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鴻鑒
摘 要:在教育理念不斷革新的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強調不僅應該注重學生學習技能的培養,還應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思維。基于此,教師可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應用實驗探究模式,實現理論知識與實驗實踐的有機統一,進而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本文就實驗探究模式在高中化學課堂中的應用展開探討,僅供參考。
關鍵詞:實驗探究模式;高中化學;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23-010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3.050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通過開展化學實驗探究活動,讓學生產生科學研究的體驗,激發認真學習的興趣,形成科學探究的意識。這便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明確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并結合教材,積極組織實驗探究活動[1]。而學生在此過程中不僅能夠養成自主完成實驗的能力,還能及時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通過不斷探究實現問題的有效解決,最終形成具有特色的知識體系,促進自己全面發展。
一、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應用實驗探究模式的重要意義
(一)符合新課改的相關要求
新課程理念要求化學教學應注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需要教師能夠實現對自己角色的正確定位,不僅要成為新課程理念的踐行者,還要成為化學教學的研究者,更要成為教學方式的建設者、開發者,從而完善教學體系,為學生的有效學習提供重要幫助。化學是一門自然學科,本身具有科學的思維方法與過程,而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便是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一種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與情感態度[2]。實驗探究模式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可有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優化教學過程,從而幫助學生獲得有效的學習方法,滿足課程標準要求與理念,實現新課改的重大突破。
(二)可顯著提高教學效率
通過開展實驗探究活動,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能力,從而在不斷探究的過程中進行問題的自主解決與獨立思考。對此,教師要在實際教學當中進行實驗任務的合理布置,并設計實驗的具體步驟,之后要求學生根據自身掌握的知識進行假設與猜想,再經過動手操作順利完成試驗。在此過程中,學生只有實現理論知識與實驗技能的有效結合,才能獲得正確的實驗結果,這符合教師的教育初衷與課程要求,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此外,化學作為一門研究性課程,通過實驗教學,可培養其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對提升實驗精確性有促進作用[3]。
二、實驗探究模式在高中化學課堂中的應用現狀
(一)課程形式化特點明顯
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現仍有大部分高中化學教師在教學時以理論知識講授為主,而這無疑會將學生置于一個被動的地位,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即使會留有一小部分課堂時間來開展實驗教學,形式也是十分單一,不能做到有效創新。并且就實驗目的來說,其主要起到一個驗證理論知識的作用,不能從真正意義上將探究式實驗模式落實到實際教學活動中去,致使學生只能機械地掌握化學知識,難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與創新意識,進而降低了教學效率。
(二)實驗指導不合理
除了要優化化學實驗課程外,教師還要為學生積極創造展示自己的空間與機會,進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教學效率。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仍有部分教師在設計實驗時缺乏必要的理論知識依據,致使學生對實驗原理不能很好地把握與理解,也就無法體現探究式實驗的根本價值[4]。另外,實驗本身具有一定的復雜性,需要教師給予及時、有效的指導,若教師不能實現對學生的正確指導,不僅會影響實驗結果的正確性,還會影響學生對化學學習的信心,進而降低教學效率。
三、實驗探究模式在高中化學課堂中的應用
(一)增加實踐活動,在實際的應用中提高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
就像老鷹想讓小鷹學會飛翔,就必須將雛鷹從很高的懸崖上扔下去;母狼想讓小狼學會生存,就必須在適當的時候將小狼拋棄在荒野中一樣,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教師必須放手讓學生在實際的生活中磨煉和實踐。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教師要增加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實踐鍛煉形式,使學生在實際的應用中提高實驗探究能力。
首先,教師要聯系生活實際開展教學活動。化學實驗的教學雖然是對實驗器材和實驗試劑的操作,但是這些操作若是離開了實際生活,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相反,只有在實際的生活中,學生才能了解化學實驗的真正意義,才能在實踐中感受到知識對于生活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實驗探究能力。要想將實際生活與教學內容緊密地聯系起來,教師要根據生活實際為學生提出實驗的課題。其次,教師要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主要目的激發學生進行化學實驗,要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推動下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索,最終將學生的探究運用在實際的生活中,從反饋中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進一步探究,提高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
