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 要:“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改革,通過內部質量保證體系,以診斷與改進為手段,通過一個周期的課程教學的運行,找出學情分析和教學管理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改革的痛點和難點,分析學情分析和教學管理的現狀,提出了提升學情分析和教學管理質量的路徑。
關鍵詞:教學診改;學生;中心;學情分析;教學管理
1 前言
課程的教學診改是完整且相對獨立的自我質量保證機制,在教學診改的推進過程中,根據“目標-標準-運行-診斷-改進”的循環遞進式自我診斷、改進質量螺旋,對課程的改革根據診斷的結果進行分析、歸納,找到改革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為“以學生為中心”課程改革的質量螺旋式上升提供支持。
課程改革過程中,通過課程的質量保證機制建立的指標體系對課程改革的診斷,發現學情分析和教學管理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下的教學改革實施中,成為亟待重視并著力解決的問題結點,本文對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下如何進行學情分析,提升教學管理的質量的路徑進行了探討。
2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促使學情分析成為課程設計的基礎
2.1 教學診改前的學情分析要求
高職教學中傳統的學情分析,一般是在制定專業標準、課程標準時有對授課對象概括的簡述,在課程實施中,教師更多的是在情境設計時考慮授課對象而進行簡要的學習分析,成為教案的一個環節或部分,側重點主要有:
(1)學生在學習本門課程或者本學習情境、學習任務前已經知道了什么知識?要學習新的知識必須補充哪些知識學習目標才能完成;
(2)學生在學習本門課程或者本學習情境、學習任務前已經接受了哪些方面的技能訓練,要完成新的技能訓練可能存在的難點在什么地方?如何解決存在的困難;
(3)根據往屆的學生考試成績和技能測評情況的分析來決定備課側重的知識點和技能點。
2.2 教學診改視域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下學情分析要求
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下,教學的培養目標、學習情境、學習任務的設計,都是突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鼓勵學生獨立學習并積極參與整個學習過程,所以學情分析的重要性凸顯出來,課程的教學改革對學情分析的深度和廣度驟然提升,這就要求教師對高職90后、00后學生們的獨立個體、班級團體不僅要了解學生原有的的知識技能水平儲備而且對學生的認知學習方式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念等個性特征的了解也成為課程教學成敗的決定因素,所以,學情分析成為完成課程改革最重要的基石。
為增強教師對學情分析的能力,保證課程改革實施效果,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
(1)科研部門組織科研小組對高職90后、00后學生群體的學情狀態進行調查研究;
科研部門鼓勵教師或專門的科研小組對高職院校3-5年內的學生群體作調查研究,對90后、00后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心理、學習行為、學習態度包括學習的信心、壓力和收獲的特點進行調查分析;對高職學生在經過初中或高中到高職后的學習方法變化的適應性進行調查分析;對高職學生進入高職院校后,對教學環境的認識包括軟件如(教師的教學、課程學習、專業的認識),硬件(如實驗室設備、實訓基地的認識和運用)等狀態進行調查分析,形成相應的成果,并組織對教師在學情分析方面的專項培訓。
(2)邀請專家對教師的學情分析能力進行專項培訓;
高職院校的教師相當一部分是來源于理工科院校,專業知識強,而對教學的理解、對學生的理解是需要逐步提高的,對于學情分析的重要性認識,需要科研部門、教學管理部門邀請心理學、教育學等方面的專家通過講座、專項培訓等方式。
(3)在教學管理中引導教師對學情分析的重視;
教學管理中可以在課程的目標制定、課程教學情境設計、微觀教學設計、教學實施、課后分析中將學生學情分析作為重要的考慮因素,單獨羅列分析項目,提高教師對學情分析的重視程度。
(4)在診改指標體系中督促教師對學情分析環節并考核實施效果;
在課程自我質量保證機制推進過程中,課程質量評價體系根據課程實施的反饋需要要在不斷地調整和修正,將對學情分析要求融入到評估體系的重要方面,如課程規劃與設計(課前)、課程實施(課中)、課程資源的建設、課程成果的評估等,通過課程質量評價體系的運行,對課程教學、課程改革中對學情分析進行促進和質量監督。
3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促使教學管理更新模式
3.1 教學診改前的教學管理
教師在課程規劃與設計如何實現教學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取決于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營造良好的學習和互動氛圍,協調調動好課堂師與生、生與生的相互關系,組織調度好教材、教學PPT、教學資源(教學設備、教學數據平臺、音頻、視頻)使用節奏,高效率達成預定的教學目標,這就是教學管理的內涵。
然而在教學管理實施的過程中,面對90后、00后的高職學生呈現出自我管理能力不足而出現遲到、早退、曠課現象,在課堂上,也有學生通過手機上網打游戲、聊天、聽音樂等情況發生。于是,課程改革的培養目標是否實現,有效的教學管理成為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然后提升教學管理的有效性成為面臨的嚴峻課題。
