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日古麗·由努斯 馬合皮扎木
摘 要:在經濟發展下農業發展速度有了明顯提升,傳統生產模式已經難以滿足現階段發展需求了。所以在新時代發展下,要加大農業機械自動化研究力度,發揮機械優勢提升農業生產效率與綜合生產水平,找出自動化發展中存在的不足,制定有效發展對策,從而實現長遠發展目標。
關鍵詞:農機工業;農業機械化;融合發展
科技進步推動了農機技術的不斷創新,使農業生產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實現了更好的經濟效益。農機技術應用于農業耕種、生產中,不僅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率,擴大農業規模,還可以減少人力資源投入,確保質量,穩定農民收入,為實現鄉村振興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但在農機技術的實際推廣中,遇到了許多問題,阻礙了農業機械化的大力發展。有關部門應針對以上問題予以解決,以確保農機管理及農機技術推廣的順利開展,提高農民收入。
一、農機工業與農業機械化融合發展的必要性
推動農業產業集群的創新落實發展農業機械化裝備,是為了充分促進產業集群的創新發展,也是為了進一步推進農機裝備技術創新和質量提升,加快培育優秀的農業企業品牌,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農機裝備產業集群。實施特色產業農機化技術示范推廣行動,聚焦8個千億元級農業特色主導產業選擇設施農業、畜牧養殖、水產養殖和農產品初加工等農業特色產業,示范推廣新技術新裝備集成。提高農作物生產效率為了加強農作物的生產效率,政府部門還協同實施了農機裝備關鍵技術行動,主要是針對高端農機關鍵技術、核心零部件的研發工作。為了提高農作物生產效率,充分地提高了機械化整體推進行動。基層政府還會專門構建農業機械化生產體系。按照“一業一機”的模式配備農業機械,還可以幫助農民們優選種植品種、農藝模式。
二、農機工業與農業機械化融合發展的現狀及問題
(一)宣傳力度不足
在對廣大農民進行農機技術推廣時宣傳力度不夠,大多農民對農機技術沒有充分地認識和理解,更談不上實踐運用。部分地區在引進農機技術后,沒有開展系統全面的技術培訓,導致農民對其操作不熟,沒有信任感,阻礙了農機推廣應用。二是缺少系統培訓。我國農村地區經濟水平較低,農民文化水平不高,對農機管理與農機技術的認識不深。隨著經濟發展,多數青壯年流入城市務工,農村留守的大多是婦女兒童和老年人,導致信息化水平低下,直接影響農機管理與農機技術推廣的有效性,阻滯了新技術的發展。
(二)精準化技術發展速度慢
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下精準化農業技術已經成為發展中的重點,在一些發達國家中通過使用GPS裝置與GIS平臺等,可以將高新技術運用到農業生產中,在充分結合中形成全新的技術產業。但是在研究中發現,雖然大部分人已經認識到了精準農業發展的重要性,但是受到技術不足等因素的影響,使得我國精準化技術發展速度還是相對較慢的,甚至還存在著止步不前等現象。所以在現階段發展中,就要從加大科學力度研究入手,確保農業的現代化發展。
(三)農業機械陳舊老化
機械在長期使用過程中,由于風雨吹打和銹蝕,不少農機早已陳舊老化,故障率高,能耗高,功效難發揮,有的機具甚至早已到了報廢程度。大量的陳舊農機具在農村繼續使用,帶來了能耗高,安全性差,效率低,排放超標,污染環境等諸多問題,阻礙了農機裝備的發展和技術進步。
三、農機工業與農業機械化融合發展的策略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農機工業相對于其他工業產業來說是低收益產業行業,農機工業企業是服務于“三農”的基礎產業行業,其服務與受益的群體對象最終都是農民用戶。因此要求各級政府部門要把抓好農機工業發展作為民生工程來抓。一定要把農機工業企業盡快納入傾斜扶持的工業企業范圍,大力實行現代農業的產業化扶持性管理,并及時對獲得創新基金的農機工業企業項目給予適度規模的配套資金支持;要在經費上給予支持,對開發成功的農機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單位和個人要給予獎勵,實施優惠稅收政策;要全面貫徹落實好國家、省對農機工業企業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要對農機工業企業辦理發票核領與稅收減免等相關手續提供優惠優質的便民服務措施,做到能減免的要及時減免,能緩征的要緩征到底。同時,要對符合國家信貸原則與產業政策的農機工業企業研發試制的新產品及其新技術引進改造生產等方面給予適當的利率優惠和信貸支持與傾斜政策。
(二)加快農機產業結構調整,提高整體實力
緊緊圍繞現代農業建設目標要求,向全面全程高質高效轉型升級。兼顧適度發展、綠色發展、高效發展并進,補齊薄弱環節短板,充分考慮機具保有量增長的協調性,調整好結構,引導和提高農機使用效率和效益。開發引進和推廣先進機具與技術,優化農機裝備結構,促進結構升級,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對于不同區域農機發展要因地制宜,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策略,提升機械利用率和農民購買力,解決農業各產業各區域間農機化發展不平衡,真正實現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的生產促進作用。
(三)提高技術培訓水平
相關部門應豐富培訓手段,運用多種手段打造便民的服務體系。例如,加強農村地區的信息化建設,提高信息化水平;引進專業性強、素質高、有責任心的推廣技術人員,并實行三級聯網,讓技術人員通過軟件實現信息共享,提高農機管理與技術推廣的效率。同時,注重培訓實效,對引進的農機新技術,應針對農民情況制定培訓計劃,先開展普遍的培訓,再跟進其應用情況,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個別加強培訓,確保其全面掌握新技能,并能有效運用到實踐生產中。
(四)打破思維定式,促進成果轉化
當前的農業生產與社會各方面的聯系日益緊密,廣大農戶也適時地提出了多元化的合理需求。農民希望農業部門能夠提供更為特異性的農業服務,技術部門能夠聘請專業的技術人員指導種植。更是希望能夠創立屬于自己的農產品品牌,從而獲得更大的經濟收入。農業部門要樹立以農為本的推廣理念,建立更多的服務機構,發揮調控的職能。此外,農業部門要作為農民的代表,和農科單位、電子商務機構進行合作,進行產銷全方位的服務,逐步建立從農業科研機構到農民生產,從農產品到消費者的成果轉化機制,促進農業經營規范化、標準化。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自動化技術的不斷發展,為我國農業機械的制造企業帶來了保障,同時也能夠提升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對我國農業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通過自動化技術的應用,完善了農業機械的生產流程,降低了農業生產的成本,大大減少了農業生產所需要的人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對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晶飛.淺談我國農業機械發展方向[J].時代農機,2019,46(05):36-37+54.
[2]王智卓.農業機械化發展存在差距與推廣創新措施[J].吉林蔬菜,2019(04):97-98.
[3]李昳,張雪瑩,陳嵩嵩,徐慧磊,張文揚.農機工業與現代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02):39.
[4]羅錫文.對我國農機科技創新的思考[J].現代農業裝備,2018(06):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