(二)加強師生互動和課堂交流,激發學生潛能
交流和思維的碰撞往往能夠激發出新的靈感。在以往的化學實驗教學中,教師經常將交流和溝通看作是沒有用的環節,與學生的溝通較少,導致學生不能積極主動地與教師溝通交流。但是,實際上,交流溝通能夠挖掘出更多的有助于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究的元素,能夠從感情和技能兩方面來激發學生的熱情,增加學生的見識,最終激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
教師在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要制造交流話題,針對話題與學生進行溝通,并且運用實驗來不斷驗證溝通過程中的分歧。同時,教師還要通過問題的提出來進行討論和推理,這樣能夠充分激發學生進行思考,促使學生迫不及待通過實驗和思考去進行驗證和探究;另外,教師還要進行課題的提出,激發學生之間的思考和討論。學生們不僅可以在課上進行討論學習,也可以延伸到課外,這樣能夠做到相互促進和激發,營造良好的班級學習氛圍,最終對化學實驗有著良好的推動作用,從各方面提高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
(三)解決化學問題,提高應用能力
核心素養背景下的教學注重學生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發展離不開化學問題的分析和解決。在問題的分析和解決中我們可以訓練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認識,促進學生的發展。在化學問題的探究和解決中,教師要鼓勵學生主動分析問題,并發現其中的化學原理,進而逐步解決問題。目前,高中化學問題也注重學生素養的考查,一般會結合新的情境,或者生活生產中的化學現象等提出問題,考查學生的化學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因此,高中化學教師要培養學生在復雜情境中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并積極地開展化學探究活動,逐步培養學生化學知識的應用能力。
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設置一些具有開放性、情境性、趣味性、體驗性的問題,并結合化學科研知識、生活生產過程、材料科學、生活現象、能源知識等,讓學生運用化學知識解決人類發展過程中面臨的資源問題、糧食問題、環境問題等社會熱點問題,突出化學知識的價值,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四)注重指導,結合實驗探究的教學方法
新課程改革下的素質教育觀要求教師要“以人為本”,尊重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在課堂上適當地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并回答,可以在學生理解不了的情況下進行指導講解,而不是把所有知識都一次性灌輸給學生,讓學生沒有思考的機會。在每一節課后,教師應該給學生布置獨立思考的問題,或者是動手操作的活動,等到下一次上課時進行檢查,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思考能力,也加深了學生對于知識的印象。例如,對于一些化學方程式之類的知識點,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讓學生自己找出其中的規律和原理,并且能夠舉一反三,這樣才能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
教師一定要重視對學生的指導,主要因為學生所有的學習活動都是圍繞著老師的教學活動來展開的,而且學生應該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和練習。所以,在提高教學效率的基礎上,化學教師也應該注意與學生保持密切的溝通和聯系,努力成為學生的“引導者、合作者、組織者”,并在此過程中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在高中的化學課程中,教師要注重在學生了解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把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與學生的實踐活動結合起來。這就要求化學教師在講解和演示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啟發和引導學生動手動腦,進行主動的探究和實驗,同時也可以采取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讓學生在合作中、在良好的探究氛圍中進行探究,不僅提高合作溝通能力,還能提高實驗效率,使實驗結果更精確,更好地促進實驗效果。學生通過實驗探究發現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獲取了知識,也提高了實踐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通過實驗,我們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讓學生在學習中找到樂趣,使教學充滿創造性和趣味性。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持續深入的背景下,實驗探究模式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符合新課標中的具體要求,并對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及教學效率有積極意義。對此,教師在實際教學當中應遵循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教學程序,充分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實現理論知識與實驗實踐的有機統一。同時,教師應注重學生動手能力與思維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阿依瞥爾·巴德力汗.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7):166.
[2]李秀芝.高中化學教學中探究實驗的應用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9(13):65.
[3]高洋,劉爽.探究對比實驗在高中化學課堂中的有效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8(52):140.
[4]官崇志.分析高中化學實驗探究式教學模式[J].課程教育研究,2018(43):157.