3.2 教學診改視域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下的教學管理
在教學診改視域下,課程質量評價體系中課程教學內容設計與實施、以學生掌握率、滿意率為觀察點的動態評價、還有同行評價、督導評價和領導評價都是督促教師重視教學成效的指標,另一方面,課程教學改革“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指導下的課程管理,更強調使用活動、資料來激勵、幫助、挑戰學生,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培養解決問題能力,并且讓教師應該是學習的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呈現者。這就使得根據教師和學生新角色如何組織教學活動,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意愿與參與質量,成為教學管理成敗的決定因素,所以,新的教學管理理念的引入并且運用,成為提升教學管理實效探索的途徑。
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創新教育治理模式,開展教育治理能力優化行動。將教育治理的概念運用到職業教育的課堂管理上,讓課堂上的師生關系從教學管理的主體—客體關系,轉變到教學治理的主體—主體關系,教師作為引導者,將課堂轉變為學生展示自我的平臺,把課堂交給學生,認可學生成為中心、成為主體,激發學生的內在驅動力,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
3.2.1 將教學治理模式根植教師與學生的意識中
教學治理模式有利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融入到教學之中,對于教師而言,要摒棄“權威”思想,教學中是知識輸送者和技能傳授者角色,在課程改革中充分考慮到90后、00后高職學生的特點,在進行學情分析、確立培養目標、設計教學情境或教學任務、擬定微觀教學設計時,喚醒學生對課堂參與、組織與管理意識,協調好課堂上的多元主體,把控好教學推進的節奏、方向和目標達成度。對于學生而言,能意識到主動參與教學,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之外,還應該擔當起教學組織、教學管理的責任,讓教學過程成為師生合作、生生互助、民主平等、共同提高的交流平臺。
3.2.2 智慧數據平臺為教學治理模式提供可能性
數字化電子產品伴隨著90后、00后這一代高職學生的成長,對電腦、手機等信息化工具具有天然的親近性,所以,將人工智能、信息技術、大數據引入到教學中,讓學習成為學生數字化生活的一部分,將數據化電子產品做為工具,運用云課堂、互聯網、專業網址等數字資源,變革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學習方式,主動適應學生碎片化的學習習慣和游戲思維習慣,拉近學生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配合親和度,在智慧教學平臺中師生形成平層的網絡結構,形成互聯互通、交流迅速、形式多樣的有效信息交流溝通,為教學的治理模式提供可能。
3.2.3 教學治理模式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升級
教學治理模式可以說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的升級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是在確定培養目標、教學情境設計、微觀課程設計等環節中突出以學生為中心,充分關注學生的需求和學習愛好,培養學生核心就業技能,通過教學活動、教學資源來激勵、幫助、挑戰學生,重視學生學習反饋的效果。在此基礎上,教學治理模式還強調促進學生的知、情、意、行的全方位發展,提升學生核心素養,通過建構一個教師與學生同為主體,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聯通縱橫交互的交流網絡,形成一個多元的、平等的、交互的課堂教學治理結構,在完成課堂教學目標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協商對話,共同達成非強制性、軟約束的規則、契約,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意識,提升學生對規則的認同感,共同營造良好平等互動氛圍,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改革真正落實,取得實效。
4 結語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的教學改革,通過教學診斷機制,發現教學改革中出現的問題,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措施和途徑,讓不斷進步與完善的課程教學改革,培養出知、情、意、行的全方位發展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
課題項目: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課題 “基于教學診改體系的《維修接待》星級課程建設與研究”,課題編號:YY2018-14。
參考文獻:
[1]丁永久.高職生學情狀態與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天津: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5.8.
[2]李莎莎等.課堂教學組織應從管理走向治理.北京:教學與管理 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