇與當前的心理障礙所含情緒相關的曲目,從而情感上的共鳴,當它到達音樂的情感共鳴適當的引入變化的曲目,使人們的心理和情緒狀態的符合曲目的主題情緒與他們需要達成的治療效果的情緒狀態進行統一。
4.音樂想象。音樂想象是當聽眾是處于放松狀態,進行沒有限制的想象,并根據積極歡快曲目的音樂所蘊含的積極情緒進行引導去刺激患者引起積極的情緒,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大學生會遇到一個來自各個方面的問題,如考試失敗、或者家庭變故等,如果不將這些事情處理好,必然會對我國大學生的心理活動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在這一點上,心理治療師可以使用音樂想象去進行音樂心理治療具有心理障礙的學生,教師可以播放一些音樂來放松學生的生理和心靈上的緊張,并用語言來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想象自己變成一個非常安全舒適的地方,想象身邊所有的人都會給你關懷和幫助,以獲得十足的安全感。然后,教師通過指導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敢于面對一切的勇氣,以減輕學生內心的焦慮和壓力,以達到治療目的,保持他們的心理健康。[基金項目:1.黑龍江省大學生創新項目,編號:201710222028;2.佳木斯大學交叉學科項目,編號:12J201503。]
(作者單位:佳木斯大學醫學部臨床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